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之骁抬手示意 “请进”,顾时琛便迈着稳健的步子走进办公室,深色西装衬得他身形挺拔,周身带着商界精英特有的利落气场。待他在对面沙发落座,秘书轻手轻脚地端上茶水,又悄无声息地带上门 —— 办公室里瞬间静了下来,只剩下两人端杯时,瓷杯与杯碟轻轻碰撞的清脆声响,衬得空气里都藏着几分暗流。
几句关于天气和行业近况的寒暄过后,顾时琛率先打破了客套,语气直接得不留余地:“我刚听说,《落霜歌》的主编剧突发状况,现在缺人接手。正好,我这儿有个人想推荐。”
沈之骁正端着茶杯,指尖刚碰到温热的杯壁,听到这话,眼神微不可察地一凝 —— 他猜过顾时琛上门的几十种可能,却没料到对方会直奔《落霜歌》的编剧人选,还如此开门见山。他不动声色地放下茶杯,唇边勾起一抹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笑:“哦?顾总想推荐谁?”
“顾时安。” 顾时琛报出名字时,语气平稳得像在说一件寻常公事,没有半分绕弯子的意思。
沈之骁的眉心几不可察地蹙了下,眼底飞快掠过一丝讶异,片刻后才缓缓开口,语气里带着恰到好处的试探:“顾小姐?我记得顾小姐之前主要做历史研究,似乎没怎么接触过剧本创作?”
顾时琛没回避这个问题,反倒坦诚道:“她确实没太多编剧经验,但这几年一直在补剧本结构的课,尤其对古代官制、礼制的细节研究得深 ——《落霜歌》要做古风权谋剧,缺的就是这种能把历史细节落地的人。”
这话的分量沈之骁心里清楚 —— 顾时安的名字背后,是整个顾家的资源。他端起茶杯抿了口,语气依旧淡然:“但我这边,已经有了比较合适的人选。而且说实话,顾小姐的行业经验,恐怕撑不起主笔的担子。”
顾时琛点点头,神色依旧平静,像是早料到会被拒绝,随即抛出了第二套方案:“我明白。所以我的意思是,让她以副主编剧的身份加入,专门负责历史细节的把控和台词的古韵校准。对她来说是历练,对你们的剧本来说,也是多一层保障 —— 毕竟,没人比她更懂怎么避免古装剧的‘历史硬伤’。”
沈之骁没立刻接话,指尖轻轻在沙发扶手上敲着,节奏不快不慢,像是在权衡这背后的利弊。办公室里的安静又多了几分,茶香在空气里慢慢散开,却没冲淡那份若有似无的博弈感。
就在这时,顾时琛又开口了,语气依旧平稳,却带着不容错辨的诚意:“另外,《风起之路》电影的窗口期问题,我们今天也可以一并谈。”
这句话像颗石子投进沈之骁心里 ——《风起之路》院线排片和平□□播的窗口期,一直是双方博弈的焦点,他原本还打算下周主动登门协商,没想到顾时琛会主动把这个筹码摆上台。
沈之骁沉吟片刻,唇角勾起一丝意味不明的弧度,终于问出了心底的疑惑:“顾总,市面上待启动的古装剧项目不少,以您的能力,想给顾小姐争取个历练机会并不难。为什么偏偏盯着我这《落霜歌》?”
顾时琛抬眸,目光淡定得像在陈述一个事实,只说了七个字:“因为祁祺是主演。”
短短一句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沈之骁心里的结。他恍然大悟 —— 原来绕了这么大一圈,顾时安的目标从来不是 “编剧机会”,而是能近距离接触祁祺。
沈之骁心里暗暗勾了勾唇角,眉宇间掠过一丝清冷的锋芒 —— 看来,得尽快找老白(祁祺的老板)多聊聊,把祁祺这颗 “宝” 再留得稳些。毕竟,能让顾时琛主动让步的人,可不是随时都能遇到的。
念头转过,他脸上的笑意深了几分,话锋顺势一转:“既然顾总这么有诚意,那我们就先聊聊《风起之路》的窗口期 —— 你觉得,院线下映后,多久上线平台比较合适?”
