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抱憾遗世
“见笑,韩某汗颜曾经的凌云壮志,人生几何,我们淡然生命消逝的同时,却难以释怀曾经年轻气盛时的理想,我愧对国主的期望。”
韩熙载的思绪被带回三十多年前。彼时,他整年罡气生,踌躇满志前往江南寻求发展,莫逆之交李谷在河南正阳与他饯行时互相击掌一决雌雄。那时的自己何等傲然天下:“若江南以我为相,定当长驱直入一统中原!”
恃才傲物的李谷也不甘示弱:“中原若用我为相,我取江南如探囊取物耳!”二人相视而笑,拱手而别。
几番坎坷,宦海沉浮,满腔抱负的他终在李煜父亲李璟时期熬出些眉目,被赏识器重,伺机实施报复的时刻。
后晋灭亡之际,正值中原无主,他极力劝李璟出兵北伐中原,一战可下。可李璟没听他的,有时候王者的决策该多至关重要,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再后来,一场寿州之战直接颠覆了他的梦想,南唐割让了淮南十四州给周军,失去长江天险等同丢掉江北的固防,从此再无了称霸天下的底牌。
那是一场痛心的战争,中主李璟不听他的劝谏,为了防备主帅李景达拥兵自重而任命志大才疏的陈觉为监军使,至临场主帅大权旁落,无法操控全局,为南唐军事的惨败埋下隐患。冥冥之中有多巧合,正是他蓬勃奋发的挚友李谷以后周将军的身份决胜了这次战役。屡屡的失意渐渐颓废了他的远大志向。回首历历过目的年华,他看着青玉叹口气:“金风吹我寒,秋月为谁白。这一生虚度了大好的光阴,还一事无成呢,便老了。”
“大人是对自己太苛责了,您不是曾经还教导我凡事天时,地利,方要调配上人和才能事半功倍?您只要努力了自己的本分,剩下的就交给天意去安排好了。您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调养身体,这才是为国家计,为国主忠。”
接下来一段时日,青玉隔三差五去韩府探望过两次,连宫里的太医也束手无策,韩熙载怕是时日无多了。
这天青玉在朦胧午睡时被园里一名舞娘唤醒,韩府马车着急的等在浮萍阁门外。
悲凉的预感瞬时袭来,韩熙载可能凶多吉少了。
病床前,今天的客人很多,最耀目的是李煜正坐在床榻边与韩熙载两手相握,眼睛里闪着水光,旁边坐在圆凳上的四五人大概是朝廷的同僚吧,其中青玉只认得徐铉,床尾站着一僧人,嘴里似默念有词,可能在为病者祈福,望着他超脱的气宇,想必便是传说中韩熙载的高僧朋友德明大师吧。德明身后站着韩熙载的三个儿子,长子韩畴,六子韩侹,八子韩俛。整个房间充满肃穆的气氛。
“臣该讲的已言无不尽,国主,诸位,”韩熙载虚弱的眼睛望向徐铉几人:“臣有一事要单独跟叶姑娘商量。 ”
李煜对众人点头示意,率先走向门口,大家都一一跟着退去。
韩熙载吃力的要撑起身体,被青玉近身拦下,给他拉好被角,青玉正好坐在李煜刚才的位置上,温婉的笑道:“就这样说吧,我听着呢。”
“我能拜托你的就一件事,请帮我照顾屋山,我的妻儿子孙,国主定会厚待安顿,但她们,”想起他那些红歌绿舞的姬妾:“我实在不负责任,没有将她们好好安排,尤其屋山,这个为我倾注了全部情感的姑娘,我却只顾麻痹在醉生梦死里,快意在摘花问柳中,连个名分也没有为她好好打算过,现下里,就更不该以名分来捆绑她的未来,她该有更好的人生。叶姑娘,我知道,就算我不曾跟你说起这些,你也会关心爱护她的,我惭愧对你做过不太光彩的事情,但对你的欣赏绝非恭维:你眼睛里一望清澈的真诚,像是流淌着慈悲的温度,让人不由信任,我将她拜托给你了。”
“放心好了,我跟屋山既是同乡,又很投缘,两个举目无亲的孤女正好相互依托,相互关爱。”青玉安慰他。
“其实我最放心不下的是国主——”韩熙载话未讲完,无力地合上双眼。
公元970年7月27日,南唐韩熙载带着一生未能实施的报复闭上了最后一口气。
