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小说写作技巧和素材 > 写作素材基础知识

写作素材基础知识

    【第1节】

    (1)小说的生命。

    第一,爱。小说是用来抒情的,是爱的表达。

    这个爱,可以是对人的爱,例如对幻想女孩的爱。也可以是对所处的物质环境的爱,例如去公园玩,觉得公园很美好。

    第二,有事情发生,才有内容可写。

    现实生活中,每天没有什么新的事情发生,只是吃饭、上班、睡觉这种重复的事。但是小说中,不断要有新的事情发生,才有内容可写,不能重复去写一件事。这就意味着小说不像现实生活那样平静、安逸,小说不断要有事情发生,就意味着折腾的生活。

    小说中要发生什么事情呢?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

    角度1:先爱为主,由爱想事:对幻想女孩爱的角度去写。在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对幻想女孩的爱。那就要设计事情,从而能表达爱,也就是能表达爱的事情。

    角度2:先事为主,由事想爱:先看生活中能发生什么事情,然后再试图从事情中表达爱。在生活中看了那么多事情,能表达爱的事情,就有价值。那起码先看足够多的事情,才有机会从中筛选出能表达爱的事情。

    由爱想事和由事想爱,是相互融合的。

    第三,接受虚幻。

    如果觉得小说中的女主角,就是个虚幻的不存在的人,就像漫画书上的纸片人,那就不会去爱女主角。没有爱,也就写不好小说。因此要接受虚幻。

    虚与实是很难界定的。例如张三爱一个幻想女孩,沉迷在幻想生活中,那个幻想女孩很美好,深爱深情,为情不为利益。李四爱一个现实世界的女孩,但那个女孩为了李四的钱,而和李四在一起,表面爱情,其实是利用。那你说张三的爱情,和李四的爱情,哪一个是实,哪一个是虚?所以不要轻易把幻想的事物否定了。

    美好的人,就会被美好的事物所吸引。事物越美好,且感受者心灵越美好,这两种美好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大,爱的就越深,这是自然规律的设定。幻想女孩美好、单纯和清纯、真诚和信任、深爱深情、为情不为利益,属于极高程度的美好。而我内心的美好也很强,那么这两种强烈的美好之间,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因此我注定会深深爱上幻想女孩。

    (2)小说就是顺着情感的自发力写下去。

    什么是情感的自发力?美好的事物吸引美好的人去爱,就像磁铁会吸引铁钉一样,这是一种自然力(自发力)。在一个美好的事物面前,不是说你想爱就爱,不想爱就不爱,而是不受控制的,不由自主就会产生爱。

    爱一个事物之后,自然就想和这个事物在一起,依恋,不想分开,想要追求和得到这个事物,关心、帮助、守护这个事物,让这个事物保持美好和稳定存在,满足这个事物(所爱的人)的情感欲望,让这个事物(所爱的人)幸福。这也是情感的自然力(自发力),或者叫做情感的自然规律,不是你想有就有,想没就没的,而是情感的自然规律在大脑中自动形成的想法。

    你所认为的自主思维,其实是情感自发力的作用下,严格按照情感的自然规律进行的。例如美好的人,看见美好的事情,就会爱上这个美好的事物。爱上这个美好的事物之后,就会想和这个美好的事物在一起,得到这个美好的事物。但如果一个美好的人,看见美好的事物,而不爱这个美好的事物。或者爱了这个美好的事物,但不想和这个美好的事物在一起,不想得到这个美好的事物。这都是不可能的。

    有些作家写小说,把自己想成男主角,其他人物说什么,也是作家刻意构思的。但有些作家写小说,把自己想成男主角,而其他人物说什么,是大脑自动形成的。这就是因为情感自发力锻炼的很好,情感自发就会产生思维,不需要去刻意构思。

    但是人在现实生活中,逐渐降低了情感的自发力。因为人为了适应环境,会刻意学习在什么情况下,该说什么,该做什么,而不是按照自己内心自然的情感规律。

    思考在特定的情况下,情感应该产生什么样的自发力。然后顺着这个自发力,就可以写小说了。甚至不用刻意去想什么,大脑顺着情感的自发力,自动就构思出来了。这种写作方式叫做意识流。

