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见那女子仰头看他,刚想责问宦者令,猛然想起,这全无规矩的女子,怕不是就是昨日那来自几千年后的后人,硬生生忍住呵斥的冲动。
他跪坐在茵席上,只觉得后面隐隐有道目光似乎在看他,顿时就有些不自在了。
有那么一瞬间,秦始皇很想回头问问对方,你们后人面对老祖宗,如此没规矩吗?没看过《论语》里的‘非礼勿视’吗?
尽管秦始皇以‘法’治国,但不代表他没读过儒家的《论语》,至少打压儒家,也得知道儒家典籍的优缺点。
可现在,一直排斥儒家的秦始皇,突然感受到儒家在‘礼’上的优越性。
就在秦始皇险些忍不下去背后盯着他的目光时,他再次听到昨日那熟悉的女声。
【啊,嬴政身上还挺香啊,居然没有普通男人身上的汗臭味?】
【他是皇帝,身上有熏香,是正常的。】
刹那间,不少朝臣都下意识看向皇帝腰间,只见一枚褐色信期绣绢
缝制的袋囊状香囊悬挂在秦始皇腰间,上面还绣着黑龙暗纹和月白流云纹样,即便颜色没有后世明亮,但同样精美、精巧。
秦始皇轻咳两声,示意大臣们上奏,很快大臣们一个接一个如往常那般议事。
唯有扶苏心中略有不满,虽然发现那女子没有开口说话,他心中十分震惊。可当意识到那女子呼喊自己的父亲的姓名时,他又觉得对方毫无礼仪,对其隐隐有些偏见。
众臣们议事,秦始皇有一搭没一搭的回应着,但很快众臣们发现陛下身后那女子持扇时歪歪扭扭,这便罢了,关键是她时不时就要动弹一下,伸腿、蹬腿,全无仪态可言。
而对于项曼殊来说,昨天捶打洗衣服时,她的胳膊已经酸软的不像话,今天偏偏又要跪着持扇?自然扇子就拿歪了。
尤其手里的掌扇可不是后世那种轻飘飘的扇子,上面镶嵌了很多华美的宝石,拿在手上有点分量。
另外,她现在即便跪在支踵上,小腿也酸痛啊。项曼殊估摸着自己大约跪了一个小时了,她就纳闷秦朝人这么跪着,不觉得小腿难受吗?
想到自己可能最少要跪一早上,她就觉得这玩意儿堪称酷刑啊!
因为很难受,她想活动活动小腿,自然而然就这里动一动、那里动一动。
她这幅模样,旁边的持扇侍女们都惊呆了,却不敢说话,这可是大朝会,没有哪个侍女敢在朝会上跟身边的宫人说话,也就只能眼睁睁看着项曼殊自由散漫地舒展她的小腿。
以至于秦始皇发觉台阶下的大臣们看向他的眼光越来越奇怪,还以为自己脸上有什么东西呢。
但下一秒,就见扶苏实在忍不下去了,上奏道。
“陛下,您身后的那位持扇侍女没学好规矩,甚是无礼,看上去并不适合当持扇宦者,您还是让礼仪宦者换个人吧。”
刹那间,所有目光都聚集在了项曼殊身上。
秦始皇这才意识到了身后那女子的不对劲,他扭头,就发现对方整个人大喇喇坐在支锺上,小腿也没有跪着,而是偏舒展的姿势侧向伸腿儿。
她整个人又因为坐在最左侧,身子也是倾斜的。这会儿本该举起双手将扇面举高过头顶,可扇面不知何时已经下滑到她脸上了,完整的遮住了她的脸。
以至于所有人看她,她都没察觉到。
但大概是秦始皇的视线太过锐利,隔着扇面,似乎都能感受到对面那股灼热,她慢慢将扇面往头顶挪动,渐渐,露出下半张脸和一双水灵的大眼睛。
当看到对面嬴政黑沉着脸,对方下意识又想变回跪在支锺上的模样。
可由于她没怎么用过支锺,刚想跪上去,支锺就被碰到地上了。
她急了,慌忙中将手中掌扇放在地面的竹席上,双手固定好支锺,微微提起曲裾裙,又重新跪坐在支锺上,再从竹席上拿起掌扇,学着其他持扇侍女的模样,将掌扇举过头顶,乍一看有模有样的。
要不是在场的所有人刚才都亲眼目睹了她那副胆大包天的模样,估计还真以为她仪态多么端庄呢。
就在所有人以为秦始皇会惩罚面前这女子时,只见秦始皇冷声一声,重新回头,面向大臣,全然当做刚才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样子,只淡淡对扶苏道。
“扶苏,宫人无礼,自有管教她的宦者,无需你多言。”
“唯!”扶苏见老父亲发声,只好低下头颅,噤声。
这时,那女子又爆发心声了,只见她抱怨道。
【啊,那就是扶苏啊!人长的挺帅,怎么嘴巴那么碎?我规矩怎么样,关他什么事儿啊,他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网上不都吹扶苏是个温文尔雅、平易近人、温润可亲、心地善良的皇子吗?现在看上去名过其实,明明嘴巴又碎人又多事。】
扶苏脸色难看,这次他算是彻底见识了那后人的没大没小了,之前无礼喊自己父亲的姓名,现在又开始说他多事?
