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时分,一支队伍进入了京都城阙,其中都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人,行李轻便。为首有一个少年骑马走在队伍最前方,他穿着一身天青色的骑装,在其中很显眼。
这支队伍不断前进,没有人说话,只是时不时扯下缰绳,确保马匹正确前行。
在承泽街上,道路两侧楼上和路旁的人们一下子就被这支沉默的队伍吸引到了,人们窃窃私语,交头接耳。没有人知道他们来自哪里,只能依靠穿着和高大健壮的马匹判断出不是来自中原,可样貌并无很大区别。
一些酒楼上的歌伎和女侍大胆的向队伍里俊美的青年抛掷簪花和手帕。那为首的少年好奇的抬头看向倚在酒楼栏杆上的姑娘和小郎们,他们看这个俊秀的少年仰头,纷纷招手示意,少年扬起嘴角,头上的芙蓉金冠熠熠生辉,衬得发丝如漆如墨,面容似暖玉般灵秀。
这些骑马的人到了没人的大道上,才纵马奔驰,去往那内城的宫殿。
这正是来自玉门的废太子的队伍,他们此番归来,前途未卜,所以途中一言不发,如同玉门一棵棵沉默的胡杨,只在云端将叶子遥相触碰。
忽然空中传来一声唳叫,遥遥穿透云霄。穿天青色骑服的少年把左臂举平,一只白色的隼从空中盘旋两圈,一收翅膀,从空中坠下,停在那只左臂上。
这是一只海东青鹘,有着巨大的双翼和锐利的黄眼睛。
“殿下,到了,我来看着拂情。”周华身侧一位麦色皮肤的男子说道。拂情任由周华把他从肩膀上抱下来,又放到那个护卫肩上,鸟眼里折射的满满都是傲慢。目送周华跟着周琳钰从宫门进入后,拂情扭头开始用鸟喙轻轻啄护卫的头发,护卫觉察后用手摸了摸拂情的背,海东青鹘一下子把头转到右边去,不想看他。护卫笑眯眯的驮着鸟,他是周华的护卫,也兼职照料这只隼,他叫卫惊渡,是周华从玉门带来的人。
周琳钰步伐轻松的在宫内行走,身后三两步处有周华跟着。周琳钰看似目不斜视地往议政殿走去,实则在余光里观察着宫内的一切。
他在十一年里假设了那么久,现在真正站在这里反而没那么多心情了。周琳钰看着这柳如烟、春如线的景色,想起自己这一月行程,从玉门离开的时候还在飘雪,到达京都时却满城春色,花团锦簇。
两人走到上朝的地方,腰佩利剑的禁军面无表情的守在殿门外,周琳钰并没有把目光分给视野里的所有人,他直直的走到殿门前,禁军却拦住他。
“去通报,就说废太子周琳钰已从玉门归来。”他冷淡的说。
那个禁军愣了愣,握紧腰间的剑柄,转身奔进大殿里,跪在地上,大声重复周琳钰的话。
周琳钰和周华并不在意里面的人们是什么反应,他们迈过门槛,走进大殿中央,两旁是手持玉笏的臣子,他们眼珠随着父子二人的衣袂移动。
“儿臣从玉门归来,特来觐见陛下。”周琳钰俯身行礼,周华跟着他拱手弯腰低眉。二人身姿、形态相似,恍惚间让人看见十一年前在这个殿堂之上意气风发的太子。
两侧站立的群臣面色各异,有的掩饰不住震惊,而有的人则从容淡定,看来是早就听闻这个消息,年轻的官员则是低头不语,像是在思索着什么,交握的双手在袖子里用力摁着骨节。
高高坐在最上方的人盯着那两个身着骑服的人,腮边的肉轻轻抖动着,最终只字未语。
一位深紫朝服的女人走到前列,大声的说道:“迎皇兄归朝!”正是皇女周琅华,这三个人站在皇帝目光所及之处的前列,排成一个小小的三角,身后的群臣此起彼伏的恭贺。
周琳钰带着周华走出殿门,踏上空阔的皇宫,有一道苍老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二人闻音回头。
只见一个头发银白的老人看着周琳钰,两眼盈满泪水,他肩背挺直的拱手,说道:“不过十一年,老臣已经满头白发,殿下依旧风采动人啊。”
周琳钰拱手回礼,“是啊,孙大人,多年未见,物是人非。”
孙清赋上前用力拍拍周琳钰的肩膀,视线转到周华身上。孙清赋看着这个身姿非凡的少年,周华勾起嘴角,清朗的笑意浮现,对着孙清赋拱手行晚辈礼。
孙清赋理了理衣袍,正正官帽,越过两人,步伐缓慢坚定,汇入下朝的臣子中,穿红色官袍的和穿绿色官袍的成为一条小溪,潺潺流向远处。
“玉哥,燕奴,我们琅琅阁一聚,让我先行为你们接风洗尘吧。”周琅华站在两人的马前,恳切的请求。
周华看向这位没什么记忆的姑姑,她尚且年轻,脸庞白皙,穿一袭象征议政资格的深紫蟒袍,蟒身有四爪,头部盘踞在她的胸口,腰佩白玉带,头戴碧玉冠,左手食指却带着一枚成色一般的玉扳指。他斜觎了周琳钰一眼,只看见他父亲已经和姑姑谈做一处。两人许久未见,自是话多的很。
周琳钰笑着看周琅华喋喋不休,周琅华挑着眉眼神色张扬的叙述,像是两人小时候那样。那时候周琳钰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闲暇时带着自己绑着双丫髻的妹妹划船采荷花,有时候周琅华会累的睡在船上,周琳钰就把她背回寝宫去,周琅华小时候有点胖,一路上她哥哥直喘气。
十一年之后,兄妹重逢,两人是否会和往昔一样,还是为了一个位置,颜色改,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