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和女性在情感上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是否一致?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从未仔细研究过。
作为一名女性,我从小到大眼里都只有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也总是以自己为样本和参照物,研究着女性这个群体的动作行为以及思想心理。
一堂社会学的讲座,让我突然对男性群体以及两性关系中性别的不同差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女性群体只要容貌和性格无重大缺陷,知书达理、善良温柔、机灵可爱,无疑就会成为众多男性追求的焦点。
甚至后面的那些知书达理、善良温柔、机灵可爱、性格好都是扯淡,只要长得好看容貌出众,就一定会不缺男性追求者。
男人,百分之九十的男人,都是视觉动物。他们才不在乎合不合适契不契合了不了解,他们只会因为你长得好看就喜欢你,对你产生性冲动,根本不会想要了解你的灵魂,满脑子都是先搞到手了再说。
了解你的喜好然后投其所好,伪装成你喜欢的样子接近你等等,这些举动的本质不过是他们为了达成目的而采取的手段而已。
这种人太多了。
好多女人总是会抱怨,怎么当初他追我的时候那么好,追到手了就变心了?怎么没结婚的时候把我当宝,婚后就性情大变了?于是她们愤懑不平地哭诉着,男人都是容易变心的大坏蛋。
但实际上,或许当初对方为了得到你而使出的浑身解数,就像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一般,并不是真的爱和喜欢,而其本身就如此肤浅而已。
肤浅的感情自然不堪一击,又何来地久天长之说呢。
大海苍茫没有方向,一旦海雾四起迷雾太浓太大,就会遮住远处的灯塔,让人迷失前行的方向,偏离轨道。
我一如继往的不作为。
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是我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万能惯用方法。无为而治,无为而有为,顺其自然,往往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不期待就不会有失望,不期待反而更容易感觉到幸福和惊喜。
与其说我是在佛系生活,倒不如说这更像是一种创伤后的自我保护机制,将自己封锁起来,穿上名为“冷漠不在乎”的防弹衣,躲着名为“爱”的糖衣炮弹。
我把郭老师当作是我社会化学习的课题研究对象之一。
三十岁上下的年纪,传统家庭里应该正在被催婚,更不会缺乏相亲的经历。
但这一块的知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片空白。
我无比好奇相亲市场的现状,于是问他:“你相过亲吗?”
“相过啊,怎么了?”
“相亲啥样啊?我从来没有相过亲,可好奇了。”
“一点也不好,别去。”
“为什么?”
为什么?几乎所有相过亲的适婚年龄男女都对相亲谈之色变唯恐避之不及,这到底是一个怎样不好的体验呢?此刻我的好奇心达到了鼎盛。
话匣子就这么打开了,像是开了闸的水库,一泻千里。
“打字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我给你打电话聊吧,方便吗?”他说。
人和人之间好感的产生,一定是因为两个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可是如何才能吸引到一个素未谋面、对对方一无所知的陌生人呢?
很多人以为,能够成功加上异性的微信就是有戏了,可是事实上往往很多人加上微信后就如石沉大海了无音信了。
于是他们想方设法地展开话题,不停地翻看对方的朋友圈动态、查户口似的询问着问题、当方面的展示着自己、每天坚持不懈打卡似的聊天,甚至为了让对话显得诙谐幽默,还会用上很多可爱的表情包。
但是为什么对面的人对自己还是如此冷淡呢?对方好像对自己丝毫不感兴趣,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开启一段无效对话,那些微信上的尬聊瞬间都不是“有用”的对话,两个人就无法走心。
人与人产生好感时互相喜欢和相爱的前提,而好感的产生有三个必要的先决条件——亲密感、氛围和走心。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少了谁都无法成就一段关系。
我清楚的知道,郭老师每天打卡式的给我发微信信息、没话找话的瞬间是想让彼此更多的了解,寻找接纳和价值感,拉近距离。
但我一直抱有戒备心,心门紧闭。看似在回应,实则从未让他有机会开启过有用的深入交流,无法进入走心的模式。
我提出的相亲话题,无疑将大门给他开了一条小缝。
他不甘示弱地得寸进尺,直接推门而入。
“方便接电话吗?”
一段走心对话的开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被动条件,缺一不可。
天时,即合适的时间,夜间最好。
地利,即适宜的环境。也就是说两个人最好处于一个安静、相对私密性环境里开启走心的对话,并且两个人最好能见面就不要语音、能语音就不要打字。
人和,是指开启走心交流的双方一定是处于相互信任的关系状态里,这样双方才能交流顺畅,并且对方也不会因为讨论的话题过于隐私而产生困扰。
郭老师问我是否方便接电话时恰好已经是深夜。
我躺在自己卧室都小床上,温暖惬意而舒适,环境自然安静又私密。
此时的郭老师对我来说是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陌生人,不会因为隐私问题感到困扰。
所以,在他的电话打来的时候,我仅仅只思考了零点零几秒,就按下了接听键。
“喂。”
他第一次听到我的声音。
这注定会是一次深入走心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