李煜痛惜之余,追赠韩熙载宰相之职,谥号“文靖”:“韩卿,这一次相位之职你再也推辞不了了,你们都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唯我做为一方之主,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失了你这盏灯接下来我更是一筹莫展。”
李煜想到他叱咤风云的爷爷李昪,从一个流浪的弃儿起步,以超人的智勇开辟了南唐的天下。创业不易,守业更难,烈祖爷爷,李煜愚蠢,未能继承下您的雄才伟略。战火纷飞的年月,这方故土守的甚是艰辛,望你和父亲在天之灵给我力量和智慧。
中书侍郎做到韩熙载这里还有更可悲的吗?府里的账簿上已是捉衿见肘,连棺椁衣衾的银钱都凑不出来‘昔日夜夜笙歌的韩府不过表面的浮华,早已被挥霍的一贫如洗,平日发下的俸禄总被当场分发给那些姬妾,以博哄堂一笑,韩府早就外强中干了。
李煜拦下一切费用,琐碎之事交于徐铉:“一定将韩大人选一块山峰秀绝,灵仙胜景之处安藏。”徐铉将墓地选在风景秀美的梅颐岭厚葬,镌刻了墓志铭,将其平时遗文收集起来,编造成册,一切料理妥当上报李煜,韩熙载的后事可谓操办的极为隆重。
随着韩熙载这棵大树的倾倒,韩府正要被遣散的歌舞伎妾都将各奔东西自寻出路,府里分发给大家的遣散费用对于众人不过杯水车薪。
“跟我回浮萍阁,以后我就是你姐姐。”韩熙载墓前,青玉正站在王屋山身后,望着她将一叠叠冥纸投入火中。
“不了,飘凌姐姐,其实,我多想陪他一起葬在这片土地,我想成全自己一次殉情的壮举,可却没有那份哗众取宠的勇气,他的笑料已经够多,我断不能再拖累了他的名声,金陵人都知道我是韩熙载飬养的宠姬,他兼财势,我具美貌,我们就是各取所需的寻欢男女,这样年岁上的悬殊想向世人证明真情是有多么苍白可笑的事情。屋山当初只是贫寒交迫的一名舞者,游荡在世俗的鄙夷中,自被大人收留那天,就像孩童找回母亲,从此有了温暖的依托。最是五更留不住,向人枕畔着衣裳,都道韩熙载荒唐不羁,放任姬妾与客人打情骂俏,其实她们都是大人推辞国主为相的幌子,都是掩人耳目的逢场作戏,这所有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伤风败俗,正中下怀了他的初衷。如今屋山的尘缘随大人的仙逝从此终结。姐姐,我意已决,遁迹空门,长乐桥桥头边的龙泉庵便是我的归宿,那里地处金陵城内,治安比较好些,离姐姐住的又近,你就放心吧。”
第四十一章 东山
“这是定要我失信于韩大人吗?”青玉不知要怎样劝起。
“人各有志,各安天命。屋山厌倦世间俗务,淡泊人情冷暖。我心已随韩公死去,踏向清净之地了却残生,这是我莫大的心愿。姐姐疼我,便助我成全。想我时就常来走走,不是很好?”
“我不知道,这好是不好,不过你想做什么,姐姐都支持你。”她想为他静候那片心灵的空谷,成全便是最好的祝福。
青玉由王屋山想到自己的身世,相比韩熙载的满腹经纶和叱咤风云,义父柳宗元虽一介商贾,除了对她强加意志外,其他的都尽量为她面面俱到,全身心专注于她,他从不吝啬对她的投入,眼都不眨地一掷千金。他会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定不至让她流落到生活无着的境地。
看着痴傻感恩的王屋山,相比自己无处倾诉的幽怨有时候人的命运不在你依傍的对象强大与否,更重要是你在对方心里的分量比重。人哪,什么是恩,什么是怨,全在你内心的度量,青玉似乎不想再那么怨恨柳家了。
在青玉和徐崇嗣巨然的陪同下,王屋山如愿完成了剃度仪式。
“头型很圆很好看,还蛮适合做尼姑呢。”本来悲凉的气氛被巨然这么瞎侃上一句。
青玉瞪他一眼:能不能顾及下场合?怎么可以把别人的悲剧当做喜剧来消遣?"