    但是为了小说写的更好,还是要融入一些刻意构思。但前提是不要影响了情感的自然规律,让情感的自发力能进行下去。这就好比可以装饰一条路,但不可以改变一条路的方向。

    (3)传递正能量。

    人都是为美好和爱而活的。作家通过小说,将美好和爱传递给他人。

    小说中不要有坏人,反面角色例如情敌,只是和男主角竞争女主角,但情敌依然是高尚的人。

    (4)写作素材分类。

    1.基础知识。

    2.情感变化过程:相识、增进情感、情感倒退、离别。

    3.人物:例如女二号、男二号。

    4.生活:例如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后补加的素材,未分类整理,也归于生活篇。

    5.樱桃小丸子的写作素材。

    【第2节】

    (1)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人物描写指人物是谁,什么身份,以及长相和穿着的描写。

    环境描写不仅包括景物描写,还包括时间、地点、天气。

    情节是小说人物在环境里,说了啥,做了啥,心里想啥,表情怎样,处于什么状况,也就是指事情。

    (2)

    角色的心理描写:

    作者写角色处于什么心理。

    角色自己说自己的心理,包括角色心想和自言自语,以及角色给别人说自己的心理。

    别人说角色的心理。

    通过角色写的文章,以及角色的表情和动作来体现角色的心理。

    (3)

    角色说的话语,写在引号内。

    引号外最左边通常是说话人的名字,如果读者通过上下文知道是谁说话,则可以省略名字。当然说话人的名字也可以在引号外的右边。

    引号外可以写角色说话时的动作、心理、表情,以及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等。

    小说说话方式用日常的、通俗的口语写,不要文学式的修辞渲染。例如不要用“暮色淹没了我的心。”这样的文学修辞渲染的说话方式很怪。

    字数该少的时候就要少:有时候描述的太细致了,语言、动作、心理、表情、状态,一大堆的修饰词,听觉、嗅觉,全都写上去了,明显会感觉多余、啰嗦、别扭。

    字数该多的时候就要多:男主角问女主角过得开心吗。女主角如果只是回答开心,这样简单的回答,话语的情感档次就低了很多,显得缺乏情感。女主角应该说“只要能和你在一起,就很开心。就像小时候母亲给我买了第一台电脑时的感动。”

    (4)

    如果考虑小说制作成影片:

    第一人称(我)不适合制作成影片,要知道剧本是第三人称(角色名字,或人称代词他、她、它)的,小说改剧本,也要基于第三人称。

    即便不打算制作成影片,只写小说,第一人称也不好。第一人称(我)写小说抒虽然情感强,但是角色自言自语的说话(我怎么怎么样),听着有点怪。而且第一人称不方便从作者旁白的视角和其他角色的视角去写。

    抽象概括的描述难以制作成具体的影片画面。例如小说中说一个人成天很忙的,又没有具体说怎么忙,影片画面怎么表现这句抽象概括的话。

    心理描写难以制作成影片画面。例如小说中写一个人表面没事,其实心里郁闷。影片画面只能表现他表面没事,没法表现他心里郁闷。

    【第3节】

    (1)

    叙述顺序:

    正叙(顺叙):顺着时间和事情发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倒叙:回忆过去,或把时间点切换到过去。

    插叙:主线剧情(主角的事)中,插入支线剧情(配角的事)。

    并叙:分别叙述两件同时发生的事。

    (2)

    常见的故事流程:

    有些事使主角产生情感和欲望,然后就是主角满足、实现情感和欲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遇到问题和阻碍,主角想办法解决问题和阻碍,最后主角满足、实现了情感和欲望。如果满足、实现情感和欲望的过程,一帆风顺,一下就完成了,那么可写的内容就少了,故事也就不精彩了,而且故事可能没有多少内容,就早早结局了。

