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笼中鸟何时飞? > 世界是无意义的而人们定义世界意义

世界是无意义的而人们定义世界意义

    假设世界的本质是一张纸而人们是笔,人们赋予世界本质的含义。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

    “他人即地狱”(L’enfer, c’est les autres)这一著名命题并非直接出自萨特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而是来自他的戏剧《禁闭》(Huis Clos,1944)。然而,这一命题的哲学基础确实可以在《存在与虚无》(L’?tre et le Néant,1943)中找到,尤其是关于“他者”(the Other)与“注视”(the Look)的理论。作为知识科普,会使人误解,甚至庸俗理解萨特。

    人是被判了自由的徒刑。存在主义诞生于20世纪最黑暗时刻。二战后的欧洲,集中营的烟囱刚刚冷却,原子弹的阴影笼罩全球。

    人们突然发现,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真理”——上帝的旨意、社会的规则、人生的模板——在战争的绞肉机里碎成了灰烬。正是在这片废墟上,萨特在巴黎咖啡馆的烟雾中写下:“存在先于本质”。这四个字像一柄手术刀,剖开了人类几千年的幻觉。

    什么意思?想象你走进一家商店,货架上摆着“好女儿”“成功人士”“模范公民”的预制人偶。但存在主义者会说:这世上,根本没有你的“出厂设置”。你不是为了成为而出生,你的存在的全部意义,都将在你每一次选择中亲手锻造。这听起来是不是很酷?但萨特紧接着补了一刀:“人是被判处自由的。”

    我们可以举个当代的例子:凌晨3点,你盯着电脑屏幕修改第18版本方案。上司的责骂,父母的催婚,朋友圈的光鲜人生像潮水般涌来。此时你突然意识到— —没有谁拿枪逼着你忍受这一切。继续熬夜是你选的,保持沉默是你选的,甚至连“不得不妥协”这个念头,都是你亲自盖下的认可印章。

    这就是存在主义最残酷的启示:自由不是礼物,而是刑具。当你抱怨“社会压迫”时,萨特会冷笑:“你口中的压迫者,正是昨天选择沉默的自己。”但这里藏着反转的力量。

    1943年,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抛出惊世骇文的论断:“他人即地狱。”这不是说我们要敌视同类,而是揭示一个事实:当我们任由他人定义自己时,就把自己活成了囚徒。那个觉得你“30岁必须结婚”的母亲,那个嘲笑你“躺平可耻”的同事,他们能伤害你的前提,是你交出了自我定义的权柄。

    让我们再深入一步。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这句话的潜台词适用于所有人:你此刻的模样,是过去无数个选择堆砌的遗迹。那个总说“我没办法”的人,实际上在日复一日地选择“不改变”;那个抱怨“生活没意义”的人其实在持续选择“不寻找意义”。

    现在到了最尖锐的部分:存在主义者如何对抗虚无?加缪给出了戏剧性的答案— —想象你每天早晨穿戴整齐去上班,明知工作亳无意义;你精心准备约会,清楚爱情终会褪色。这像不像希腊神话里每天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

    但加缪说:“我们必须想象西西弗斯是快乐的。”因为当他意识到荒诞的那一刻,就夺回了嘲讽命运的权利:我偏要在这个无意义循环中,活出我的节奏、我的姿态,我的温度。当代年轻人正在无意中实现存在主义。当你说“我要gapyear探索自我”,当95后裸辞去做旅行博主,当越来越多人拒绝“按时就班”的人生剧本——这些都是在用实践宣告:我拒绝成为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但存在主义从不许诺天堂。它想一剂强心针要求你直视两个真相:1.你永远无法摆脱选择(即使“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2.你必须为所有选择负全责(包括那些“迫不得已”的选择)最后,让我们回到那个加完班的深夜。

    当你再次被焦虑吞噬时,请记住萨特的这句话:“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对于懦夫,永远有跨出一步不再做懦夫的可能性。”你可以继续修改第19版方案,但请清醒地知道:这不是因为“不得不”,而是因为你此刻仍选择留在这条赛道上。而明天太阳升起时,你永远保有撕碎剧本、改写命运的权利——这就是存在主义赋予现代人的,最悲壮也最澎湃的自由。

    当自由成为重负,我们如何成为自己的造物主?

新书推荐: 甘愿为棋 重生之我凭借系统力挽狂澜 [综英美]当小獾来到哥谭 非传统救世主 我给故事翻篇 凤仵惊华(探案) 想和你养只猫 在地府打工的第450年 满级爱豆穿成饿丫:在古代开娱乐公司 她怎么还不来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