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闹剧就这么落下帷幕,众人也没吃饭的胃口,便撤下桌子上的餐食改为君臣闲谈。
虽说是闲谈但所有事都与政事挂钩,大臣们风轻云淡的脸上没有一丝掉以轻心,甚至因为和君王同坐席间,比上早朝时还令人紧张。
梁汇经过这些时日的学习总算有些君王不怒自威的气场。
平日里早朝时她不会像先前那般先入为主,而是学会了静观其变。
她坐在高位上漫不经心的听诸位大臣辩驳,偶尔发言却总能直击人心。
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就难看出一个人的雅量,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心。
梁汇就这般听他们谈论着,从中选取可用之才。
就是现在的君臣闲谈也是如此。
梁汇有一搭没一搭的玩着手中的折扇,折扇上用寥寥几笔画着江南美景春江水暖,旁边也用小楷赋上了题词。
她一心两用,一边听大臣们慷慨激昂一边细细琢磨这字。
等到周围人渐渐噤声,她才抬起眸子,目光落在右边落坐的御史大夫身上。
她像是聊闲话般提到这扇子,顺着话说:“朕记得裴大人的长子写得一手好字,在京城都是数一数二的。”
自古帝王心思最难猜,御史大夫裴颂也不知这剧情为何回跑到自己儿子身上。
但君王问候了他又不得不说,于是便站起来,斟酌的说:“陛下严重了,犬子不成大器。”
梁汇身子坐得很直,玩扇子的动作却带着漫不经心。
听见他说得话,很轻的笑了笑,随后右手一展‘哗啦’一声摊开扇面,题字的那一面对着众人。
“裴公子的字朕看着确实心悦。”她回头看了眼坐在她旁边的赵相,煞有其事的开口。
“我记得施老提过,赵家小姐也酷爱临摹他的字。赵家小姐学富五车,阅览名画可是不少,偏偏对裴公子的字青睐有加,如此可见一斑。”
此话一出,现场静了几秒。
其余大臣的目光轻飘飘的落在两位当事人身上,但毕竟二人一个是文臣之首另一个监察百官,确实是无人敢得罪。
沈宴廷也在殿上,只不过一直安安静静的看戏没讲话。
现在长眼睛的都能看出他和陛下关系匪浅,两人在公众场合也会避嫌,做足了君臣本分。
本来听她赞美裴云川的字时还有些醋,不过下一句这醋意就散了,心中只留下不解——她为什么在根基还没坐稳的时候就敢提点丞相和御史大夫?
两人在朝中的地位至高无上,把两人同时招惹了确实没有好处。
赵相不愧是做了那么多年的宰相之位,即便结党营私的罪名挂在脸上也没有丝毫心慌。
他站起来,脸上神情不变:“小女的荒唐事做得太多了,着实不守规矩,臣回去定会多加管教。”
赵家小姐离京的事没有刻意隐瞒,为此朝中就有不少人知道。
众人面面俱看都觉得丞相太不把陛下放在眼里了,扯谎话都不知道扯得真实些。
不过梁汇倒没说什么,只是一直在赞叹赵玉媛:“赵家小姐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学时,朕很佩服。”
丞相拱手作揖,不卑不亢也不解释,算是默认。
太后就是在这个时候发话的。
她放下手中喝水的杯子,虽然动作很轻但在寂静的殿内也算得上是很大的声响了。
她抿抿唇,眉眼和蔼可亲,目光掠过丞相和御史大夫,最后落在梁汇身上:“哀家昔日见过裴家公子和赵家小姐,私以为裴家公子白衣卿相、玉树临风,陈家小姐学识渊博、温婉可亲,哀家以为两人郎才女貌实在登对。”
丞相和御史大夫的脸色蓦然变了。
太后接着说:“不如哀家来做这个媒人促成一段好姻缘如何?”
“不可!”丞相和御史大夫齐齐开口。
丞相作揖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烟大事怎么能任由两个小孩胡闹!”
御史大夫也拱手:“臣附议!”
