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养生 > 第 3 章

第 3 章

    三、常用药浴方

    1.艾叶浴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叶,性味辛、苦、温,有小毒,煎汤药浴能温经散寒,安胎,其芳香气味又能调畅舒缓情绪。可采用局部浸浴法,用于缓解中期妊娠皮肤瘙痒,安全有效。

    2.润肤增白浴以白茯苓、白芷、薏苡仁、当归组方,采用全身或局部浸浴。方中白茯苓、薏苡仁可健脾利湿,增白润肤;白芷、当归则有增白消斑、活血祛瘀、香身的功效。

    3.蜂房增欲浴  以露蜂房、蛇床子、地肤子、五倍子、炮附子、牛膝、川芎组方,本方能温肾益气,除湿固精,采用全身、局部浸浴或熏蒸。可促进□□,以达到防治早泄、阳痿、阴冷、□□低下等作用。

    4.五白浴方  以白及、白芷、白鲜皮、白蒺藜、白矾组方,采用全身或局部浸浴。本方具有滋阴活血、除湿止痒之功效。可滋润皮肤,防治皮肤瘙痒、皮肤干燥、皮肤皴裂等。

    5.乳香活络浴  以乳香、没药、延胡索、川椒、刘寄奴组方,采用全身、局部浸浴或熏蒸。本方具有活血通络、温经通脉之功效,可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防治颈椎病、腰腿痛,消除疲劳。

    6.舒络通经浴  以松节、当归、钩藤、海风藤、牛膝、木瓜组方,采用全身、局部浸浴或熏蒸。本方具有舒络通经、活血通脉之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疲劳、防治高血压。

    7.桂枝温经浴以桂枝、赤芍、干姜、细辛、鸡血藤、红花、当归组方,采用全身、局部浸浴或熏蒸。本方具有温经通阳、散寒止痛、祛瘀通脉、祛风除湿之功效,适于长期阳气偏虚、肢体不温之人使用,同时对痛经也有良效。

    8.通痹浴  以独活、羌活、桂枝、桑枝、当归、红花、川芎、艾叶、生草乌组方,采用全身、局部浸浴或熏蒸。本方具养血活血、祛湿通络、祛瘀止痛之功效,能防治关节痹痛、颈肩腰腿酸痛、中风后遗偏瘫等。

    9.安眠浴  以远志、枇杷叶、龙骨、牡蛎、牛膝、夜交藤、合欢花组方,采用全身浸浴或熏蒸。本方能协调阴阳、安神定志,调节改善睡眠状态,舒缓情绪,消除疲劳。

    10.山楂归藻减肥浴以山楂、当归、海藻、麻黄、荷叶、车前草、荆芥、薄荷、明矾、白芷组方,采用全身浸浴。本方具有活血通络、润滑皮肤、消油祛脂、除臭轻身等作用。

    11.防风强身浴,以防风、甘遂、芫花、细辛、桑枝、生姜、荆芥组方,采用全身浸浴或熏蒸。本方具温经祛风之功效,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长期运用可预防感冒、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疾患。

    12.玫瑰疏郁浴  以玫瑰花、柴胡、香附、当归、薄荷、红花、夜交藤组方,采用全身浸浴或熏蒸。本方具行气解郁、和血安神、散瘀止痛之功效,可缓和紧张情绪,对因情绪紧张而致之头痛、失眠多梦、痛经等有效。

    13.生姜生发浴采用局部浸浴,以生姜煎汤,待温洗头,外用能兴奋血管,促进头发生长。

    14.菊椒浴头方  以菊花、川椒、独活、防风、细辛、桂枝组方,煎汤,待温洗头,局部浸浴。本方具祛风除湿、温经活血之功效,可用于头皮的去屑止痒。

    四、药浴注意事项

    药浴要发挥其良好的养生作用,必须遵循辨证原则,合理用药。药浴的注意事项除了包含水浴的注意事项外,还应注意:遇有过敏情况,须立即停用;注意温度调节,防止烫伤;药浴时要及时补充水分,防止汗出过多及体能消耗过大;注意药浴器具的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沙浴

    沙浴指将全身或局部埋入沙中的方法。沙浴选用的沙应是清洁的干海沙、河沙或沙漠沙等。

    1.沙浴养生  热沙作用于人体,可以产生温热和机械刺激,具有热疗、按摩等作用,表现为热疗、磁疗、按摩和日光浴的综合效应;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有明显的排汗作用;能促进渗出液的吸收和瘢痕的软化;可加快胃肠蠕动和骨组织的生长。

