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贺柠开着三轮车拉着八位零工直奔朔方山山脚。
一千多亩山地,她这些天活动的范围只占了很小一块儿。
春季山野菜可以采食的时间很短,也就一个来月,过了这个时间就得等明年,所以得抓紧时间多储备一点儿,新鲜卖掉也好,晒成干菜卖掉也好,总之得先趁着适口鲜嫩倒腾回家里。
一人携带两只蛇皮袋,拿着镰刀、铲子等工具,围了半座山脚分散站开,一起往山上进行地毯式搜集采摘。
贺柠也背着包上了山,运动相机正好卡在背带上。
今天走的是一条全新的路线,小河沟就是从这片山上流淌下来的。
沿着小河沟往山上走,贺柠发现不少新的山野菜种类,比如柳蒿芽、大叶芹、刺五加等,还有一种和芨芨菜很相似的水荠菜。
也没忙活太久,甚至也没走太远,贺柠手里的蛇皮袋已经装的满满当当。
把袋子连拖带拽弄下山,贺柠连忙又赶回山上。
采摘山野菜的时候,看着收获一点点增多,莫名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让人越摘越上瘾。
很快第二个袋子也装满了。
贺柠这次没急着下山,反而沿着水流继续往上走,她想看看水的源头在哪儿。
途中也遇到很多可以采食的山野菜,可惜身上只有一只背包,实在是装不了多少。
走着走着,水流渐渐变浅。等到走到一片石头滩,水面已不是拧成一股的麻花辫,而是披头散发地漫流,姑且称之为小石滩吧。
小石滩再往上面走,水流忽然消失了。
贺柠把目光重新挪到石头滩上,一寸寸仔细看过去,最终在一处较深的水洼中发现了异样。
水从地下喷涌出来,无声地翻着白色浪花。
很明显,这是一处地下泉眼。
贺柠脱掉鞋袜,淌水过去。
水流从脚背上划过,脚底踩着石头时不时就打滑。
小心翼翼地走到泉眼处,伸手捂住。泉水咕嘟咕嘟地往上顶,手心泛起一层凉意。
在水中来来回回走了几遭,除了这处冷泉,又发现了几处泉眼。
中间还意外看到几条指头粗细的小鱼,鱼身颜色极为浅淡,几乎和水流、石头融为一体,光线变换间才让贺柠偶然窥见。
找到了水源,今日的探索任务就算完成了,贺柠原路返回。
来到山脚下,有几位零工已经在等着了,袋子鼓鼓囊囊地堆在旁边。
“老板,山上野菜还多着呢,能继续摘不少,要不你把菜直接倒在车斗里,袋子腾出来我们继续去摘?”
采摘山野菜贺柠是按袋子给零工们结算工钱的,一口袋子二十块钱。
山上菜长得漫山遍野,不用费劲儿找,大家动作又麻利,一会儿就能装满一袋,二十块钱轻松到手,是以大家热情高涨,恨不能一直摘下去。
贺柠也觉得可行,车上还有几个空袋子,先拿给她们继续上山,她拉着山野菜运回住处后把袋子腾出来。
暖棚掀了后塑料薄膜她没扔掉,现在正好拿出来铺在地面上当地布用。拎着袋子底部哗哗啦啦往下抖落,山野菜很快堆成了一座小山。
这边山上一群人在忙着采摘山野菜,那边地里也有人在干活。
昨天一天,两台大水泵配上两位零工,浇了将近60亩地。把玉米地、黄豆地、牧草地、草莓地和菜地都浇一遍,刚刚好需要3天时间。今天是第二天,除了地块不一样,其他的几乎就是昨天的复制粘贴。
白菜苗和萝卜苗地里,三位大姐正在间苗。线上线下的订单加在一起,今天两种菜苗各自得间出来32斤才行,而且私房菜馆九点前后来拉菜,得在人家来之前把总计60斤的量准备好。
贺柠把袋子送到山下之后没再上山,不歇气儿拉着几袋山野菜返了回来。
看着时间,德方私房菜的人差不多该过来了,她得出面儿交接货物。
快到九点的时候,一辆灰扑扑的面包车开进了农牧场。
王德方拉开车门下了车,离得老远招呼就打上了。
贺柠正在山野菜堆里做分拣,远远听到王老板的声音颇为意外,没想到王老板居然亲自跑过来拉菜。
两人隔空寒暄着迎面走近,王德方嘴里止不住的称赞道:“贺老板这地方得劲儿啊,我一下车,瞬间感觉神清气爽。”
贺柠大大方方地笑着回应道:“我这农牧场空气好,景色好,视野开阔,自然让人身心舒畅。”
“你这儿开个农家乐肯定受欢迎,到时候多搞几个体验项目出来,说不定还能做成网红农牧场。”
王老板不愧是生意人,生意嗅觉颇为敏锐,现场发挥给贺柠出起了主意。
贺柠连连摆手,玩笑几句把话题岔了过去。
她现在只想一边踏踏实实地修行,一边安安静静地搞农牧业生产经营,对人来人往的生意还真没啥兴趣。
“呦呵,今天还有新菜啊。”王德方的目光落在野菜堆上,瞬间挪不开眼了。“这大叶芹可真够鲜嫩水灵的,这个是水荠菜吧?”