梁汇微微皱眉,不咸不淡的看着太后:“两个小辈不在场,做长辈的也不同意,朕看着这门婚事欠妥。”
太后也不在意的笑笑,朝着御史大夫和丞相点了下头,自嘲道:“哀家年纪大了,思考问题有些欠考量,你们见谅。”
二人忙说不敢。
苏太妃在太后的盛邀下也坐在席间,但她作为妃子明白后宫不得干政的道理,于是之前一片混乱中,她一直在不动声色的看着,不发一言。
直到刚刚看起来荒诞的乱点鸳鸯,太后不着痕迹的看了她一眼,做了个不明显的暗示。
她也不是什么蠢人,自觉时机到了。
她没在犹豫,咬牙站起来,双手垂在腰间,微微屈膝,行了个福身礼。
在座的做臣子都有些年头了,对于前朝的妃子、失势的建宁王生母也是有所耳闻。
只不过,朝堂都换了好几任主宰,平常宫宴都不会出现的苏太妃为何会出现在寺庙里?
刑部尚书陈平安管辖所属六部,算得上朝廷重臣,这次的祈福他也在随行队伍中。
昔日往来较多的好友都能看出他近来过于疲惫,看起来一下子老了好几岁。
好友都劝他告假好好休息一番,只不过被他婉拒了。
这次出行他总是心不在焉,直到看见苏太妃的身影时才突然回神。
这是他这么些天的梦魇,他在熟悉不过了。
陈平安盯着她的身影眼睛瞪得很大,像是极度的不可置信。
许久之后他顿时感觉怒火攻心,盯着那人的眼睛恨不得撕碎她。
那夜过后他急急忙忙的搜索了苏太妃所有的资料,越查下去越心慌,看到最后双手都在颤抖。
风吹灭了烛火,他一头栽在桌子上,眼里充血,忍不住回想自己得出的结果——苏太妃背靠太后。
靠着太后。
怪不得如此胆大妄为,仗着太后的庇佑和太祖的免死金牌肆意威逼朝堂重臣。
陈平安甚至想一纸御状告到陛下面前,只不过冷静下来依旧觉得不妥。
他现在无凭无据,建宁王素有民心且多年抱病,他就算有七寸不烂之舌也难以说服陛下。
他咬着牙,忍下心中怒火,从长计议。
可是‘敌人’动作比他快了一步,从苏太妃出现在这席间的时候他就已经谨慎万分了。
太后主动提起婚姻一事,他虽然已经料到后续话题但身单力薄,阻止不了。
这些想法只存在心尖,其余人一概不知。坐在他旁边的同僚只能看见他面色瞬间一白,猛然抬头,目光直勾勾的盯着苏太妃。
梁汇手中还拿着那柄扇子,目光垂下来,余光确实看见苏太妃的动作只是视若无睹。
先前在太后处与她有过一面之缘,对她的印象谈不上好坏,只是直觉她有些不善。
苏太妃看着有些怯懦,指尖一直在攥着衣襟。
“妾身见过陛下。”
梁汇轻轻‘嗯’了一声,示意她接着说。
苏太妃抿着唇看起来百般犹豫,过了片刻像是下定决心般猛得跪下:“妾身想为建宁王求一道赐婚圣旨!”
大臣们议论纷纷,谁不知道建宁王早已痴傻,日常离不开人照料。
今日苏太妃登上门当着那么多人求一纸婚约,双方都同意那是皆大欢喜,如若不然那是直接拂了陛下的脸面,说严重点叫抗旨,传出去都不怎么好听。
可是,试问哪家有权有势的人舍得送自家孩子吃苦?
梁汇自知其中道理,面色不善。随后冷笑一声,声音一扬:“看好人家了?”
苏太妃尾音一颤,嗫嚅道:“是…”
“那就说说吧,早就听闻建宁王少年天才、文韬武略,今日诸位大人在场都当个证婚人!”
这话虽是对苏太妃说的,目光确实不闪不躲的落在太后身上。
太后端着昔日母仪天下的气场,面对这道目光只是淡然一笑,轻声开口:“妹妹放心说,今日有陛下和哀家在,都能为你做主。”
陈平安听闻此话,脸色一沉,手掌几乎要捏出血。
“依妾身看刑部尚书长女就……”
她的话还没说完就被陈平安义愤填膺的打断。
陈平安紧皱着眉,站起身走到陛下面前跪了下来,双手伏地,额头扣地:“臣看此事不妥!”