    2.沙浴方法仰卧在热沙上,脱衣,将头面、颈部、胸部以外的肢体埋入0.1~0.2米厚的沙层。佩戴墨镜,或用遮阳伞遮挡头部,并适当饮水。每次0.5~1.5小时,之后用温水冲洗干净,并在阴凉处休息20~30分钟,一般10天为一周期。也可用热沙将腰以下部位覆盖或将热沙装入袋中,放于患处进行局部沙浴。

    3.沙浴适用范围  沙浴除用于日常养生保健外,对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肩周炎,各类神经痛、神经炎、脉管炎、软组织损伤等疾病有较好效果,同时对轻中度高血压、神经系统疾患、偏头痛、慢性消化道疾病、肥胖、慢性肾炎等,也有较好辅助治疗效果。

    4.注意事项  有出血倾向、急性炎症、较严重器质性病变、妇女经期、孕期、儿童、年老体质极度虚弱者,不宜进行沙浴。沙中不应混有小石块、贝壳等杂质,温度宜控制在40~50℃。

    四、空气浴

    空气浴是指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裸露躯体,使之直接接触新鲜清洁的空气,并利用其理化特性或配合呼吸吐纳以养生防病的一种健身方法。

    1.空气浴养生空气浴主要利用了气温、湿度、气压、气流及空气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对人体的综合作用。其中气温是主要因素之一,低于体温的空气温度,可对机体形成寒冷刺激,使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做出反应,皮肤血管收缩,从而使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另外,新鲜空气中含有大量阴离子,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刺激造血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肺功能和机体免疫力。

    2.空气浴方法空气浴可进行专门锻炼,也可与运动、劳动相结合。理想的气候条件是气温在20℃左右,相对湿度在50%~ 70%,风速在1米/秒左右。沐浴时间最好在早晨7~9点左右,因为此时空气中的灰尘杂质与有害成分较少,空气凉爽,对机体的兴奋刺激明显。空气浴的最佳环境应选择在空气洁净新鲜的处所,如山村、田野、树林、河边、湖边等处。一般从夏季开始,尽量少穿衣裤,裸露躯体,并结合进行做一些如慢跑、打拳等健身运动,或配合施行呼吸吐纳气功活动。时间根据个体素质与环境而定,一般以1小时为宜。冷空气浴应选择在有太阳照射的晴天进行,这时空气较暖而且含紫外线,可以结合进行日光浴。

    3.注意事项大风、大雾或天气骤变如遇寒流时,不要勉强锻炼;患急性炎症及肾病患者亦不宜进行空气浴。

    针刺:—

    1.足三里  位于膝下三寸,胫骨外旁开一横指。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刺法:用毫针直刺1~1.5寸,可单侧取穴,亦可双侧同时取穴。一般人针刺得气后,即可出针。但对年老体弱者,则可适当留针5~10分钟。隔日一次,或每日一次。

    2.关元  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本穴为保健要穴。用毫针直刺1.0~1.5寸,得气后出针。每周针1~2次,可起到强壮身体的作用。

    3.气海  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常针此穴,有强壮作用。用毫针直刺1.0~1.5寸,得气后,即出针。每周1~2次,可与足三里穴配合施针,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

    4.曲池位于肘外辅骨,曲肘时肘横纹尽头处。此穴具有调整血压、防止老人视力衰退的功效。可用毫针直刺0.5~1寸,针刺得气后,即出针。体弱者可留针5~10分钟,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5.三阴交位于足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此穴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功能有重要作用。可用毫针直刺1~1.5寸,针刺得气后,即出针。体弱者,可留针5~10分钟。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针刺养生的穴位很多,养生时除选择有独特作用的相关穴位外,还可根据养生者的具体体质和要求,辨证地选择其他穴位,配伍联合应用。

    二、艾灸养生方法

    艾灸法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和温针灸三种方法。

    (一)艾炷灸法

    1.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在特定部位上施灸,待艾炷快燃尽或患者感到烫时,立刻换一个艾炷点燃。根据病情决定施灸壮数。一般每穴一次可灸3壮、5壮、9壮不等,并根据穴位所在的部位,酌情选用大小适宜的艾炷。头部宜用麦粒大小的艾炷,下肢、背部、腹部宜用大艾炷。

    2.间接灸灸时隔以姜片、蒜片、盐粒、附子饼等物品施灸的方法。隔姜灸多用于阳虚证,如体弱或动则气喘、出汗、无力等;隔蒜灸多用于治疗外科疾患,如疖肿初起等;隔盐、附子饼灸常用于治疗虚脱等。

