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局

    永昌三十五年的冬天,帝京被一场数十年不遇的暴风雪笼罩。严寒仿佛冻结了时间,也冻结了紫宸殿内日渐微弱的帝王气息。皇帝李琮的病,已非秘密。太医署束手无策的结论,如同为这个王朝敲响了暮鼓。

    国公府内,炭火烧得噼啪作响,却驱不散那股源自权力核心的寒意。萧断站在窗前,看着鹅毛大雪将庭院染成一片死寂的纯白,目光深沉如渊。沈墨隐坐在一旁,手中拿着一卷书,却并未翻动,指尖无意识地划过书页边缘。他们的儿子萧铮,正在厚厚的地毯上摆弄着木雕的小马,尚不知外界风雨。

    “他撑不了多久了。”萧断的声音打破了沉寂,不带任何情绪,如同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

    沈墨隐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他在等一个结局,一个能让他安心,也能让新朝稳定的结局。”

    这个“结局”,关乎瑞王旧案,关乎萧断的未来,更关乎即将登基的三皇子李景琰如何面对这份沉重的遗产,以及他与沈清辞在这漩涡中的位置。

    (一)宫闱深处:并肩的智慧与情谊

    与此同时,三皇子府内,气氛同样凝重。李景琰坐在书案后,眉宇间是化不开的疲惫与沉重。案头堆积的,不仅是日常政务,更有来自各方势力或明或暗的试探与投诚。父皇病重,储位虽看似稳固,但暗流汹涌,他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沈清辞端着一碗参汤轻轻走近,将汤碗放在案上,柔声道:“殿下,夜深了,歇息片刻吧。”她没有过多言语,只是静静地替他整理着略显凌乱的奏章,动作轻柔而熟练。

    李景琰握住她的手,将她拉到身边坐下,将头轻轻靠在她肩上,声音里带着难得的脆弱:“清辞,父皇……留给我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棋局。萧断是柄利剑,用得好可定乾坤,用不好则伤及自身。还有瑞王皇叔的旧案……像一根刺,扎在皇室的心头,也横在我与萧断之间。”

    沈清辞轻轻拍着他的背,如同安抚一个疲惫的孩子。她深知丈夫的压力,轻声道:“殿下,利剑在手,关键在于执剑之人如何运用。萧断是重诺之人,只要殿下以诚相待,示以信任,他必会投桃报李。至于旧案……”她顿了顿,声音更轻,却清晰入耳,“水至清则无鱼。有些事,或许不需要完全揭开,但需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交代。让该过去的人安息,让活着的人,看到殿下的仁德与公允。”

    她的话,如同涓涓细流,润泽着李景琰焦灼的内心。她不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最重要的谋士与精神支柱。她的冷静与智慧,常常在他最迷茫时,为他点亮一盏灯。

    “那父皇那里……”李景琰抬起头,眼中仍有疑虑。

    沈清辞目光坚定地看着他:“殿下是未来的天子,当有自己的决断。父皇……他更希望的,是看到一个能够稳住江山、延续国祚的继承人。”她没有明说,但意思很清楚——是时候摆脱父皇的阴影,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了。

    正是与沈清辞的这番交谈,坚定了李景琰深夜密会萧断的决心。他需要亲自去为这个僵局,找到一个突破口。

    惊变:风雪夜的密诏与交易

    腊月廿八,风雪愈发猛烈。深夜,李景琰在绝对心腹护卫下,悄然抵达国公府。

    密室中,李景琰拿出了先帝那道充满猜忌与杀机的赐死密诏,也拿出了那支玉兰花银簪。

    “……萧卿,夫人,”李景琰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带着一种与他年轻面容不符的沉稳,“我需要你们的一个承诺。一个关于瑞王皇叔旧案,永不主动提及,永不以此要挟皇室,让那段往事彻底沉入历史的承诺。”

    “作为交换,这道密诏,将永远不会见光。萧卿你,依旧是我的太尉,北疆的支柱。但兵权,需逐步移交,你可入枢密院,参赞军机。待朝局稳定,是去是留,由卿自决。而瑞王皇叔……我会下旨,追复其亲王封号,以亲王礼改葬,并命史官,在实录中……客观记录德妃周氏构陷之事,还瑞王皇叔一个……相对的公道。”

    萧断与沈墨隐对视,明白这是新帝在巨大压力下能做出的最现实也最具政治智慧的选择。最终,萧断将密诏与银簪投入炭火,郑重承诺:“臣,萧断,谨遵殿下之命。必当竭诚辅佐,稳固江山,过去种种,自此烟消云散。”

    李景琰长长舒了一口气:“如此,景琰……拜托萧卿了。”

