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读(3)

    永正皇帝下朝后,想起给荣国府下的圣旨,便问大内总管苏盛:“林如海的女儿何时来伴读?”

    苏盛道:“陛下,林姑娘已经来了。夏守忠今儿一早就去荣国府宣读圣旨。您刚早朝时,夏守忠就来复命,说已把林姑娘接来了。林姑娘这会儿应在上书房了。”

    永正皇帝颇有兴致地道:“摆驾上书房。”

    穿过章政殿东边的花园,永正皇帝来到了上书房。这才发现,他的肩头沾了几片花瓣。春天真的来了。

    上书房门口的宫人,跟皇上请安后要进去通报,被永正皇帝止住了。

    悄然走到上书房门口,永正皇帝听到潘先生正在里边讲孔子的生平:“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少好礼。青年以礼乐闻名于鲁国。中年聚徒讲学。年五十,担任鲁国司寇。弃官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教书育人……”

    看到皇上进来,潘先生便立刻要请安,被永正皇帝摆了摆手,也止住了。

    跟以往很多次来上书房一样,永正皇帝就是想来看看,他的皇子、公主们平日读书的状态。

    永正皇帝不动声色地坐在了最后一排的位置。这个位置上,曾经坐在老四。如今老四已经去了前朝,给他交了任务,他便不再来此上课了。

    今儿永正皇帝就是奇了怪了。若说老五读书突然就认真了起来,顶多也是回到了他生病之前的样子。怎么从来都不肯好好听先生讲的老六也认真起来了呢?

    潘先生是一大儒,是永正皇帝从诸位学者中挑出的佼佼者。来给他的皇子、公主做先生的人,是何等的聪明。潘先生哪有不知永正皇帝的用意,皇上今儿来,便是想来看看林姑娘如何。

    潘先生笑眯眯地问:“林姑娘对孔子的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何见解?”

    林如海中探花那一年,正好潘先生病了一场,错过了那次会试。潘先生病好之后再去考,也中了探花。虽然都是探花郎,潘先生却比林如海晚了三年。倒底不免会想,他若不是那次生病,便能在考场上,跟林如海一较高下了。

    黛玉本还沉浸在遇到所思人的喜悦中,突然被先生点到,便站了起来,整理了一下思绪,准备去回答先生提出的问题。

    她发现,潘先生虽然以朱圣人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材料在教学,但是也会容纳不同于朱圣人对《四书》的见解。因为“内侍哥哥”,不,是五殿下,就说了不同于朱圣人的看法,潘先生称赞他说得甚好。

    五殿下对此句的见解,视角很独特,她很喜欢。此刻,她也要说出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她所念已久的人还在旁边听她讲呢。

    黛玉道:“先生,学生非常认同五殿下的见解。”

    她的余光落在轩辕承稷身上,见他正用肯定和鼓励的目光看着自己,便鼓起了勇气,继续往下说。

    “学生浅见,古之学者最高的境界,便是做圣贤。更有自立为学,利他为习之说。“时”,便是在合适的时候。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孔子认为,学习做君子,做圣贤,并在合适的时候,愈化苍生,对寻求救世之道的读书人来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听到此,轩辕承稷的心一阵触动。孔子在春秋那个列国争霸,礼崩乐坏的乱世,奔走呼号。他致仕,游历,收徒授课,全都是为了给世人寻找出路。

    愈化苍生,多像孔子的心声啊。轩辕承稷被黛玉的观点说服了。后世对这句话的理解,多出自个人层面。而拯救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不正是孔子的初衷吗?

    永正皇帝闻此,甚喜,心道,林如海的女儿,好啊!

    又见那小姑娘跟稷儿,共桌而习,永正皇帝的心绪被拉到很多年以前。

    六皇子听了黛玉的释义后,大呼一声“妙”。他回头想看看后边的神仙妹妹,却窥见永正皇帝转身离去的背影,便傻了眼。

    又对上轩辕承稷没有温度的目光,六皇子便讪讪地转了回去。他喜欢林姑娘啊,这般神仙妹妹,谁不喜欢。但是他也挺怕五皇兄这个样子。

    待到放课时分,七公主和八公主便围了过来,跟黛玉讲话。

    八公主道:“姐姐的见解,比书上朱圣人的,好懂多了。”

    七公主笑着道:“就是,往后我们不明白的,就来问林姑娘。”