    (二)艾条灸法

    1.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后,距施灸部位所在皮肤2~4cm进行熏烤,使施灸部位产生温热而不感到灼热为度。

    2.回旋灸(又称熨热灸)将点燃后的艾条对准穴位或患部熏烤,患者感到温热后,就将艾条缓慢地来回移动或做环形移动,扩大温热刺激的范围。

    3.雀啄灸将燃着的艾条对准穴位,像鸟雀啄食一样,有节奏地一起一落,出现热烫感觉就抬起。如此反复多次,给予穴位多次短暂的热刺激。

    (三)温针灸法

    温针灸法是针、灸并用的一种方法,先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取2~3cm长的艾段,套在针柄上,点燃其下端,使艾条的热通过针体传到穴位。

    三、艾灸养生常用穴位

    1.神阙 神阙为任脉之要穴,具有补阳益气、温肾健脾的作用。每次可灸7~15壮,灸时用间接灸法或灸具,如将盐填脐心上,置艾炷灸之,有益寿延年之功。

    2.足三里足三里是养生保健要穴。可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强壮身体,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还可预防中风。用艾条、艾炷灸或灸具均可,时间可掌握在5~10分钟。养生家还主张常在此穴施疤痕灸,使灸疮延久不愈,可以强身益寿。

    3.中脘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为强壮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的作用。一般可灸5~7壮。

    4.膏肓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常灸膏肓穴,有强壮作用。常用艾条灸,15~30分钟,或艾炷灸7~15壮。

    5.涌泉脚趾卷屈,在前脚掌中心凹陷处取穴。具有补肾壮阳、养心安神的作用。常灸此穴,可健身强心、益寿延年。一般可灸3~7壮。

    6.气海、关元均为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类经图翼·经络》:“昔柳公度曰:吾养生无他术,但不使元气佐喜怒,使气海常温尔。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气佐喜怒,若能时灸气海使温,亦其次也。”

    三、推拿养生常用部位及方法

    1.揉太阳  用两手中指端,按两侧太阳穴旋转揉动,先顺时针转,后逆时针转,各10~15次。具有清神醒脑的作用,可以防治头痛头晕、眼花视力下降。

    2、点睛明用两手食指指端分别点压双睛明穴,共20次左右。具有养睛明目的作用,可以防治近视眼、视疲劳。

    3.揉丹田  将双手搓热后,用右手中间三指在脐下3寸处旋转推拿50~60次。丹田,道家认为是男子精室、女子胞宫所在处。养丹田,可助两肾,填精补髓,祛病延寿。常行此法具有健肾固精、改善胃肠功能的作用。

    4.摩中脘  用双手搓热,重叠放在中脘穴处,顺时针方向摩30次,然后再以同样手法逆时针方向摩30次。中脘位于肚脐与剑突下连线中点,居于人体中部,为连接上下的枢纽。常习此法,具有调整胃肠道功能的作用。

    5.搓大包  双手搓热,以一手掌摩搓对侧大包及胁肋部,双手交替各30次。大包是脾之大络,位处胁肋部,为肝胆经脉所行之处。每日操作此法,有调理脾胃、疏肝理气、清肝利胆之功效。可防治肝胆疾病、岔气、肋间神经痛等疾病。

    6.揉肩井肩井位于肩部,当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手足少阳、阳维之交会穴。以双手全掌交替揉摩双肩,以拇、食、中指拿捏肩井,每日20~30次。此法具有防治肩周炎、颈椎病的作用。

    7.擦颈劳  颈劳位于颈项部,第三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双手搓热,以拇、食指捏揉颈劳穴,再以全掌交替擦颈项部30次。颈项是人体经脉通往头部和肢体的重要通道。每日常行此法,有舒筋活络、消除颈部疲劳,防治颈椎病、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病的功效。

    8.搓劳宫  以双手掌心相对,顺时针搓压劳宫穴30次;再用一手的拇、食指相对搓另一手的手指,从指根向指尖,五指依次一遍,再用一手掌擦另一手的手背,双手交替进行;最后将两手掌心劳宫穴相互搓热为止。劳宫为心包经的荥穴,每日常行此法,可起到养心安神、调和内脏、活血润肤等功效。

    9.按肾俞  先将双手搓热,再以手掌上下来回推拿肾俞穴50~60次,两侧同时或交替进行。此法可于睡前或醒后进行,也可日常休息时操作。肾俞位于腰部,中医学认为,“腰者肾之府”,肾为先天之本,主骨藏精。每日用双手摩腰部,使腰部发热,可以强肾壮腰,防治肾虚腰痛、风湿腰痛、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部疾患。

