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2章 琼林宴(3)
迎着赵煦的目光,童贯低下头去,选择了坦白:“大家,臣听说,向、高两位国亲家的司阍、管事,常常送食盒至太平兴国寺中的期集局……”
赵煦呵呵一笑:“还有呢?”
向家、高家会帮包诚,这并不令赵煦意外。
毕竟,向家、高家还有赵卨的家族,在熙河路的利益,都需要包氏来维护、支持。
所以,包诚进京,这几个家族自然会照顾。
这都很正常!
毕竟,哪怕在现代,尚且有俗语:强龙不压地头蛇!
向家、高家再牛逼,那也是汴京人。
而包氏则是在熙河地方,有着二三十万青壮族人,随随便便能拉出两三万兵马的超级地头蛇。
何况,包家还和秦州的赵家(赵醇忠兄弟既巴毡角兄弟)、兰州的李家(李临占讷支,李立遵嫡孙)等西北豪强关系密切。
连赵煦都要安抚、拉拢、统战。
但是……
向家、高家是外戚,外戚们在自己的地盘,当然能作威作福。
但,他们若跑到文人的地盘上,那就等于送脸上门了。
想当年,仁庙宠妃温成张皇后的伯父张尧佐想抢个状元女婿,就把冯京给绑了回去。
结果呢?
留下成语:错把冯京当马凉!
至今,都是汴京人的笑谈!
有了这个先例在,向家、高家的人,能去期集局给包诚壮声势就不错了。
再想影响,等于给有心人成名的机会!
打外戚的脸,可是皇帝喜欢,文坛欣赏,宰执们乐见其成的事情。
只要抓住机会,在游戏规则内做下来。
就等于找到一条终南捷径!
所以,聪明的外戚,在文臣面前,都是很小心的——倒不是他们怕了文臣。
实在是无论输赢,都是自家吃亏!
至于赵卨家族在官场和文坛上的影响都很有限。
童贯当即就恭维起来:“圣明无过大家!”
“除向、高两位国亲家的司阍、管事外,太师家的两位公子,也都先后遣人到期集局中给包公子送过拜帖,请包公子登府相见……”
“文太师吗?嘿嘿……”赵煦一副果然如此的样子。
文彦博这老狐狸,可是出了名的只要有缝就能钻。
而且,从不在乎节操!
想当年,他能为了拜相,跑去捧张尧佐的臭脚,还费尽心思的给张皇后送礼,哄得张皇后大悦——于是,就吹起了枕边风,生生的把文彦博送到了宰相的位子上。
偏生,这老狐狸还贯会做人。
他能一边和张尧佐打的火热,一边指使着他的朋友们,在外面拼命弹劾张尧佐。
比如说,著名的包拯包孝肃公,就在这个时候,对张尧佐发起了弹劾。
而张尧佐还一副:文相知我!我知文相!的模样。
面对包拯的弹劾,始终云淡风轻,不以为意。
不然,以仁庙的护短和对张皇后的宠爱。
包拯再怎么清正无私,怕也得被贬出京去。
于是,赵煦问道:“太师可见了包诚?”
童贯摇头:“奏知大家,臣听说包公子登门拜谒的时候,太师已受友人之邀,去参加诗会了……”
果然!
赵煦笑的无比灿烂!
文彦博这老狐狸,从不给人留下任何话柄。
从来都是清清白白!
一如,赵煦的上上辈子,他的儿子文及甫和刑恕混到了一起,还想方设法的给蔡确、章惇翻案。
于是,等到了赵煦亲政的时候,其他旧党家族,几乎都被清算。
独独文家,安然无恙,平安过关。
这老货的政治智慧,简直无敌了!
就是……
文彦博怎么会主动的和熙州的包家联系?
赵煦看向童贯,问道:“文六最近在作甚?”
文六,就是文彦博的第六子文及甫。
“奏知大家,臣听说,这位文员外,如今与郭节度家的小衙内以及富郑公之孙富直柔在汴京城外,以斗纽之法,三方合股,欲兴工坊……如今正忙着购置宅地,雇佣织工、木匠,打造织机呢……”
赵煦哦了一声,一切都很合理了。
就是……
“郭节度?郭逵吗?”
“是!”