“嗯,今天沿着山泉水流走了一趟。”
“这些我都要了,以后还有的话,也加到单子上。”王老板大手一挥,激情下单,把大叶芹和水荠菜包圆了。
贺柠把这两样菜和原本预定的菜一一称重打包,齐整整地码在王老板带过来的数个塑料筐中。
送走王老板,贺柠转回身继续分拣山野菜。
林天明用泥巴和砖头垒了一个简易土灶。
灶上坐着一口大铁锅,是林天明从自己家里带过来的。
贺柠新买的铁锅刚开锅,需要放置一天才能使用。
架上直播的手机,镜头对着灶台。
山野菜得尽快处理掉,现下没地方搁大冰柜,因此冷冻保存行不通。贺柠选了最简单的方法——晒干保存。
第一步要做的是把菜给清洗干净。
超大体格的不锈钢盆、塑料盆、竹编圆簸箕等满登登地铺了一地,刚刚间苗的三位大姐这会儿手头没活儿,过来一起帮忙处理山野菜。
一人坐在溪边,身边摆着几个盆子倒换着洗菜装菜。
一人坐在灶台前,一边看着火,一边给山野菜焯水。
剩下一人则负责给焯水过后的山野菜过凉水、拧干水分以及往簸箕上晾晒。
*
临近中午,山野菜采摘小分队工作结束,三三两两地骑车回家。
地布上已经消下去的小山堆儿重新堆了起来,看着比之前还要高。除此之外,还有十几个袋子在房车附近躺着,架势颇为壮观。
山野菜晾晒小分队的工作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贺柠拜托王慧芳做了一顿工作餐,大家坐在太阳底下吃完饭继续干。
贺柠吃完饭开车去了镇上,一是寄送蔬菜订单,二是晾晒的工具不够用了,她得再买一批。
现场装箱填单寄走,四箱菜苗预计第二天晚上就能送到客户手中。
晾晒的工具贺柠打算换一换,买的簸箕编织的过于密不透风了,晒起来一面儿干一面儿湿的,得经常手动翻面儿才行。
来到一家五金店,“师傅,有铁丝网吗?”
“要啥样式的?”
“晒干菜用的,就普通网子。”
“那你瞅瞅这一款可以不?不锈钢网,烧烤、烤肉都能用。”
贺柠拎起师傅推荐的网子看了看,网格方方正正的,约有掌心四分之一大小。
“这个怎么卖?”
“二十五块钱一张。”
一张网子差不多27英寸显示器大小,要买的话起码得个百十张,这价格买下来得花不少钱。
算了,还是竹编簸箕实惠。
贺柠悻悻然离开五金店,沿街寻找卖竹编用具的店铺。
看了一条街,找来找去,只在一处街边地摊上看到有卖。
“师傅,这个簸箕怎么卖?”贺柠指着地摊上摆着的最大尺寸的簸箕问道。
“六十。”
簸箕的直径超过了1米,大小和贺柠在H市买的圆簸箕相差无几,但价格却要贵上一些。再在指头粗细的孔径衬托下,价格就更显得高了。
不过这个孔径倒是蛮符合贺柠的需要,它透风性好啊。
“这个小一点儿的呢?”
“五十。”
“这样,大的五十五,小的四十五,我各拿十个。”
“小的其实没小多少,顶多给你便宜两块钱,再多可不行。”
“大的五十五,小的四十六,不行的话就算了,我也不是非买不可。”贺柠说完,作势要走。
摊主急忙拦人,“唉唉唉,别急着走,这个价卖给你了。”
*
拉着簸箕回了家,忙忙叨叨一下午,终于把山野菜都给晾晒上了。
拆下来的木栅栏也被当柴火烧了个精光。
夕阳西下,贺柠把捞网和水桶装上三轮车,载着小狗一起去看拦鱼网的成果。
水面儿看着很平静,偶尔泛起涟漪,也是轻轻浅浅的,转瞬即逝。
贺柠不耐烦在那儿玩猜来猜去的游戏,直接下捞网看答案。
捞网缓缓下水,在水下顺时针转了一圈儿,然后猛地往上一提,贺柠顿时感觉到有股力量在沉甸甸地往下坠。
随着网杆一点点上拉,反向拉扯的力道也越来越大,水面波纹横生,势如波浪。
毛线团站在岸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水面叫嚷。
捞网快要浮出水面的时候,水花四溅,激烈的像是有人往水中扔了枚炸弹。
一截鱼尾巴突然露了出来,搅起一股水流拍了毛线团一脸。
毛线团懵在原地,水顺着毛线团的毛发滴落下来,小狗原本蓬松舒展的毛此时变成一绺一绺的,看起来好不可怜。
贺柠拽着捞网往岸边提溜,再一点点拖到岸上,几尾小臂长短的鱼完全暴露在了空气中。
鱼出水后依然十分活波,有的弓着身体跳动,有的奋力地甩动尾巴,看着就一副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样子。
不愧是野生鱼,肯定好吃。
贺柠的念头一闪而过,然后下意识掏出手机,对着鱼身拍照识别。
几尾鱼品种还不相同,识别出来有银鲫、华子鱼、鲈鱼和青鱼。非常幸运的是,这几种都不是保护鱼类,可以放心食用。
贺柠一一拍照,然后留下一条银鲫,其它的全部放回水中。
一顿吃不下这许多,也没必要在水桶里养着,拦鱼网拦着它们又跑不掉,还是放养着好,等想吃的时候再捞。
*
晚上,贺柠炖着鱼汤,把各种山野菜还有鱼都在店铺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