“没事啦姐姐,”王屋山安慰青玉:“这是我选的路,心愿达成,,反而安宁很多,姐姐不要再这副悲伤的表情,显得屋山很可怜似得。”
“对对,不要以同情我们出家人而自我优越。”巨然又接着胡诌,他很自然把王屋山拉入自己的阵容。
“出家人?”青玉鄙夷地斜他一眼:“出家似有家,佛门转画门。你这走不出红尘的假和尚,风花雪月,鸿宴对酒。身披佛衣,心行俗礼。富贵傍身,荣华阅尽。好意思以佛门弟子自居?不说我都忘了你是出家人了。”巨然因画作闻名,被李煜从开元寺请到翰林画院,私下又赐封宅院仆从照顾起居。除了没有娶妻生子,世间俗人的尊荣他是一应俱全啥也没落下。
“你呢?像崇嗣这般才貌双全的男子都不入法眼,不是也觊觎佛门,要来跟屋山做伴吧?”
“我倒是想呢,只是真做了僧尼便得自由了?更无端增添规矩和管制,可能随心所欲吗?”
“说的很是,还是你这酒庄女主自在些,即做人哪有完全的自由?如我这般,心中有佛足矣。何必拘泥于形式?”巨然玩世不恭的神情,那份不羁的怡然放荡,令青玉此刻恍然他身上那件僧袍摇曳的美过世上最华丽的男裳。
还是徐崇嗣引开话题:“近段沉闷的日子压抑太久,眼下无所事事,不如我们出外去游历一番?”所有人的悲哀加在一起也抵不过青玉从吴越返回唐国带给他的喜悦。
因韩熙载的亡故,好像近日举国上下都陷入沉默的萧条氛围,朝廷上下人人跟霜打了茄子似的,一片静止状态,瞅这机会正好出城开解开解心情。
几人商议后拍板,这提议也对了青玉的心思:“屋山,你也一起,回来再正式出家礼佛好了。”
“你们去吧,初来乍到,别害我惹师傅失望。得空闲别忘了来看我就行。”
崇嗣和巨然策划路线,定下去涂山观秋,沿长江水路一路向南出发。想着人多热闹,巨然嚷嚷着 去叫卫贤,青玉约上绿萝做女伴。
第二天如约在城门口集合时才发现徐崇嗣简直是带了支队伍。打杂的,磨墨的,喂马的,洗涮的,约有二十余人,随行的还有他那个叽叽喳喳的三弟徐崇勋,一应俱物准备了几马车。
“我们是去观景吗?夸张的像迁徙一样。”青玉问徐崇嗣和巨然。
徐崇嗣笑笑不做辩解,除了少数做事的仆从,随行的大部分是徐家的护卫,徐家这样安排已经很内敛了。
两天的路程,阳光明媚的涂山脚下,入眼半山腰处错落间隔的亭台和庙宇,浩浩渺渺望不到头的松林,蜿蜒的小道,起伏的峰峦。
“这便到了东山?”青玉置身在丛草绿荫处,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骑着黄牛迎面而来的牧童,伴着周围清脆的鸟鸣声更衬得这江南山水的温润恬静。前方一条小径由山脚通向深山。不远处山坳间有几座茅屋,院子柴门敞开着。待众人走近前了,院内景况更清楚了然。
一长者道家装束,盘腿坐于榻前,旁边一僧人侧身对坐,从这里望去,只看到半个背影。老者似在讲解什么。时而点头,时而含笑,像是在参研什么。
更走得近些,听到二位在论道学。
“先生师从嵩山,得辟谷养气之术,可赐教一二否?”辟谷是指一种不用饮食依然能维持生命的修为。
“术有火炼铅丹以代谷食者,岁丰则饱,岁俭则饥,然非丹之恩,盖由人之诚也。我本不饥而自饥,丹本不饱而自饱。饥者大妄,饱者大幻。辟谷本是佛道弟子强身健体的一种修为,哪有人不用进食依旧存活的道理,坊间雌黄之说纯属乌有,俗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谁能逆之?谁能改之?”
这道人的大致意思是,道术中有一种炼丹之术,所炼的丹可以替代食物。然而丰收年景能让人少食便有饱腹的感觉,歉收年景就不灵验了,丹不过养生的一种补品,哪有那样神奇的功效,都是人的心理信念对丹药太过敬畏才把它神话。我本来并不饥饿,由于心里不相信能吃饱,因而感到饥饿 。丹本来并不能使我吃饱 ,由于我相信他能让我饱,就感到已经饱了。丹不过是让人进补的一种良方,我哪有那么神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自然现象,岂是我辈轻易更改?
“ 诸位贵客,家师已备好清茶,请大家进来歇脚。”一蓝色道袍的小道径直走出柴门来跟大家施礼。
几人正听得韵味,忽被这小童出来撞个正脸,倒是有些尴尬。
“谢小道友。”徐崇勋浅笑着跟大家交换下眼神,率先走进栅栏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