    (三)新朝:帝后同心与未竟之路

    永昌三十六年,元月初一,皇帝李琮驾崩。三皇子李景琰继位,改元“景和”。沈清辞被册立为皇后,入主中宫。

    新帝登基,万象更新。李景琰履行了对萧断的承诺,下旨追复瑞王李璘亲王封号,明确指斥德妃构陷。同时,萧断加封太子太保,入枢密院。

    朝堂之上,景和帝李景琰勤政纳谏,锐意改革。而在后宫,皇后沈清辞以其温婉贤淑、处事公允,迅速赢得了宫人的爱戴和命妇们的敬重。她不仅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更时常在皇帝为政事烦忧时,给予温和而富有见地的建议。她深知外戚之弊,从不主动为沈家谋求特权,反而更加约束族人,其兄沈修远(沈氏姐妹之父)也在新朝继续以其清流风骨得到重用,但职权并未过度膨胀。

    帝后二人,一个在前朝励精图治,一个在后方稳定内廷,彼此信任,相辅相成,成为景和初年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极大地促进了朝局的稳定。

    然而,平静之下,暗涌从未停止。景和帝需要萧断的才能和经验,但也时刻警惕着他那巨大的影响力。朝中依旧有忌惮萧断的势力,不时有暗箭射来。

    一次,有御史弹劾萧断在枢密院“结党营私,把持军务”,言辞激烈。景和帝将奏章留中不发,但压力已然形成。当晚,他在沈清辞宫中,眉头紧锁。

    沈清辞为他斟了杯热茶,轻声道:“陛下可信萧太尉有异心?”

    李景琰摇头:“萧断若有异心,当初就不会接受那样的条件。他只是……威望太高,让人不安。”

    “既如此,陛下何不再次示以信任?”沈清辞缓缓道,“可寻一机会,在朝堂上公开肯定萧太尉之功,驳斥无稽之言。同时,也可询问萧太尉对边镇将领轮换之事的看法,既显倚重,也是……试探。”

    李景琰采纳了沈清辞的建议。次日朝会,他不仅严厉申斥了那捕风捉影的弹劾,更就边镇轮换之事询及萧断。萧断心领神会,提出了详尽且公允的方案,并主动举荐了几位非其嫡系的将领,以示无私。一场风波,就此化解。经此一事,君臣之间的信任,反而更加牢固。

    沈清辞在宫中,也并非全然顺遂。仍有妃嫔试图争宠,或借家族势力施压。但她始终保持着从容与智慧,以德服人,以理驭下,将可能的内闱纷争消弭于无形。她与妹妹沈墨隐虽见面日少,但书信往来间,姐妹情深,彼此牵挂,也互相支撑。

    (四)终局:各自的远方与永恒的牵挂

    景和三年,春。萧断再次上表,恳请辞去一切朝职。景和帝准其所请,晋其为“靖国公”,世袭罔替,赐下江南庄园。

    离京前,萧断与沈墨隐携子入宫辞行。紫宸殿内,景和帝与沈清辞一同接见了他们。

    “萧卿此去,朕心甚为不舍。”李景琰看着眼前这位亦臣亦友的股肱之臣,语气真诚,“然卿意已决,朕亦不便强留。江南富庶安宁,望卿与夫人保重身体,安享太平。”

    萧断躬身一礼:“陛下隆恩,臣没齿难忘。臣虽远离庙堂,然心系社稷。若他日国家有需,臣定义不容辞。”

    沈清辞则拉着妹妹沈墨隐的手,眼中含泪,低声道:“此去山高水长,妹妹定要珍重。铮儿聪慧,要好生教导。”她将一枚自己随身佩戴多年的、刻有“平安”二字的玉佩,塞到萧铮手中,“姨母愿铮儿,一生平安顺遂。”

    沈墨隐亦是眼眶微红,紧紧回握姐姐的手:“姐姐在宫中,也要万事小心。保重凤体。”

    辞别帝后,萧断一家悄然离京。马车驶出城门,奔向未知的、却属于他们自己的江南。

    皇宫最高的角楼上,李景琰与沈清辞并肩而立,望着马车消失的方向,久久不语。

    “他们都走了。”李景琰轻声道,语气中带着一丝释然,也有一丝怅惘。

    沈清辞将手轻轻放入他的掌心,温声道:“陛下,他们选择了自己的路。而我们的路,在这里。”她望向脚下这片巍峨的宫城,目光坚定而温柔,“我们会一起,开创一个真正的景和盛世。”

    李景琰握紧她的手,感受着那份无声的支持与力量,心中的些许空落被填满。他点了点头,目光重新变得锐利而充满斗志。

    是的,棋局依旧。有人选择翩然离去,寄情山水;有人选择坚守中枢,肩负天下。而连接着他们的,是曾经并肩作战的情谊,是相互的理解与成全,也是那份关于家国天下的共同理想,虽道路不同,其心一也。

    江南烟雨,帝京风云,各自精彩。历史的篇章,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共同书写下去。

    (全书完)

新书推荐: 金粉琉璃夜 渡羯 绝色美人今天也想做天下第一 狂枝 我在文野片场养崽 地府上位指南 文明刍狗 人在古代,假扮龙女 腊雪 师门被灭了,我捡到了半妖小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