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影是周向于的大学学姐,学生时代里,她就已经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演过两部正剧,演技扎实能打,听说经常被表演系当作上课案例。
大一那年寒假,张影刚刚凭借在《光辉年代》和《新青年》的表现,收获小范围的关注和肯定,那一年她即将毕业,已经签约到正阳娱乐,前途一片光明。
春节前应表演系邀请,她从在X市的剧组回校和学弟学妹交流表演的经验,座谈会结束,张影主动提出要把自己在《新青年》的片酬捐给学院,表达对院系栽培的感谢和对学弟学妹的鼓励。
这事本来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周向于没什么关系,那天他并不知道表演系有什么活动,只是照常去图书馆赶着完成期末作业。
但当他来到自己惯坐的位置对面时却发现,这里已经放了一个灰色书包。
居然……有人来得更早,还是这个位置……
无奈下,周向于只好先坐到其他位置上。但,不习惯。
自己惯坐的位置是难得的光线好、有插座并且位置偏,不容易被打扰的地方。
图书馆的其他位置,但凡要兼顾排插和安静这两项的地方,光线都偏暗,这让需要对着屏幕疯狂码字的周向于感到不适。
几次打水,他都有意路过那个座位,但过了很长时间,书包的主人一直没有出现。
不来还占座……周向于心里犯嘀咕,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搬回老位置。
且不说对方来不来,一张桌子有两个座位,自己坐一个倒也没什么,只是平时自己习惯了一个人占一张桌。一把椅子坐,一把椅子放书包。
整个早上过去,书包的主人始终没来。
直到临近中午,大部分学生都去吃饭了,对面才终于来了人。
灰书包的主人是个女生。
周向于偷偷把眼睛从电脑屏幕移开,撇了一眼。看起来应该是表演系的,五官立体,像是表演系的长相,似乎还化了妆。
但周向于没有细想,也不敢多看对面,加上作业截止日期将至,顾不得太多,他继续完成手头的任务。
对面很安静,看的好像是一本和翻译有关的书,从十二点多一直待到下午四五点,除了中途笔没墨水,她找自己借过笔以外,两个人全程都没有交流。
周向于忙着自己的作业,也只是开始时看过对面几眼,一直到那个女生临走的时候。周向于才下意识抬了下头。
看起来似乎……有点眼熟。是不是演过什么剧?
“同学,谢谢你的笔。”周向于心下想时,对面的女生从书包拿出一小盒饼干,和笔一起还给周向于。
周向于没有多想就把饼干推向她:“不用不用。”
“挺好吃的,可以尝尝。我刚从X市回来,本地挺有名的一家店。"说完,不等周向于反应,她把椅子收回桌下就匆匆离开了。
X市……周向于顿住,好久没再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
还来不及起身,周向于看到女生已经走远,只好拿起桌上的饼干,翻过盒子看标签。
X市。书晴生活的城市。
后来在学校校园论坛里看到张影返校宣讲的消息,周向于才反应过来,那天坐在自己对面的是张影。
张影出演的《光辉年代》曾作为案例在一门戏剧鉴赏选修课上播放过,怪不得那天自己觉得对面有些眼熟。
回想那天,似乎还有几次感觉到有人往自己的方向拍照。那会还以为是错觉,原来是自己太迟钝。
舍友听说自己和张影一起坐了一下午,羡慕得不行。又听说自己和张影的对话只有借笔,忍不住痛心疾首。仿佛那天在图书馆的是他。
周向于倒是不在意。哪怕自己那会知道是张影,也不可能干出什么他们口中那些搭讪或者要联系方式的事。
他对表演系没有滤镜。选择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只是因为自己喜欢写故事。
从小到大,自己都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好处是语文成绩总是特别好,坏处是数理化生学得一塌糊涂,性格上也比很多男生敏感。
这样敏感的性格让他很难融入其他男孩。但是有余书晴,余书晴会在其他男孩嘲笑自己“哭鼻子”的时候,像一个女将军一样,从那群男孩中杀出血路,带自己离开,余书晴愿意听自己说的话,哪怕现在想起来,那些话大概是颠三倒四、毫无道理的胡话,但是余书晴也总是很有耐心。
余书晴是为少年的自己驱散阴云的人,她走了,好像也带走了光。
五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周向于只记得自己每天都朝着余书晴原来的座位发呆。那些男孩依然会嘲笑自己,但他已经感觉不出被嘲笑的难过,和书晴的离开相比,其他一切都不算什么。
后来,可能是忙着学业,也可能是因为自己越来越无所谓他们的态度,那些男孩很少再来挑逗自己。但周向于觉得心头的阴雨并没有散开。
小升初的时候,自己还天真地幻想,会不会在初中时再次遇到余书晴。
但是没有。
上高中前,他一再告诫自己,不要胡思乱想,不要盲目期待。
但最后还是狠狠地体会了一把希望落空的滋味。
是啊,书晴都去其他城市了。自己在这里乱想什么呢。
高中的学业很繁忙,但一有放空的时候,余书晴这个名字就会跳入周向于的脑海。书晴忙不忙?学习顺利吗?高中还做班长吗?平时过得开心吗?她是不是……也会像当时对自己一样对其他人?