两人终于进入了正题,原本紧绷的空气渐渐松弛下来,只有偶尔响起的对话声,伴着淡淡的茶香,在安静的办公室里缓缓弥散。一场围绕着剧本、资源与人心的博弈,就这么在看似平和的氛围里,正式拉开了序幕。
随着话题从旁敲侧击落到具体合作细节,办公室里的氛围也从最初的暗暗试探,渐渐转为开诚布公的专业交流。
两人重新坐定,桌面上摊开的文件与数据表格,成了这场谈判的核心。顾时琛抬手打开随身带来的黑色资料夹,指尖在页边轻轻一推,将打印整齐的院线排片计划表滑到沈之骁面前,言简意赅:“《风起之路》的院线档期我们已经和排片方对齐了 —— 暑期档上线,预期首轮档期锁定四周,后续若票房走势好,可弹性延长至六周。”
沈之骁指尖捏着文件边缘快速翻阅,目光扫过排片密度、重点城市覆盖等关键数据时稍作停顿,随即点头:“暑期档是全年票房黄金期,对院线票房利好,对我们平台后续独播的热度承接也是好事。但有一点必须明确 —— 平□□播和院线的窗口期,得定个死线。”
“这个好说。” 顾时琛的语气依旧沉稳,手指点在表格里的 “窗口期” 一栏,“我的方案是:院线下映后,给平台留足四十五天的窗口期,再启动独播上线。这样既能避免平台上线分流院线票房,也能借着院线的余热,让热度自然延续到平台。”
“平台这边有明确 KPI。” 沈之骁抬眸,眼神锐利却不失专业,“独播上线首日的热度值,不能低于影片院线放映期的峰值三成。要达到这个目标,单靠窗口期缓冲不够,必须做联动宣传。平台会协调旗下艺人资源,配合院线发起‘观影打卡’活动 —— 让艺人带话题晒票根,官方账号同步推片花、角色解析,再结合热搜话题运营,把影片热度稳稳托住。”
顾时琛闻言点了点头,顺着他的思路补充:“院线这边会全力配合。比如点映环节,我们会邀请平台核心运营团队参与,双方同步发通稿,形成‘院线 + 平台’的联合背书,增强观众信任度。另外,影片上映第三周后,热度容易进入疲软期,到时候需要平台主动切入,做一次‘角色名场面盘点’之类的二次营销,把话题再拉起来。”
沈之骁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两下,沉吟片刻后补充:“我们可以提前筹备衍生内容 —— 比如演员拍摄时的幕后花絮、导演的创作解读,还有未公开的删减片段。上映期间分批次在平台短视频账号释出,每周更 1-2 条,维持观众讨论度;等影片转入平□□播,再集中释放压箱底的未公开物料,形成‘院线热映→平台预热→独播高潮’的接力,把热度最大化。”
顾时琛听完,眼底露出明显的认可,唇角勾起一抹浅笑:“这个思路好。这样一来,院线和平台就不是互相抢流量,而是形成了‘1+1>2’的互补效应 —— 既保了院线票房,也能让平□□播的热度更持久。”
两人心照不宣地端起茶杯,杯沿轻轻一碰,清脆的碰撞声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茶香氤氲中,一份兼顾双方利益、串联院线与平台的合作框架,已然初步敲定。
谈话间,沈之骁神情依旧淡然,唇角噙着抹若有似无的浅笑,指尖漫不经心地摩挲着茶盏边缘,仿佛只是在聊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可心底,却早把顾时安的处境与目的看得通透 ——
“副主编” 的名头听着光鲜,实则剧本的核心决定权还攥在主编剧手里。刘奕羲的笔力与全局把控力,他早从《风起之路》《半寸光》里看在眼里,绝非轻易被干扰的性子;至于顾时安,不过是这场 “顾家让利、平台承情” 的合作里,顺带插入的一个 “影子” 罢了。
既然她的心思本就不在剧本创作上,全围着祁祺打转,那这 “副主编” 的身份就更掀不起波澜。顶多选在工作会议上露个脸,翻翻历史文献,写几页无关核心剧情的背景注解,真正能决定故事走向、人物弧光的关键环节,她连碰都碰不到。剧本的核心方向与创作节奏,依旧会稳稳攥在刘奕羲手里。
沈之骁指尖轻轻敲了下茶盏,心底暗暗勾了勾唇角 —— 这样一来,既顺水推舟卖了顾时琛个人情,把《风起之路》窗口期的事彻底敲定,又不会让《落霜歌》的创作真正被掣肘,甚至还能借着顾时安的 “参与”,让刘奕羲后续与平台的对接更顺理成章。
茶盏里的茶汤见了底,袅袅热气也淡了些,顾时琛忽然开口,语气依旧平稳,却悄悄带了点探询的意味:“那沈总心里,已经定好的新主编剧人选,是哪位?”