    阳光(情感和欲望的满足和实现)过后必有风雨(问题和阻碍),风雨过后又是阳光。

    也可以是男女主角掺和到配角的生活中,帮助配角。

    (3)

    有些回忆,在特定的时候去看,就很有意义。例如成功了,再去看当初为此成功立志时,自拍的录像。或者想要放弃的时候,回忆当初立志的热情。

    回忆不要写太多了,因为读者更希望事情往后发展,等着期待的结局实现。但是喜欢的角色逝世了,再写追忆他的剧情,读者就喜欢看。

    正经历一个事,就可以谈论曾经经历这类事。

    (4)

    故事开头要吸引人,否则读者一看开头没意思,就不想再往后看了。

    故事开端往往要说明人物情况和环境情况,免得读者后面看不懂。

    前奏方式:主角登场前,先写配角们评论主角是什么样的人(说明主角的情况),然后主角才登场。或者主角登场前,熟悉环境的配角们谈论环境(支线剧情),然后主角登场。这样就是主线剧情开始前,用支线剧情的方式说明情况。

    故事开端不一定在事件发展的起点,也可以设在事件发展的中期(先只展现一点点中期剧情),然后回忆事件开端到中期,再从中期写到末尾。

    (5)

    首尾呼应:

    故事里,人生从平静到大风大浪,再重回平静,所以有些故事趋向于首尾呼应。例如故事结尾时,又回到了故事开始的场所。

    故事开始时,读者不理解意思,或理解不到深层意思和内涵,再或者理解成另一种意思。直到故事结尾,又回到故事开始的事情,读者才恍然大悟,真正理解其意。

    (6)

    双故事模式:

    两代人:学哥学姐一代人的故事,为学弟学妹一代人的故事埋下铺垫和伏笔。学弟学妹一代人的故事,完成了学哥学姐一代人未完成的梦想。

    二合一:开始写两批人,互不相识,故事也互不相关。后来两批人相识,生活融入在一起,故事也就合二为一。

    戏中戏:小说中的角色也写小说,例如男主角是作家。

    【第4节】

    (1)

    主角与配角,是人物的基本设定。

    配角为主导的剧情,是支线剧情。但是主角掺和到配角的生活中,主角作为故事的主导,则不是支线剧情,依然属于主线剧情。

    支线剧情为了辅助主线剧情,配角的存在,要对主角的生活有所作用,有所影响。

    配角做的事(支线剧情),可以影响主角的命运。配角的行为,可以帮了主角,也可以给主角带来麻烦,然后就可以写主角怎样去解决麻烦。

    配角的言行,可以引发主角做一些事(引出主线剧情)。

    配角的经历,可以作为故事前奏,交代故事背景,然后主角才登场,开始主线剧情。

    配角们评论主角,是对主角的侧面描写。

    主角掺和到配角的生活,或配角掺和到主角的生活:

    只写主角的生活,可写的内容就少。如果写主角掺和到配角的生活,例如主角帮助配角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那么可写的内容就多了。

    一个新人物,就是一场新经历、一场新故事。主线剧情没啥写的时候,可以增加新配角,从而产生新故事。也可以是新配角掺和到主角的生活里,使主角的生活有新内容。

    (2)

    从男主角的角度写故事,容易忽视女主角的个人生活和情感塑造,女主角就会显得缺少情感和魅力,显得只是冰冷被动的接受男主角。所以也要从女主角的角度写故事,写女主角的个人生活。

    要考虑全面。例如男主角受难了,不要只写女主角的关心,而忘写女二号的关心。忘写谁,就显得谁态度冷漠。

    【第5节】

    (1)

    铺垫(伏笔):

    想设计一件事的发生,就需要安排这件事的原因和条件,这就是安排铺垫(伏笔)。铺垫就是制造原因和条件,从而引发后面的事情(结果)。简而言之,铺垫就是制造因果关系(原因产生结果)中的因,才能有后面的果。