“小女年事尚小,行为举止多有不端,嫁进王府恐怕遭人诟病,臣恳求苏太妃另择良人!”陈平安说辞振振有声,这般婉拒顺着台阶下出不了大差。
谁料苏太妃脸一横,眼里就蓄满了泪水:“妾身知道建宁王身子抱恙配不上爱女,妾身也不想这样啊!”
她抹了抹眼泪接着说:“若非那日市集上惊鸿一瞥便再难忘却,妾身也不会求到陛下和太后面前啊!”
这一番哭腔似真似假,很多人跟着满面愁容也有很多人置身事外。
反正太后是跟着啜泣了一声,身旁的宫女连忙给她递上手帕。
她便抹泪边说:“哀家是看着建宁王长大的,他自幼以天才著称、小小年纪便让太祖时时称赞,他若是没出事该是何许人也!”
她一边说一边站起来,朝陈平安施了一礼:“那是哀家看着长大的孩子,婚烟大事哀家也该操心。”
这话的意思是——太后参谋建宁王的婚事和之前的乱点鸳鸯大有不同。
这次是沾亲带故,建宁王的婚事属于前朝的旧事了她确实有权过问。
另外,虽然是飘飘然一个躬身,但总得来说也是太后给朝廷官员行礼,陈平安怎么说也受不起。
他感觉自己起了一身冷汗,这重压差点让他禁不住了。
可他依旧咬牙坚持,丝毫没有松口。
见他如此坚持太后也很愁容,只得换个法子。
她直起身,扫过诸位大臣,又朝外面的蓝天看了一眼才叹着气说:“哀家真是老了,说出的话也没了分量。”
“先前看赵家女儿和裴家公子都是一表人才好心赐婚被你们驳斥,现在想给自家孩子找个王妃都如此……”
太后长长的叹气,眼眶里又有些晶莹。她没直接说,只是重重的摇了摇头,批判自己:“哀家这个太后当得是在没有意义……”
众位臣子纷纷站起来拱手劝说。
底下太后门下的学徒,听闻此话便自主的劝着陈平安。
陈平安置若罔闻,依旧跪地俯首没有起身。
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两方都在僵持,没人退一步。
众人的目光落在梁汇身上,这其实也就她一句话的事。
“建宁王承袭爵位、身份尊贵,陈家也位列刑部担着要职,两人也算门当户对。”
梁汇只是轻飘飘的点评一下还没明说,陈平安就忍不住了。
他直起腰身,又行了个大礼,说:“陛下,如若因此臣愿辞去官位告老还乡,永不入京都!”
此话一出,现场还在看戏的众人直接懵了。
谁不知道他废了半生从科举考试拔得头筹再到入朝为官一步一步做到刑部尚书,这么多年的丰功伟绩他竟然为了女儿想直接舍去?
苏太妃一怔,太后也有些意外。这事解决的办法有很多,他偏偏选择了最极端的。
梁汇脸色沉了下来,冷声开口:“陈大人是在用自己的官位威胁朕?”
“臣不敢。”
梁汇一拍桌子:“不敢?我看你是敢得很啊!内阁和太学有如此多求知若渴的学子,他们迫不及待的想为国效力,就是等不来一个机会!”
她站起身,走到陈平安面前,言语间的怒火显而易见:“你若是想退自然有数不尽的人想代替你的位置,刑部和大理寺失职久矣,确实该换换人了!”
“陛下息怒。”大臣纷纷下跪,诚然惶恐。
陈平安似乎也知道自己的失言,跪在地上又一拜:“臣失言,陛下恕罪。”
这是屡教不改了,即使到这关头他也毫不松口。
梁汇转头看向苏太妃:“婚约是两个孩子的事也不能由你们的一言堂。不如找个机会让两个孩子见一面再做决定。”
苏太妃见此事还有余地便也没有急攻进切,而是施施然的行礼:“是。”
太后也跟着附和。
只有陈平安被拉起来的时候依旧面色不善,梁汇不冷不淡的看了他一眼,提醒道:“陈大人若是不想在朝为官朕也不会强求。”
陈平安浑身一颤,说:“臣谨遵陛下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