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了电话,一个洪亮而清澈的声音传来,竟然真的是他。他也还记得我,只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曾经的浪漫情愫,早已被岁月的潮水冲淡了。
我们的电话粥煲了很久。原来他回到寺庙不久,哥哥在去镇上拉化肥的路上出现意外,车祸去世了。家里的顶梁柱倒塌了,他迫不得已还了俗,耕田种地,照顾父母,后来也是结婚生子,尽孝持家,成了凡夫俗子。几年后,送走了母亲,他带着妻子来南京打工,积攒下一些钱以后,自己开了个苏北烧饼铺。烧饼品味独特,又经营有道,生意很好。现在已经开成饭店,由妻子打理,在南京买了房子,把父亲和孩子都接过来了。可以想象,这些年他吃了多少苦,我几乎是含着泪听完他的讲述的。
“小李热线又是怎么回事?”我问。
他说在打工和做生意过程中,他栽过跟头,遇到不少自身权益受损和经济纠纷,投诉无门,欲哭无泪,他索性下狠心,自己学了法律,参加了司法考试,考取了律师证书。外来务工人员在这个城市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很多遭遇和法律问题需要倾诉和解决,他希望有一个平台,为他们排忧解难,进行法律援助,并且可以诉说心声,分享梦想,让新市民在这里找到快乐,找到归属感。所以,就开通了“小李热线”。
“现在今非昔比了!在区政府的扶持下,我们已经成立了‘新市民之家’。有不少律师、打工青年和大学生志愿者自愿加入了这个行列,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团队。你这个大学教授,不过来视察一下?”
感动和欣喜,潜意识告诉我,他趟出了一条城市发展的新路,黑夜终究掩不住□□。放下电话,我立即开车往“新市民之家”奔去。
按照他给的地址,我来到了秦淮区的一个新建的小区外。在居民楼临街的一排公共建筑中,有一个大大的门头,牌匾上镶嵌着几个醒目的红色大字“新市民之家”,在夕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进入大门,有一个穿着红色志愿者马甲的女孩热情地迎接我。新市民之家分两层,楼下的面积约有200多平米,有办公室,会议室等。我看见会议室里,有几个大小不一的小学生在写作业,女孩说,现在越来越多新市民把孩子带到城市上学,放学后又无暇照顾,新市民之家就免费托管。她说目前新市民之家已成规模,本着“真正为新市民办实事、解难题”的宗旨,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职业信息中介等服务。二楼还有教室,活动室,可以进行就业培训、交友联谊和文化活动,帮助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并享受城市生活。政府把小区公共用房拿出来给新市民之家免费使用,并投入五十多万进行了装修。
来到李富刚办公室门口,里面人声嘈杂,挤着十几个穿着满是灰尘的工作服,手里拎着安全帽的民工。
李富刚站在那里,监督一个貌似工头的人,在给大家分钱。吵吵嚷嚷,直到每个人都数完手中的钱,人群才散去。有个五十多岁,皮肤粗糙黝黑的民工,拿到钱后泪流满面,双腿像要下跪的样子,被李富刚一把拽住了。
李富刚告诉我,他们十几个人干了一个建筑工程,完工后半年多承包商一直未发放工钱,他们为讨薪跑断了腿。李富刚帮助他们通过法律途径,在检察院、法院和人社局的多次斡旋下,最后通过仲裁程序讨回了工资。他说:对农民工来说,这些钱是他们养家糊口,治病救命的钱,再难也要为他们讨回来。
久别重逢,意外之喜。我们就近找了个酒店,要了几瓶啤酒,喝酒抒情。他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全然没有了当年恪守清规戒律时的影子,精力旺盛而有活力。谈到佛学院,他沉思了一下,说:修行不一定要在寺院,只要心中有佛,何处不是涅槃。能为外来务工人员做点实事,就是修的最大的福德。
他提议哪天我们一起去下栖霞山,我说,还去那儿干嘛?你这里就是佛殿。
他哈哈大笑:“那你以后经常来烧烧香奥!”
我说:“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