    如果之前没有安排铺垫,有些事情的产生,只能以巧合的形式蹦出,而不是原因和条件自然产生的结果。巧合多了,故事就显得很假、很不自然。

    铺垫用法示例:男主角想追求校花(女主角),但是男主角条件普通,没有什么竞争力,怎么办?回前面加个铺垫(伏笔):小时候,男主角和女主角就是邻居,而且男主角帮过女主角,获得过女主角的好感。

    一般而言,铺垫和伏笔是一个概念,但是严格的说,铺垫的原因与结果,关系明显,而且因果间距短。伏笔的原因与结果,关系不是显而易见,而且因果间距大。

    (2)

    合理巧合:

    不想让事情作为巧合发生,但又不好设置为铺垫的因果关系,那至少让巧合发生的合理些,这样巧合就不像巧合了。

    方式一:合理巧合就是巧合中,融入了一定的、合理的因果关系,不显得完全是巧合。

    例如男主角帮了一个人,后来这个人成为男主角的老师,就显得太巧了。改为合理巧合:男主角在学校门口帮助了她,而那天她正去学校找工作。

    再例如不想让对方听到的谈话,等对方走了才说。可是对方东西忘了,又回来拿,这时正巧听到谈话。这种巧合听到谈话,又带着必然性。

    方式二:中间事物(过渡事物)把两个不适合直接连接的事物间接连接,从而实现合理巧合。

    例如男主角想找女主角,在路上正好碰见女主角,显得太巧了。改为合理巧合:男主角路上在小公园门口看见女主角的自行车(中间事物),于是在小公园里找到了女主角。这样的巧合遇见,就显得合理一些。

    (3)

    事生事:善于利用当前的事(角色正在经历的事),引发出更多的事,接下来就有更多内容可写。可以是问题过程中,引发出的新问题。

    如果忽然想写一件事,可能缺少事情产生的条件,从而难以去写。或者只能回到前面的内容,加铺垫(伏笔)来设置条件。而事生事时,本身正是满足条件的时候,要善于抓住这个机会。

    【第6节】

    (1)

    幻想和梦:

    角色的幻想或梦,开始与现实不符,所以才想努力把幻想变为现实,不能一开始就成功。故事结局时,幻想成真,美梦实现。

    人生很多事情,没有按当初幻想的方式实现,却以另一种好的方式实现。

    用梦表达情感欲望:情感欲望在梦里实现。

    写了段很美好的事,读者以为是真的。当主角醒了,读者才知道是主角做的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在意的事,反复想的事,就会出现在梦里。

    失去了,就常常梦见曾经拥有时的美好。

    梦和解梦,也是可说的话题。有时是反梦,有时是相似梦。相似梦常以比喻的形式出现,例如现实中失去了安全感,梦里就梦见房子塌了。现实中即将面临人生考验,就梦见学校考试。

    (2)

    期待:

    吸引读者看下去,就要让读者心里有所期待,于是读者就想看期待的事情在后面的剧情中实现,从而想继续看下去。这就像看电视剧,已经到了晚上该休息的时间了,还是想继续看下去,就是想看到期待的事情实现。

    (3)

    悬疑:

    悬疑可以使读者产生好奇心,从而想看悬疑解谜。

    要让读者吃惊意外,作者先要迷惑读者,使读者怀疑错对象、搞错情况。然后剧情反转,真相浮出水面。

    (4)

    意料之外:

    人生常常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常常会发生意料之外的事。尤其是单纯的主角,在复杂的生活中,更容易出现意料之外的事。

    要有主角意料之外的困难,也有主角意料之外的收获。

    主角意料之外的成功方式,没按主角计划预期的方式成功,但以另一种方式成功。或想要的成功没获得,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成功,且另一种成功更具有意义。

新书推荐: 免费短篇:分手后咒术师前任后悔了 【网王】今天也在迫害网球社呢 怎么都想和我结婚?[海贼] 蛇神大人今天惩罚“负心悟”了吗? [哪吒]我借三太子渡情劫 影后她行 手刃和亲公主后 拿到长生剑就去死 和魔王共用身体后 漩涡契:江河共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