早饭,吃着鲜香软糯的野蘑菇瘦肉粥,小宝幸福地双眼都弯成了月牙,“阿姐,我们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呢!”
林桐摸摸他圆乎乎的小脑袋,笑说:“嗯,以后会更好的!”
饭后,林桐接着捣鼓她的那块槐木。
按着记忆中的样式,先锯成一节节长度适中的木桩。
那天她带着小宝在集上溜达了一圈,并未见集上有卖折叠凳或者折叠椅的,当时她就觉得这应该是个不错的赚钱门路,毕竟山里的木头多的是,材料成本可以忽略不计,顶多就是花点时间。
林桐不打算做复杂的样式,就做最简单的,折叠马扎。
她根据记忆中的,一条马扎需要八根木条,将锯好的木桩分成粗细差不多的细木条。
长度就弄两种,一种长度约一尺做横梁,另一种弄得比横梁稍微长三分之一,这种长一些的用来做斜撑。
再将细木条打磨光滑,顶部横梁的圆形木条钻上一排小圆孔,用家里的麻绳穿过,这样结实又轻便的凳面就做好了。
凳腿X型交叉点的位置,用圆形木榫固定住,凳腿底部起固定作用的横架,再固定好。
一条简单易携带的折叠马扎,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第一条马扎做成功,林桐活动了下有些累的脖颈,发现已临近日中。
忙放下手中的工具,将陶盆里一直换着水的河蚌捞出来,再将盆里的水倒掉,从灶房拿出菜刀,用刀尖将咬得紧紧的蚌壳撬开,三下五除二挖出其中的白色蚌肉。
蚌壳丢掉,将蚌肉的肠子去掉,剩下的蚌肉又用清水洗了几遍,确保蚌肉中的泥沙和分泌物被彻底清洗干净。
蚌肉洗净切片,接下来就是配料,野葱洗净切段,生姜切丝,大蒜切碎,红辣子,八角,胡椒洗净备用。
为了让蚌肉保持鲜嫩,通常下锅爆炒前需要腌制或者用开水焯一下。
林桐用的是后者,锅里的水烧开,将蚌肉在滚水里焯一遍,而后捞出沥水。
锅里水干加入猪油,油热加入切碎的大蒜,姜丝,红辣子爆炒,待蒜炒至金黄加入蚌肉,再放入葱段,八角,胡椒,盐。
蚌肉不宜炒制时间过长,熟了就可出锅。林桐又将昨日烀的包谷饼子在灶上热了热。
待午食做好,在外玩耍的小宝也归了家。
一家人又美美地饱餐一顿。
午后,林桐有了第一条做马扎的经验,后面的组装就弄得很快,一下午又做好了五条马扎。
赵大志则在院中继续编他的藤篓藤椅,小宝则继续去找他的同村小伙伴摔泥巴。
晚饭,林桐用剩下的瘦肉炒了个野蘑菇,凉拌了个芦菔丝,又熬了个粥,三人吃得都很满足。
第二日一早,林桐便又进山两趟,砍了两颗大槐木回来,再过两日就又是大集了,她得多做一些马扎出来卖。
这期间她打猎的活计也没停,又猎了四只野兔,三只山鸡。
胡柳拿来的那只野鸭,她一直养着,倒不是她不想吃肉,只是,要做粉丝鸭汤,家里还缺一些材料。
大集前一日。
望着几乎塞满半个小院的藤篓藤椅,还有她做的二十条马扎,林桐有些犯难,这些东西她跟他爹即使一人挑一扁担,也拿不完。
“爹,东西太多了,我们得找个板车给运到集上。”
赵大志点点头,“嗯,东西是有点多,我去找你宋二叔借个驴车来。”
“爹,还是我去吧。”
话落,林桐便像风一样腿脚麻溜地去了宋家。
宋青山宋家老二,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大儿子宋卫年前年已娶了媳妇,小儿子今年也已九岁,在镇上的私塾念书。一个闺女嫁人好些年了,去年也生了个大胖小子。
宋二一家住在村西边靠近山溪的一侧,院子几乎有林桐家的院子两倍大,院门正对的是两间主屋,边上是一间灶房,院子右侧是两间厢房,院子左侧是一个木头围成的棚子,顶上铺着厚蒲草,估计这里就是驴住的地方,林桐心想。
进了院门,宋青山大儿媳妇邹氏刚好从厢房出来,瞧见林桐的一瞬先是一愣,接着反应过来,嘴角一弯,笑着招呼林桐:“哎呀,小玉妹子怎的来了?”