赵煦嗯了一声,在心中赞叹起来。
眼睛忍不住的看向,在庭上一侧,正靠在太师椅上,一副老神在在,气定神闲模样的文彦博。
文家、郭家、富家,三家合伙,一起搞工坊。
还很先进的用起了斗纽的结构合股。
这是要合三家之力,做大做强呀!
一旦办成了,以文、郭、富三家之力,他们的产品将在河东、河南、京西畅通无阻!
因为,这三个地方,就是这三家深耕了几十年的基本盘。
门生故吏,遍布州郡。
谁能不给他们面子?
更妙的是——此事哪怕被人捅出来,也无伤大雅。
毕竟,现在文家要转型,富家已经衰微……
至于郭家……
武将不捞钱,难道捞权?
就是……
这三家的合伙产业,一旦起势,赵煦真的有些担心……
文彦博还好,这老货素来讲吃相。
但富家就未必了。
富弼活着的时候,捞了多少钱?
谁能说得清楚?
反正洛阳的诸多园林中,最恢弘,最富丽堂皇,最牛逼的就是富弼的富园。
其园林之大、美,号称天下无出其右者!
根据去过的人描述——有四洞五亭三山一台之美。
号称是——坐拥三山,背压通流,既可游园赏花,也能登高望远,更能乏舟溪流,也可寻幽探秘。
赵煦的玉津园和富弼的富园一比,都显得寒酸起来!
此外,赵煦还听说,文彦博曾与富绍庭约定,借款两百万贯,以为文熏娘之嫁妆。
而富绍庭没有犹豫,一口应承!
赵煦听说后,震撼不已——要知道,哪怕是户部,急切间想要一下子拿出两百万贯来,也颇为吃力。
搞不好,还得到赵煦的封桩库打秋风。
而富绍庭却能眼睛都不眨一下,答应文彦博的要求。
那么问题来了——富绍庭和他爹富弼,从那里积攒的这么多财富?
总不能是富弼正直清廉,所以,铜钱被富家人的良心感动了,自动自觉的跳进富家的怀抱吧?
这样想着,赵煦就和童贯嘱咐:“此事且命石得一,派专人设专司以探知……”
“一旦有事,要立报于我!”
赵煦此刻的心情,是很复杂的。
一方面,他知道,资本的发展,必然走向垄断。
官僚权贵垄断,也是垄断。
所以,没有文家、富家、郭家,也会有曹家、李家、刘家来完成这个历史进程。
垄断资本,一旦出现,必然吃人。
既吃自己人,也吃外人!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只要资本开始登场,就无可避免!
而在另一方面,他也惧怕甚至恐惧着垄断资本。
尤其是,富家这样底色的官僚垄断资本!
他们一旦起势,就不会讲吃相的。
就像富弼当年在亳州的所作所为——当时,青苗法颁布施行,富弼却在亳州,千方百计的阻止青苗法的施行。
他本人在公开场合,自然是冠冕堂皇——又是心系百姓,担心贫民因此逃窜躲避,也担心下面的官吏因为百姓还不起钱而不得不强迫百姓将家产充公。
看着好似是伟光正的不得了!
可实际呢?
在暗处,在另一面,这位名满天下的宰相,强令亳州地方官员,向百姓摊派常平贷。
而常平贷的利息,是青苗钱的好几倍!
而且,他还经常的将那些执行他的常平贷政策不利的官员,在公堂上捆起来鞭笞,好几个人被他打成重伤!
于是,当年的亳州出现了极为荒诞的场景——当地的百姓,因为不堪这位‘名相’的压榨,便在当时负责青苗法落地的淮南路转运副使、管勾常平仓赵济从亳州经过的时候,将赵济拦下来,哭着喊着要借青苗钱。
不借就不让走!
天下州郡,执行青苗法,有逃避的,有推诿的,有不满的。
但,像亳州这样,老百姓哭着喊着,要和朝廷借青苗钱的只此一例!
可见,富弼在亳州的吃相到底有多难看!
然而,在恐惧和担心的同时,赵煦心底也在期盼着出现一个为祸一时,惹得天怒人怨的垄断资本。
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借公人头一用’。
靠着人头,给其他人立规矩!
而且,他需要这个人出现的越早越好!
因为晚了,迟了,资本力量已经坐大,便是他恐怕也要投鼠忌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