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看林安的女儿十二三岁的样子,穿了上红下蓝的一身棉布袄裙,梳着双环髻,眼睛一直看着脚下,规矩学得不错,看起来十分稳重。
黛玉问道:“你叫甚么名字?读过哪些书?学过规矩吗?”
“回姑娘的话,奴婢在家叫大妮,没有正经起名字,跟我哥哥学过三字经百家姓,背过唐诗。我娘以前是太太房里的大丫鬟,教过奴婢规矩。”大妮飞快的抬头看了黛玉一眼,见她端坐在官帽椅上,肌肤比雪还白三分,两眼像秋天的星子,身后立着两个穿着青色绸缎袄裙的丫鬟。
黛玉笑道:“正巧今日是大雪节气,你就叫雪梅,以后跟着紫鹃学规矩罢。”
雪梅大喜,忙磕头谢恩。
林安家的和雪梅暂且退下,林安逐一为老爷和姑娘介绍余下的人:“这二位是盐商李家请辞出来的厨娘,与李家签的活契,一位是内厨房娘子牛氏,擅长做时令精细小菜和药膳,会做文思豆腐、素烧鹅,另一位是白案厨娘秦氏,擅长做面点、糕饼、甜食,会做鳗面,可以将鳗肉拆为丝,抻的面细如毛发。她二人都做了拿手好菜呈给老爷姑娘,请老爷姑娘品鉴。”
牛氏从食盒内取出一盘蟹酿橙,形似金盏托月,掀开橙盖,橙盅内填满蟹粉,顶部缀以橙红蟹黄,吃上一小口,橙皮的清冽香气萦绕在鼻尖,蟹粉绵密,鲜味十足。
黛玉略一颔首,另一位秦氏厨娘奉上了一小碗梅花汤饼,薄薄的面片压成梅花形,以白梅和微量的檀香末煮汤,梅花形的面片在汤里浮浮沉沉,十分有趣,正应了外边下雪的景儿。
见黛玉满意,林安悄悄松了口气,这两位厨娘是他眼疾手快从中人那里抢回来的,以前盐商李家常常在家中办宴席,这二位厨娘的手艺还是小有名气的。
定下了厨娘,又有四个小厮上前磕头,这是预备放在荣国府外院给黛玉里里外外传话跑腿用的。还有四个小丫头都是十岁左右年纪,预备带去荣国府给黛玉使唤。
林如海又另外从正院挑了两个大丫鬟,都是以前贾敏调教好的,也都拨给黛玉使唤,这两位已经十五六岁,都会看书写字,一个叫立春,负责对外管理大小丫头婆子等,一个叫小满,负责对内打理黛玉的一应物品,此时也都上前给黛玉磕头。
如此将服侍黛玉的下人配齐后,人员规模大增,再回贾府的话估计就要单独住一个院了,当然这也是林如海的目的之一。
一时看过了人,林如海命他们下去,与黛玉移步到书房。
林如海拿出一封信递给黛玉,道:“林安他们再能干也只是下人,到了主子跟前轮不到他们说话。我这里单独备了一份年礼,是送给我的同年、现在的吏部右侍郎张东阳大人,张家是咱们林家的世交,张夫人是宗室所出,身份贵重,他家里也有女孩儿与你年龄相仿,你去了京城可以多去张家走动走动。”
黛玉应下。
大事落定,父女二人又分别在即,黛玉以前是不信神佛的,但是经历了这些事也不由得有些相信,便说离开前要去西寺给父亲祈求平安健康。
林如海想起一直没怎么正经接待过的贾琏,便让人传话请他一道用晚饭,席间请他陪着黛玉一同去西寺游玩。
翌日一早,贾琏来正院接黛玉出门,林如海穿了官袍正要去衙门,便嘱咐贾琏道:“你妹妹年纪小,贪玩,路上要是想逛一逛,吃些新鲜玩意儿,切不要拘了她,我这里有些银钱,你且拿去花用,也可顺便买些土产带回去送一送亲朋。”
贾琏恭恭敬敬接了,目送林如海出去,心下暗暗惊奇:“都说林姑父疼爱黛玉,连开蒙都请的进士,果然不假,黛玉在贾府素来省事,只爱跟宝玉耍耍小性儿,看来是不愿给人添麻烦。”
一行人在西寺拜了佛,黛玉又特特给林如海求了平安符,返回至扬州府城时,叫人给前面骑马的贾琏传话:“姑娘说要逛一逛,给姐妹们买些小玩意儿。”
贾琏想起林如海的嘱咐,便叫只留下三辆车,十来个随从,其他人先回府去,不然的话好几十人等在店铺门口,把街道都堵死了。
上辈子虽然家境尚可,却也远远做不到想买啥买啥,这辈子穿越成了黛玉,搜遍以前十年的记忆,竟连一次逛街的经历都没有,所以这次出行,不光黛玉很是新奇,就连紫鹃雪雁也跟着高兴。
扬州府城的东关街紧邻运河,街内商铺林立,多是老字号,有卖粮食油米的,有卖鲜鱼瓜果的,还有些精致的小店买些绣品衣物、漆器竹编,十分吸引人眼球。
作为林家唯一的小主子,黛玉十分自觉,毕竟“这么多银钱,我不花还有谁花呢?说不得还是我多受累罢”。
从金铺逛到绸缎铺,书铺、文具铺一路买过去,加上精致用具摆件儿等,黛玉几乎把这些店里压箱底的好东西都买了,好好过了一把富N代的瘾。
陪同的贾琏又是忙着张罗无关人等回避,又是忙着张罗照顾好黛玉,眼睁睁看着黛玉的随从一张张银票花出去,心里又是羡慕又是叹服。以前都传说薛家有百万之富,但是看薛姨妈他们的日常行止,怕是远没有这么富,相比较起来,林家才是真正的百万之富,或许还要更多。
这一天,林家的小姐成为了东关街的传说,传说她人比花娇,花钱不眨眼,遇上喜欢的就大把撒银票,半天功夫就花出去两三万银子,传说她买的东西自家马车拉不完,最后还是店家排队送上门,把林家的大门都堵上了……
过了几天纸醉金迷的日子,送贾琏和黛玉北上的大船已经安排妥当,林如海送他二人去码头,贾琏一看,跟着黛玉上船的下人一下子多了许多,不由纳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