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怎么了

    年轻人怎么了

    最近“躺平”“摆烂”“摸鱼”“啃老”“不婚主义”等流行词汇让中国的年轻人再次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对此,作为年轻人的一员,我有话说。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改革开放初期大量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缺口,很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实现了阶层流动。这一批人的同时代人,就是当今90后00后的父母们,形成了“高考可以改变甚至决定命运”的人生经验。

    深信“教育就是最大的投资”的这一代父母在生儿育女后,讲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了子女教育上,企图通过子女高考实现投资的成倍回报。

    这种大量的投资需求一方面刺激了大学的扩招,大学生人数呈几何式增长;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各种教培班,辅导班雨后春笋般诞生。

    然而因为最后考核形式是题目形式,课外书自然是考试的天敌。所以孩子们到学校不是去读书,而是去做题。

    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到“最后一战”,以成绩为重心的学校和辅导机构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产品加工链,开始了一道道程序的加工。由于考核方式的单一,加工出来的产品往往单一化,可谓是童叟无欺。

    满怀“前世”人生经验教训的家长们,纷纷追加投资,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周末就被补习班占满,于是如何高效利用学生吃饭喝水上厕所睡觉时间成了关键。

    每天背着一书包沉重真经往返于两点一线的孩子们,终于熬过了十二年的九九八十一难,被加工成了成品“厚镜佝偻人”,以近百分之九十的近视率荣登“看起来最有文化的一代”。

    这些产品还具有以下优势:

    1.对于体力劳动者的鄙夷和体力劳动的一窍不通

    对于从小耳濡目染“不好好学习就去工地”“不好好学习就去种地”,家长大包大揽多有劳务只为其专心竞争的孩子们,对于耳濡目染人分成绩三六九等的孩子们,怎么可能在十年寒窗之后,褪去长衫,干体力劳动呢?怕是会气节高昂,宁死不屈吧!

    2.对于电子产品的畏惧与沉迷。手机、电脑,在2000年到2015年左右,一直被认为是玩电子游戏的工具,自然是家长的仇人,孩子近视的元凶。所以中国家庭让孩子对电子产品多数采用完全隔离政策。但是近几年来,其功能发生了裂变,一跃成为工作生活衣食住行的必需品。

    笔者本人就是九百度近视的远离电子产品人,对电子产品的仇恨激励着我大学用了半年才学会怎么使用手机。

    最终,并未受过任何正确科学使用电子产品的青年们只有在大学带着悔恨与负罪感通宵打着万恶的游戏了。

    奇怪的是,这些苦练了十几年做题技巧,并且有如此优势的“产品”们,居然在市场上遭遇了拒收!

    这显然得益于“资历制”的市场体制,就算“做题”家中的佼佼者,也得在上一届“做题家”的末流中补缺。

    这些产品的投资人父母深感费解。自己耗尽心血投资的“产品”,竟然回家啃老,实属大逆不道。应当敲碎毁掉,回炉再造,变废为宝。

    而这些产品“厚镜佝偻人”也属实面目可憎,只能学习易容术,要不然恐怕穷困孤寡终身。

    当年那些吸取了高考教训,吃了没好好上学亏的中年人,终于在孩子身上体验了一把《重生之我要去高考》的爽文,圆了自己的高考梦。估计当时他们小学课本里没有“刻舟求剑”这篇课文罢。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任何做成产品的人都未免成为市场规律的牺牲品。别让苦口婆心老人言,毁了缤纷多彩童年梦。

新书推荐: 摄政王妃她不按套路出牌 攻略对象老是勾我怎么办 小将军被我折辱后黑化了 【韩娱】论爱豆killer是如何养成的 斗罗大陆之创世神话 不依托记忆存在的爱[网王 咒回] 红发为何这般那般【海贼】 她只搞抽象不爱我 皇梁一梦凭鹊起[魂穿] 公主病穿进怪核游戏杀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