沈之骁指尖捏着茶盏耳,不紧不慢地搁回杯碟,声音里听不出半分波澜,只透着稳:“未晴工作室的刘奕羲。她是《风起之路》的原著兼主编剧,那部剧的口碑摆在那儿,她对大制作的把控力,平台早就认了。”
顾时琛眉梢几不可察地挑了下,眼底闪过丝意外 —— 显然没料到会是这个名字,旋即唇角勾起抹浅笑,语气里带了点 “巧了” 的意味:“说起来还真是巧合,我家小妹现在,正好就在未晴工作室当编剧助理。”
这话落进沈之骁耳朵里,他心底暗暗一乐 —— 这倒省了不少事,正合他的心意。顾时安本就在未晴,如今借着 “副编剧” 的身份挂进《落霜歌》项目,既不用额外协调人事,又能让她顺理成章留在祁祺身边;而刘奕羲作为主编剧,依旧能稳稳掌着创作的主动权,两边都顺理成章,谁也挑不出错。
他面上没露半分异样,只淡淡应道:“那可就更省事了。这两天我就让助理约未晴的负责人对接,把编剧团队的分工彻底敲定。等下次项目会议,直接把人选定下来 —— 刘奕羲任主编剧,顾时安任副主编剧,一起宣布就行。”
话一说完,办公室里又静了下来。茶盏里剩下的残茶还飘着轻烟,烟缕里好像缠裹着两边各自的盘算 —— 沈之骁算着如何借项目拉近与刘奕羲的距离,顾时琛想着让妹妹离祁祺再近些,却谁也没点破。
顾时琛的目光在沈之骁脸上轻轻扫过,唇角依旧勾着浅淡的笑,没再追问更多细节 —— 话到这份上,该说的、该达成的都已经落定,再多说反倒显得刻意。
顾时琛的身影消失在电梯口后,办公室里的空气瞬间落回寂静 —— 残留的茶香还在鼻尖萦绕,却没了方才的交谈声,只剩下落地窗外传来的、隐约的城市车流声,衬得空间愈发空旷。
沈之骁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指尖捏着那盏早已凉透的白瓷茶盏,杯壁的凉意透过指尖漫上来,反倒让他的思绪更清晰几分。方才那场看似平和的谈判,其实把原本模糊的局势梳理得明明白白:刘奕羲稳坐主编剧之位,掌着剧本的核心话语权;顾时安挂个副主编的名头,既能让顾时琛卖个面子,又碍不着实际创作 —— 这不仅是缓冲,更是一步两边都不得罪的好棋。对顾时琛而言,是顺了妹妹的心意;对他自己,却是既敲定了《风起之路》的窗口期合作,又没打乱《落霜歌》的创作节奏,妥妥的左右逢源。
想到这儿,他唇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弧度,快得像被风拂过的影子。
思绪却很快飘到另一个名字上 —— 祁祺。
骆嘉怡背后的资本、顾时安身后的顾家势力…… 绕在祁祺身边的人,大多带着家世背景或复杂的利益牵扯。可他偏生能守住分寸,既不借着这些关系攀附资源,也从不让自己陷进半点是非流言里,在这个追名逐利的圈子里,活得清醒又自持。
这份不卑不亢的定力,让沈之骁心底不由自主地生出几分欣赏。在这个急功近利的行业里,能在名利场中守住本心、不失分寸的人,本就少见;这样的人,不仅是靠谱的合作伙伴,更是能长期绑定的 “优质资产”。
他指尖轻轻摩挲着杯沿,心底掠过一个明确的念头 —— 往后,得在更多核心项目里,把祁祺牢牢绑在自己平台的船上。
窗外的天光正盛,阳光洒在鳞次栉比的高楼玻璃幕墙上,折射出细碎的光,像一盘正下到关键处的棋局。而刚才那场关于编剧人选与合作的谈话,恰是他落下的一步稳棋,为后续的布局,悄悄铺好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