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关怀”的触发条件
我提交了新设计的“主动关怀”协议草案。当系统检测到用户情绪指标长时间处于低谷——基于心率、语音微颤抖、用词选择等多模态数据分析,且用户过往有积极回应记录时,AI会主动推送一条“你最近似乎有些疲惫,想和我聊聊吗?”的讯息。
戎惑的反馈很快返回,标注在我的草案上:“协议触发阈值模糊,“疲惫”定义不明确。量化“情绪低谷”的持续时间和下降斜率。明确“积极回应记录”的具体行为指标,如:历史对话中,用户对类似关怀的回应字数超过X,且正面情感关键词占比超过Y%。将主观判断转化为可执行的概率模型。”
他把“关怀”拆解成了温度、湿度、压强一样的物理指标。我按照他的要求,将那份草案改得面目全非,每一个温暖的意图背后,都钉死了冰冷的数据触发条件。一份原本带着些许“人性”冲动的关怀,被优化成了一个精准的数据捕捞陷阱。
那份“主动关怀”协议草案,是我在连续看了三天用户测试录像后熬出来的。录像里,一个ID标记为“用户734”的年轻女孩,声音越来越低,用词越来越简短消极,心率数据持续平缓在低水平线,像一根即将燃尽的蜡烛。系统按照原有逻辑,只是被动地回答着她的问题,没有任何表示。最后她沉默了很久,下线了。那种无声的坠落感,让我心里堵得难受。
于是,我带着一丝近乎叛逆的“冲动”,起草了那份协议。我希望“创世”不再只是一面冰冷的镜子,被动反射用户情绪,而是能……主动伸出手,哪怕只是一句算法生成的问候。
草案提交时,我甚至幼稚地预设了戎惑可能会有的、哪怕一丝丝的迟疑——关于这种主动干预的伦理边界,关于算法是否应该扮演这样的角色。
但他的反馈来得太快,像一盆冰水,精准地浇灭了我那点可笑的“人性化”幻想。
光屏上,我的草案被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覆盖。戎惑的字迹,或者说,他常用的批注模板字体——清晰、冷硬,没有任何情绪起伏。
【戎惑批注1】“情绪指标长时间处于低谷”——定义模糊。“长时间”具体阈值?“低谷”相对于用户基线的下降百分比?需明确量化:持续时长 ≥连续72小时,且情绪综合指数低于个人历史基线35%以上。
【戎惑批注2】“疲惫”——无效主观描述。剔除。替换为可测量生理指标:“语音能量值下降20%”、“微表情中“嘴角下垂”及“眼睑下垂”单元激活频率提升15%”、“夜间睡眠质量指数连续低于及格线”。
【戎惑批注3】“积极回应记录”——无效描述。明确量化标准:历史对话中,用户对系统主动发起的情感类话题(需预先定义话题库),平均回应字数 > 50字,且回应内容中正面情感词汇占比 > 60%,负面情感词汇占比 < 10%。
【戎惑批注4】:整体逻辑存在主观判断节点,引入不确定性。重构为基于多维度数据输入的概率模型。最终触发条件应为:当【情绪低谷概率】★【用户回应积极率】 > 预设阈值 时,执行主动关怀协议。
我看着那些批注,感觉自己起草的不是一份给予温暖的协议,而是一份……精准的狩猎手册。他把“关怀”这个动作,拆解、碾碎、还原成了心率、声波、像素点、词汇频率、概率乘积。
那一丝原本存在于我草案里的、微弱的“不忍”和“冲动”,被彻底剔除干净,替换成了绝对精确、绝对冷静的数据触发器。
我闭上眼,深吸了一口实验室冰冷洁净的空气。再睁开时,手指已经放在了键盘上。
我开始按照他的要求,重构整个协议。
我将所有模糊的感知,变成冰冷的比较运算符和数值。
我将“想和我聊聊吗?”这句问候,捆绑在一条复杂的if语句后面,只有当所有条件都满足时,它才会被允许发送。
最终,一份充满if...else判断、概率计算和数据查询的冰冷代码,取代了我最初那份带着些许温度的文字草案。
它高效、精准、完全符合戎惑的要求。它能在最“合适”的时机,向最“可能”回应我们的用户,抛出那根数据钓竿。
我按下了提交键。
新协议很快被部署上线。测试数据显示,主动关怀讯息的用户回应率提升了40%,且有效情感数据捕获量有了显著增长。戎惑在周报里点名表扬了这个优化,将其列为“提升数据采集效率的有效手段”。
没有人关心,那个最初让我写下这份草案的、“用户734”女孩,是否还在某个角落沉默着。因为按照新的、苛刻的量化标准,她或许永远无法触发那条“关怀”讯息了。
我成功地制造了一个更高效的“关怀”陷阱。
却也亲手,给那一点点微弱的、来自人类的善意冲动,判了死刑。
我看着监控屏幕上不断滚动的、由新协议触发的一次次“成功”交互,感觉喉咙里像是被那些冰冷的代码块堵住了,发不出任何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