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熙朝的介入,沈卓暮在国子监的日子似乎好过了一些。那些曾经对他冷嘲热讽的贵族子弟虽然依旧心存不满,但也不敢再明目张胆地欺负他。沈卓暮对此心存感激,但他也清楚,这种平静只是暂时的,他必须尽快适应这里的生活,找到自己立足之地。
一天清晨,沈卓暮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了国子监的藏书阁。这里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古籍,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歌赋,应有尽有。沈卓暮深吸了一口气,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墨香,心中感到了一丝宁静。
“沈卓暮,你怎么这么早就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沈卓暮回头,看到熙朝正站在门口,手中拿着一把剑,显然是刚从练武场过来。
“熙朝,你也是。”沈卓暮微笑着回答,他注意到熙朝的额头上还挂着几滴汗珠,显然刚刚经过了一番激烈的练习。
“我来看看有没有什么新到的兵书。”熙朝说着,随手拿起一本《孙子兵法》,翻阅起来。
沈卓暮走到熙朝身边,也开始浏览书架上的书。他的目光在一本《诗经》上停留了下来,他轻轻取下书,翻开一页,轻声读了起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熙朝听到沈卓暮的朗读,不禁笑了起来:“没想到你这个别国的皇子,对我们的《诗经》也这么熟悉。”
沈卓暮合上书,认真地说:“文化无国界,好的诗文可以跨越时空,触动人心。”
熙朝点了点头,她对沈卓暮的见识和胸襟感到敬佩。她放下手中的兵书,走到沈卓暮身边,轻声说:“沈卓暮,你和他们不一样。”
沈卓暮微微一愣,他知道熙朝指的是那些贵族子弟。他苦笑了一下:“也许吧,但在这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子。”
熙朝没有再说什么,她知道沈卓暮的心中有着不为人知的苦楚。她决定要更多地了解这个异国皇子,也许她能帮他找到属于他的位置。
就在这时,莫星匆匆走进了藏书阁。他看到熙朝和沈卓暮站在一起,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深吸了一口气,走到两人身边,强颜欢笑:“你们在聊什么呢?”
熙朝转过头,看到莫星,脸上露出了笑容:“莫星,你来得正好。沈卓暮正在给我们读《诗经》呢。”
莫星点了点头,他的目光在沈卓暮手中的《诗经》上停留了一下,然后转向熙朝:“熙朝,你今天练剑了吗?我听说你最近进步很大。”
熙朝骄傲地扬起头:“当然,我可是我们家族的骄傲。”
沈卓暮看着熙朝和莫星,心中感到了一丝温暖。他知道,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世界,但在这里,他们可以成为朋友,甚至更多。
然而,就在这时,藏书阁的门被猛地推开,几个贵族子弟走了进来。他们的目光在沈卓暮身上停留了一下,然后转向熙朝:“熙朝,你怎么会和这个蛮子在一起?”
熙朝皱了皱眉,她不喜欢别人这样称呼沈卓暮。她正要反驳,却被沈卓暮拦住了。
沈卓暮走到那些贵族子弟面前,平静地说:“我们都是国子监的学子,应该以学问为重,而不是以出身论英雄。”
那些贵族子弟被沈卓暮的话噎住了,他们没想到沈卓暮会这样回应。他们互相看了看,最终没有再说什么,悻悻地离开了。
熙朝和莫星看着沈卓暮,眼中都露出了敬佩的神色。他们知道,沈卓暮虽然出身异国,但他的胸襟和见识,却远远超过了那些自视甚高的贵族子弟。
从那天起,沈卓暮在国子监的地位逐渐稳固。他不仅在学术上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更在为人处世上赢得了尊重。而熙朝和莫星,也逐渐成为了他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最亲密的朋友。
然而,他们都不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逼近,它将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