止不住的思念,让周向于开始在日记本里书写余书晴的故事,无论是真实的过去,或者是想象中的现在和未来,又或者平行时空中以各种身份生活的书晴,周向于都写过。
在日记本写书晴的故事,成为周向于熬过高中三年的精神支柱。
日记本的世界里,书晴一直都在。故事里的她总能坚强地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给身边的人带来希望,而周向于,就是每个故事里被给予希望的人。
追踪张影的动态,并不太像符合周向于对自己的认识。
但也许是太久没有收到余书晴的消息,久到他一度想劝服自己,放下对余书晴的执念。因此,当X市猝不及防地重新回到自己的视野时——
他感觉命运的齿轮似乎重新开始转动。
但凡换一个寻常人,都不会做这样的联想。但周向于在找到余书晴这件事上相当固执,这十几年,他把太多的期待和幻想投射到余书晴身上,她几乎就是自己的精神支柱。
所以,张影无意给出的那盒饼干,对于周向于来说,就像一个讯息,告诉自己,余书晴也许快要出现了。而
张影,是这个转折的关键。
周向于理智的一面也在告诉自己,这种想法很可笑。
从小学到大学,期待了多少次,又失望了多少次?余书晴是不是真的还早X市呢?
但微弱的理智并不能压抑尘封已久的思念,以及随之爆发的幻想。
从图书馆那天过后,余书晴三个字就不断涌入周向于的脑海。
和过去的十年一样。一旦停止忙碌放空,他就会忍不住想。书晴过得怎么样?她应该也在读大学吧?生活一切顺利吗?
牵挂、好奇与想象,但又找不到具体的寄托,让周向于有些模糊了对余书晴和张影的感受。这也成为他开始关注张影动态的动机。似乎多了解一分张影,离余书晴就更近一点。
张影毕业后并不太顺利,在X市拍的那部戏播出后,被发现是打着翻译家羊皮的恋爱肥皂剧,网上骂成一片。
虽然剧里张影只是女三,但她的表演连带被讨论,有人惋惜她剧本选择不佳,放着正剧不演掺和偶像剧;有人说她是资源咖,没毕业就有正剧资源,一毕业就能和流量明星合作;也有人质疑她表演太过板正,不适合偶像剧。
那几年正值流量当道,被贴上正剧标签的张影,毕业后反而接不到什么热门剧本,只演过几部仙侠剧和古装的小角色,在都市剧当过几个办公室同事和闺蜜团配角,偶尔在大咖扎堆镀金的献礼剧客串。
演技虽好,但耐于角色太单薄,张影在同期的女演员里得不到太多关注。
周向于本身并不喜欢在网上发声,但有时候看到她被非议,也会忍不住去评论区为张影说话。
张影本人和她的团队在应对评论这块总有些“过于佛系”,周向于对此既理解,但有时候也忍不住着急。其他人如何他不知道,但是张影,绝不是网上说的那样“好好放着正剧不演,非要作死演偶像剧”、“不认真工作的208”、“人前人后两幅面孔”、“学生时代就很会抱大腿,求资源”……
大学四年,周向于一旦打听到张影的活动或剧组在学校附近,他都会尽可能抽空去现场。虽然曾有过短暂的一面之缘,还是校友,但周向于从没想过要联系到张影,在活动现场也只是自己默默地看着,偶然拍几张照片。
有一次,有个张影的粉丝正好在旁边,找自己要了几张照片,后来照片被发到网上后,居然还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那场戏在冬天,演员需要在瀑布下拍一天的戏。照片里张影的嘴唇冻得发白,全身打战,但还是一遍又一遍下水,扎到瀑布下,任凭冰冷的泉水不断从头到脚冲灌全身。
后来,那几张照片在网上小范围传播,又被正阳娱乐进一步运作,成为宣传张影“拼命三郎”的绝佳素材。那一阵,又恰巧赶上某明星用矿泉水加热倒进井里拍戏的传闻。两相比较下,张影能吃苦,踏实拍戏的形象一下子就立住了。
敬业的形象宣传,虽然在短时间内,没能对张影的接戏和商务有什么明显的帮助,但还是让张影在那几天圈到了一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