“嫂子,我来找宋二叔,想借你家驴车一用。”林桐也不绕弯子,直接说出此来的目的。
“呀,那真不凑巧我公爹带着驴进山砍柴去了。”
她想了想,又问,“妹子你想啥时候用?等我公爹回来我让他送过去。” 邹氏声音柔柔软软的,像南方水乡山间的百灵鸟。
林桐听着不自觉地也跟着放软了嗓音,“嫂子,我们明日赶集用,我爹多编了一些藤篓藤椅,打算明日运到集上去卖。”
“哎呀,那是好事呀,正好明日我公爹也要去集上,等明一早儿,让他赶着驴车去与你们汇合。”
林桐想了想,这样更好,便点点头,“嗯,那这样便谢谢邹嫂子了。”
“客气啥,都是邻里乡亲的,帮个忙也是应该的,再说我公爹明儿也要去集上,也是顺道的事。”
邹氏眉眼弯弯,话说的让人听了很舒服,脸上始终带着温和的笑,林桐能感觉出来这人的真诚,脸上的笑也不是那种虚伪假意的笑,应该是个实在人,想想宋二叔一家子的为人,挑的媳妇自然也不会差。
次日,宋青山早早地赶着驴车过来。几人将赵大志编的藤篓藤椅,还有林桐做的二十条马扎,满满当当装了一车,最后林桐又将自己猎的四只野兔三只山鸡塞到了车上的一个藤篓里。
宋青山瞧着满满一车的物什,眸中有惊讶,他也听说了李家上门要债的事,知道赵老三着急还债,不过要想两个月还清十二两,光靠这些东西估计不太行啊!
驴车比人脚程快,几人很快便到了五里外的西水乡大集。找了一处比较大的空地,宋青山帮着两人将车上的一干物什全给卸下来。
宋青山只带了自己猎的两只野兔来卖,索性就在林桐摊位旁占了个位置。
赵大志是个老实话少的,宋青山性子也是个内敛的,所以都是干站在那儿,等着生意上门。
林桐见状,便将自己做的马扎拿出来,打开,往宋青山身边的地上一放,“宋二叔,您坐,干站着多累啊!”
宋青山瞧着地上放着的类似凳子的东西,有些讶异,忙问:“这个是用来坐的?” 早在林桐往车上搬这些个东西的时候,他就注意到了,没想到竟然是凳子。
林桐眉眼含笑,点点头,“嗯,这个叫马扎,可以折叠,重量还轻,方便易携带!”
宋青山觉得新奇,拿到手里开合两下,赞许地说:“是不错,比普通的凳子轻,还不占空间。”
林桐给他爹也拿出个马扎来,让他爹坐。小宝则自己勤快地拿了一个放在手里开开合合地玩。
旁边摊位的几人见他们这东西很是新奇,全都伸长脖子往这边瞧,他们这些来卖自家土产的摊主都是附近的村民,偶尔会来摆个摊,通常不会带凳子过来,一来是嫌麻烦,二来是嫌自家凳子又沉又占地,带着不方便。
林桐做的这些,大小合适,看着也轻便,还可以开合。
靠林桐最近的一个摊主先好奇地问了一嘴:“这个叫马扎的怎么卖?”
林桐故意提高了嗓门,好让附近几个感兴趣的摊主都听到,“这个小点的五文,大点的六文。”
她拿出一个稍大点的递给旁边的摊主,“您可以先试坐看看!”
那人拿到手里放在身下,试坐了一会儿,还挺结实,最主要是重量轻,还可以折叠不占空间。
他痛快地从胸口衣襟里掏出六文递给林桐,“这个我要了。”
人啊,都有从众心理,本来还犹豫观望的,一瞧有人买,也纷纷上前要个试试,觉得不错的都痛快掏了钱。
一会儿功夫就卖出去五条。
有了这开门红,林桐信心倍增,见此时集上的人多了起来,便敞开嗓门吆喝:“看一看,瞧一瞧了啊!自家编的藤篓藤椅,都是祖传的手艺,便宜又耐用,还有新式的折叠凳,” 她边说边拿着马扎,开开合合展示,“同样的,便宜耐用,轻便,易携带,不占地方,还可以折叠!”
一旁的宋青山瞧得目瞪口呆,他没想到,平时看起来娇娇弱弱温温柔柔的赵家姑娘,竟如此的口舌伶俐,能说会道。
赵大志瞧着自家闺女忙活能干的样子,有些心酸,又有些欣慰。
小宝则是一双星星眼崇拜地瞧着自家阿姐,阿姐真厉害!不光会打猎,捕鱼,还会做各种好吃的,现在还会做生意!