    10.点环跳  先以左手拇指端点压左臀环跳穴,再用右手点右臀环跳穴,交叉进行,每侧10次。可以舒筋活络,通利关节,能防治坐骨神经痛、下肢活动不利、腰膝酸软等。

    11.擦涌泉先将两手互相搓热,再用左手手掌擦右足涌泉穴,右手手掌擦左足涌泉穴,可反复擦搓:30~50次,以足心感觉发热为度。此法适宜在临睡前或醒后进行。若能在操作前以温水泡脚,然后再实施,则效果更佳。具有温肾健脑、调肝健脾、安眠、改善血液循环、健步的功效,可强身健体,也可防治失眠心悸、头晕耳鸣等症。

    (三)拔罐养生方法

    1.吸拔方法

    火罐法:是用火在罐内燃烧,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常用方法有以下3种:①闪火法。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燃烧的95%酒精棉球,在火罐内绕一圈后,迅速退出,快速地将罐扣在施术部位。此法简便安全,不受体位限制,为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②投火法。将纸片或酒精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迅速将火罐扣于施术部位,此法须防酒精过多滴下而烫伤皮肤。③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的下1/3处,用火将酒精棉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

    抽气法:将备好的抽气罐扣在需要拔罐的位置上,用抽气的方法将罐内的空气抽出,使罐内形成负压而吸拔住皮肤。

    水罐法:一般选用竹罐倒置于锅内煮沸,用镊子夹取出竹罐的底部,迅速用凉毛巾紧扪罐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肤上。

    2.运用方法  根据不同的养生保健需要,可选用以下4种方式。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指拔罐后将罐留置一段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小儿及体弱者以5~10分钟为宜。大而吸力强的罐具留罐时间可适当短些,吸力弱或小罐的留罐时间可适当长些。可根据病变范围的大小选择多罐或单罐。

    闪罐法:是将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以皮肤潮红为度。此法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患者,或肌肉松弛、留罐有困难的部位。需注意,如果反复操作易使罐口温度过高,应换罐操作。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先在走罐所经皮肤和罐口(以玻璃罐为佳)涂上凡士林等润滑剂,待罐具吸住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使推动方向的后边着力,前边略提起,缓慢地来回推拉移动,至皮肤出现潮红或瘀血为止。此法常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等。由于兼具按摩作用,临床较为常用。

    药罐法:是指将药物治疗与拔罐相结合的方法。在罐内负压和温热作用下,局部毛孔和汗腺开放,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可更直接被吸收。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药液煮罐法。一般选用竹罐,将方药装入布袋中,放入锅内加水煮至一定浓度,再把竹罐放入药液内煮15分钟,使用时按水罐法吸拔在治疗部位。二是药贮罐法。一般选用抽气罐,将药液贮于罐内,然后按抽气法吸拔在治疗部位。

    3.取罐手法取罐时,左手扶住罐身,右手按压罐口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即可松脱,不可硬拉或旋动,以免损伤皮肤。

    166  中医养生学

    (四)拔罐养生的常用穴位

    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旁开1.5寸处。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共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背俞穴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其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拔罐养生的常用穴位。

    涌泉:涌泉是足少阴经的起点,为井穴,位于人体足掌心处。《肘后歌》中用涌泉通窍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肾经,使肾气旺盛,还可配伍足三里增强养生效果,使人体精力充沛,延缓衰老。

    三阴交:三阴交为肝、脾、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经的气血,健脾利湿,疏肝补肾,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气血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足三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可以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祛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关元:关元穴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小肠募穴,配合长期施灸,借助火力,可以温通经络,固本培元,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

    大椎:大椎穴是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人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在此穴位拔罐,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功效。

    敷贴:

    2.疲劳综合征

    药物:附子、公丁香、人参、肉桂、细辛、皂荚、冰片。

    选穴:大椎、至阳、关元、膻中。

    用法:每天一次,20天为一个疗程。

    作用:缓解疲劳,防治亚健康。

    3.小儿夜啼

    药物:吴茱萸。

    选穴:涌泉(双)。

    用法:吴茱萸研细末,用醋调和,敷左右涌泉穴,夜敷晨去。作用:防治小儿夜啼。

新书推荐: 穿成男主姘头后 短命白月光今天也在挽救评分 公主绑定流浪猫救助系统后 我真的是自愿干活的 这个柚子有点拽 色令智昏 被偏执暴君听见心声后 兼顾多本虐恋文女主,被男主们听见心声后 误闯天家但姐苟到最后:上流社会生存手册 替兄上朝后我被读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