但很快扶苏又听到了那古怪声音。
【历史上,秦长公子扶苏的政治主张是偏向儒家的,以仁治国,但儒家的思想本来也包括‘礼’,你刚才那举动,在他看来是无礼的表现,且和他本人不符,自然是要被蛐蛐的。】
【噢,那我之前说的那些关于他人品的话,到底是不是真的?】
【是真的啊,但不完全真。《史记》不但记载了‘扶苏为人仁’,还记载了‘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说明他性格里既有仁厚的一面,但也有果敢勇武的一面,总体来说,是不失脾气的。另外《史记》还记载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这段话是扶苏对秦始皇说的,意思是刚统一六国,远方百姓还没归心,许多读书人都推崇儒家学说,陛下却用严厉的法律治理国家,他害怕天下越发不安定,希望皇帝能明察。然后嘛,就触怒了秦始皇,被贬斥去边境上郡监督蒙恬大军了。这段记载也能看出扶苏认真的性格,看到不满的事,会主动站出来。你被他逮到上班偷懒,叨叨几句,也是正常现象。】
【啊,被贬斥监督蒙恬大军了,我印象里秦始皇不是很看重扶苏吗?把儿子送到蒙恬身边去锻炼,怎么变成贬斥了?】
【你这么理解也可以,他触怒秦始皇后,看似被贬到上郡,实际上也是一种锻炼。根据分析,秦时代当时的上郡,并不是后世非常遥远的边境,上郡跟咸阳以后世的地盘来看,都在一个省内,距离并不远。秦始皇若真是要把儿子发配到边境,那也应该是发配到扶苏所说的不安定的六国边境。但显然秦始皇没有让儿子吃大苦头的意思,大概率想让他吃点教训,又不想真让儿子吃苦,就发配到了秦朝自己的边境,且陪伴他的是蒙恬。众所周知,蒙家跟扶苏走的很近,把他送到蒙恬手里,就没想过让他吃苦。所以,后世很多人并不觉得这是一种贬斥,更像是一种父亲对儿子的历练。】
那古怪声音说完,扶苏抿了抿唇,顿时不出声了。
原来他触怒了父亲,父亲也只是把他贬到上郡,身边还有蒙将军陪伴,就为了历练他。他越想,越觉得自己不孝。
可还不等扶苏深陷这种思维里,很快又听到那女子说。
【也是噢,但我还是觉得扶苏不争气,蒙恬手里有30万大军,你爹把你派到蒙恬身边,可见压根没防备过你造反。毕竟宋高宗那个货色,岳飞将军手里不足十万大军,他都害怕对方造反,连发十二道金牌,以‘莫须有’这样没有罪名的罪名将其冤杀。对比下来,我真替岳飞感到悲哀。同时,也觉得扶苏真够没脑子的,你爹让你监军30万大军,可见多么信任你,都不害怕你笼络这30万大军,直接去咸阳造反?就上郡到咸阳那点路,估摸着都用不了半个月,就够你带着大军横扫咸阳了。可你呢,接到胡亥假传的遗诏,嘎巴一下就自杀了。临死前,蒙恬劝你去打探一下真假,这都劝不住你,当即就要死,最后,连累的蒙恬也被赵高逼死。】
蒙恬昨日去了陛下寝宫,今日也来上早朝了。骤然听到这女子的话,忍不住擦了擦额头上的虚汗,在心里感谢陛下,他只觉得他手里那么多大军,陛下竟然还一如往日信重他,让他十分感动。
同时,他又替那位不认识的将军,感到悲痛,未逢明主也就罢了,关键还死的这么冤枉,以‘莫须有’这样没有罪名的罪名被主君处死。
可听到最后,蒙恬愣住了。
虽说昨天在陛下宫中已经说过此事,十八公子胡亥和赵高在陛下死后假传遗诏,赐死长公子和他,但却没说是这么赐死的啊?
蒙恬看了眼不远处仿佛‘被雷劈过’的长公子一眼,忍不住在心中苦笑。
长公子啊长公子,你这可真是,真不知道叫老蒙怎么说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