林桐这一吆喝,摊位前围观的人便多了起来,她将马扎一一摆开,方便别人看得更清楚。有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自己拿起来研究两下,放在屁股底下再一试,双眼蓦地一亮,随即痛快掏钱。
马扎这东西不在多,家里人多的,可以人手一条,所以有人会一下子买五六条。
一会儿功夫,林桐的新式折叠凳,就卖了个七七八八。
林桐收钱收的一双大眼弯成了月牙,越卖越感觉得心应手,刚开始还有点放不开,现在恨不得手边的马扎再多几条,奈何她劳力有限,这几天也只能做这么多。
小宝在一边也瞧得满脸兴奋,钱,好多钱呀!
林桐马扎卖得顺利,捎带着也卖了几个藤篓藤椅,但藤编这东西,大部分乡下人自己会编,即使编的手艺没那么好,凑合着也能用。所以这些藤篓藤椅,卖得就没那么理想了。
不过这种事,也急不得,林桐一开始便没指望他爹编的藤篓藤椅能卖多少钱,家里有巨债要还,他爹心里发急,乡下人没有太多赚钱的法子,他老爹想靠手艺补贴家里,她也不会阻止。
藤篓藤椅好歹卖出去了几个,但她打来的野兔山鸡至今还未开张,林桐还在想是不是该重新找个位置,单独卖她的这些个野货。
毕竟买椅子凳子的,通常不会买这些山货。
正这么琢磨着,一个美妇人挎着一个篮子婀娜绰约,款步姗姗而来。
这不是上次赶集碰到的那个美妇人吗?
林桐眼眸一亮,美妇人瞧见她,立马笑开来,笑吟吟打招呼:“真的是你呀!我在那边远远瞧了一眼,起初不确定,这才走进看看,没想到真是你!”
林桐眉开眼笑:“美人姐姐,很高兴又看到你呀,这次您想买点什么?” 她指指身旁摆着的几只兔子山鸡,“您看,这次猎的野货还挺多的,四只野兔,三只山鸡。”
瞥见一旁的宋青山,又说道:“这是我同村的邻居,他的也都是亲自去山里猎的,纯野生,营养价值高!”
美妇人听她这么说,瞅了几眼,就痛快拍板,“行,这些我都要了,你算算一共多少?不过这么些,我自己可拿不动,你们得出个人帮我送回去。”
林桐忙不迭点头,“那是自然,您不说呀,我也要帮您送回去的,您可是大客户呀!”
林桐算了算,加上宋青山的那两只,一共是六只野兔,三只山鸡。
按照市价野兔是七十一只,山鸡六十一只。上次卖给美妇人的野兔和山鸡,林桐收了一百二十文。所以这次,六只野兔三只山鸡,林桐一共收了五百七十文。
林桐本想让几人先走,她把货送过去,自己回去就行,可几人非要等她,便让几人在大集入口处等她。
送完货后,她又马不停蹄地去集上买了一些银缕,银缕就是我们现代常见的粉丝。紧接着又去杂货铺,买了一小罐散装酒,其实她想买的是料酒,奈何这个时代还没有这种玩意。
回去的路上,林桐将宋青山那两只野兔按照七十一只,数了一百四十文给他。宋青山痛痛快快收下了,其实就两只野兔,多几文或者少几文,他也不会去计较。
不过根据林桐最后总收的那五百七十文,他知道,林桐应该是给那妇人优惠了,但给他的一百四十文,却是按市价给他的。
到家后,几人将车上还剩的一些藤篓藤椅卸下来,林桐留了一条马扎在驴车上,这是林桐特意留的,感谢宋青山借他们驴车用。
宋青山推脱了两下,奈何说不过林桐,便也就收下了。
一切归拢妥当,林桐便来处理那只喂养了几天的野鸭。
她将野鸭抹脖放血,接着烧了一锅开水,将鸭毛清理干净。
鸭子洗净后,放在菜板上剁成一块一块的,而后扔入锅里,加水,放入几片姜,水沸后捞出鸭肉。
芦菔洗净切块,从灶房窗前摆的一个小罐里掏出一把酸枣洗净,葱,姜,蒜,同样洗好切好。
将这些准备好的食材全都放入锅内,加水没过食材,再加入今日刚买的白酒去腥,撒入几粒胡椒,最后加适量盐。
锅里水开后,小伙煨半个时辰,快出锅时再加入银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