    轩辕承稷在一旁笑看这几个叽叽喳喳的小姑娘。这场景像极了后世所见的课间,其乐融融。

    “好了好了,林姑娘累了一天,要回去休息了。”六皇子挤了进来,对黛玉道,“林姑娘,我送你回去。”

    黛玉婉言道:“多谢六皇子,我的乳母跟丫鬟在外边等我。”

    六皇子又道:“林姑娘,那我送你去她们那里。”

    轩辕承稷起身,不冷不热地对六皇子道了一句:“不必了,我送她。”

    七公主、八公主掩面而笑。她们从未见过五皇兄对哪个姑娘家如此上心。

    七公主前儿还听母亲奚妃津津乐道着,说老五把皇后为他精挑细选的八个秀女,统统赶到外院当普通宫女使,怕不是以后要学世祖爷出家当和尚。世祖爷是当今太上皇的父皇。世祖爷曾经痛失所爱,遁入空门,把皇位给了八岁的儿子,从此不问世事。

    七公主倒是觉得,五皇兄才不是母妃说的那般。瞧瞧他跟林姑娘,多登对啊。才子佳人,青梅竹马。

    六皇子面对比他高出一大截的五皇子,顿时矮了声,道了一个“哦”字,便目送他们一起离开上书房了。

    七公主、八公主对六皇子道:“六皇兄,我们一道走吧。”

    却见六皇子仍呆呆地看着林姑娘的背影,她们便笑嘻嘻地道:“六皇兄,我们先走了。”

    出门便有各自的嬷嬷、宫女们,将七公主、八公主接回各自的宫中。

    只留下六皇子,呆呆地看着五皇子护着林姑娘离去的背影。

    潘先生摸着胡子,眯着眼睛笑着。该给皇上进言,给六皇子找个伴读了。

    潘先生想起一人,河道总督,何渭之子,何辅城。那何辅城,年十一,通诗书,精六艺,懂礼仪,有当世“张九龄”的神童之称。潘先生在何渭面前曾笑称,生子当如何辅城。

    潘先生想推荐何辅城,一来是他素有贤名,二来是他比六皇子要大不少,可以引导引导六皇子。

    且说轩辕承稷,此时正送黛玉去宫门的路上。黛玉的随从不能进宫,正在宫门外候着。

    轩辕承稷跟黛玉在前走着。侍从远远地在后边跟着。

    两人穿过上书房旁边的小花园,里边花香四溢,馥郁芬芳。

    轩辕承稷一直没有说话,静静地陪着黛玉走着。

    太阳已经升老高了,在五彩的鹅卵石铺的花丛小道上,留下了他二人的身影。

    轩辕承稷今日穿着一件月牙色的宽松的长衫,发上束着金冠,沿着金冠,两边垂下洁白的发带。那发带跟襟袍此时正随风起着舞。

    黛玉只看着地上的影子,都觉一阵心怦然。但是,他只是负手而行,并不说话。偶尔对上他的眼睛,便是跟那日在荣国府门口所见,如水似梦的温柔。

    黛玉不再看他,快走两步,走在前头,道:“五殿下很是眼熟。我们可曾见过?”

    轩辕承稷笑着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酒逢知己千杯少,相逢何必曾相识。”

    她猜出来了,他也坦然面对。

    黛玉听到“知己”二字,更是心跳不已。

    她定了定神,回头道了一句:“五殿下,小女子认为,人生最激动的事,莫过于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原来她见到他,是激动的啊。轩辕承稷的心都要化掉了。后来他几次三番路过荣国府,即看不到她的人,也没有从出入的家仆口中听到她的消息。可曾想到,她竟也挂念着他。而那时的他,可是打扮成宫里的内侍啊。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出自宋代汪洙的《神童诗》。黛玉骤然想起那首诗后边还有两句,人生四大喜,还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她对自己刚刚脱口而出的句子,羞红了脸,便又转了过去。

    风吹过,鹅卵石的路上,落点点花瓣。

    前面走着的林姑娘,灵动的身姿,俏皮的笑容,宛如花中仙子。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轩辕承稷伸手去接落花。他想着,最好的时节,便是此吧。不,会有无数个好时光,在前头等他。

新书推荐: 瑾临雪落意难绝 无忧传 重生换嫁给早死姐夫后 长嫂,我与兄长不同 竹马救世灵宠养成指南[末世] 耳朵记得你 北山落雪时 重生后搞错复仇对象 和嫡妹换亲三年后,又换回来了 弟弟太恨我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