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 强秦之道2

    “除却和亲,已无他法…呵…”虽处艰险之境,可要说除却和亲别无他法,却是妄言了。只是,那样的朝廷,连君王都不身系天下,其他人又怎会…?

    嬴政闻言,如刀削般立体俊美的脸庞上,薄唇微勾扯出一抹讽笑:联系前后,想必此次和亲也极有可能是嫋嫋自身的意愿,她本就想借此脱身,却未曾想湛国竟然还会送其他公主去和亲!!!

    “战亦是败,也无人愿战…”许是连姚初霁自己都知道,这等借口终是冠冕堂皇的可笑,可他终是自小接受忠君爱国教育的湛国人,若非…可终究臣不言君!况且…姚初霁苦笑:“我六元及第初入翰林院时,曾有幸在昭圣宫外侯昭时见过八公主,八公主曾说过‘天下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湛国,又有几位八公主?八公主最终不过得了这样的结局…说到底,没有贤明之君在位,为臣者,又有几人能豁得出去?”

    湛国不出良臣吗?满朝文武皆非良臣吗!

    非也,只是…良臣、孤臣,没有明君撑腰,又怎么在那个时间段苟活?

    “……”为君者昏庸,为臣者保守。

    嬴政漠然的看着天幕,也不管姚初霁这一段话之后,在众臣之中引起的轩然大波。

    【太丧病了,感情牺牲的不是他们,所以家国大义仅限于女人喽?】

    【有种让他们男人去和亲!再扯大意的事!】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我西湛开国光华大帝万岁!】

    【唔…五公主好可怜!!】

    【其实我想知道,北夷摄政王真的是殉了五公主吗?】

    【哪儿来的恋爱脑,拖出去!北夷蛮族该死!】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我觉得无论怎么样,湛国不应该为了对付桓国,引北夷狼子入关!我们的先祖为了驱赶夷蛮,付出了多少代价?!!】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

    【我们的祖先是第一个臣服于熙帝的番邦,我们都是湛国人!楼上的就事论事,虽然那个时期的北夷人确实可耻,可熙帝完成大一统之后,就没有北夷了!我们也是华夏族这个多元化大家庭的一员!】

    【感谢光华大帝,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种粮和优秀的文化传承,使得我们草原人过上了只要勤奋就可以生存的日子,再也不用如同以前一样经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忍的自然界生存法则!我们也是人不是牲畜!我们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地理优势扬长避短的生活下去,不需要掠夺不需要战争,我们也可以活得很好!你们比之我们的优势,就是中原物产丰富、且文化起源的早而已!】

    【所以…文化的繁衍是重中之重,其实国风和国策,不就是放大版的文化理念吗?】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

    湛熙帝的理念,许多都与儒家思想重合。难道…她真的是一位以儒治世之君?

    叔孙通真的有些感慨,也有些好奇,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位帝王,在强势的对外政策之后,还能够让蛮族心悦诚服的认可自己身为蛮夷,且感恩和接受她的驯化?

    “虽是女子,可千古一帝,势必有可取之处!”面对一室鸦雀无声的弟子,叔孙通抚着浓密的黑须,早已没有了几天前的狂妄自大。

    儒家如今面临青黄不接的关口上,诸强国以儒治世者少。如今一马当先吞并了三国的大秦以法治国,倘若儒家能从湛熙帝的理念中寻找到可以适用于当世的政策,是否可以延续儒家的荣光呢?

    “…谨遵老师吩咐!”能在这里治学的,没有傻人。曾经的狂妄不过源自于男性自尊的偏见。可这几次的天幕,生生将男女偏见粉碎。也教会了他们理智待人对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牲畜的生存法则吗?”一灰黑色美髯交织,年纪虽大满脸沟壑,可却看起来十分精神的老人看着天幕喃喃自语。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在他看来‘物竞天择’也是无为而治的一种体现,却不曾想,这自然界的定律用在开蒙的人群中,会被归为牲畜之行为!

    “若是大秦能打下匈奴,那么是不是就不用建造长城了?”正在长城行徭役的黔首们不懂其他的,他们在乎的只有事关切身利益的地方。

    【有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何谓国风,为什么治理国家,要从树立国风开始呢?

    国风,顾名思义,光看表面意思的话,就是指一个国家的风气。一个国家的风气,由小及大,从每一个人到家庭,从社会到国家,层层递升。

    风气指的是什么,它又起到什么作用呢?

    风气,我们现在给它的社会学定义:指某一社会群体中形成的典型行为模式和普遍价值取向,既可以是积极的社会风尚(如勤俭节约),也可能是消极的不良倾向(如奢靡攀比)。

    由此可以看出,风气两字简单,可对于国家而言,着实是影响深远。

    要说国家太大,一个人怎么影响到国家,可不需要每个人…大多数人这样想…一个国家的风气,难道不会收到影响吗?

    风气受到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的影响,却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道德正义感!

    故,树立国风,重中之重!

    尤其是,当时的湛国走在大一统的边缘,可以说,树立国风,也是为了确立之后国家的走向!

    湛熙帝曾经说过一句话:“武力使人屈服,不过是因为对方无力反抗,并非真心顺从;可‘以德之名’行强迫之事,与以力服人,有何不同?若以德为民行征伐之事,与以武力强征暴敛,又有何异?不过是将百姓对强权的畏惧,装饰成心悦臣服的假象!切莫让‘道德’二字反倒成了国风树立的拦路石!”

    熙帝推崇,世事无常,万事都应就事论事与时俱进!

    她以儒治民,为百姓开蒙,意在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可大轮廓之下,却任由百姓们自我发展,所以那段时间,是诸子百家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科学最为蓬勃发展的时期!

    相对的,她提倡以法治国。

    俗话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当时其实立法治国的时候,有过一场辩论赛,可最终却戏剧化的结束了。

    大家在早些年的语文课本里面应该都学过,时年八岁的湛熙帝已经给出了答案。】

    画面偏转,来到了颇为童趣的粉蓝色页面,上面两段对话简单幼稚却直击重心:

    夫子问:“以儒治国,有何不妥?”

    姬答:“夫子,如果朝廷抓到了作奸犯科之辈,只靠嘴,就能劝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吗?”

    夫子:“…”

    【综上,可以看得出来:湛熙帝将‘以儒治国’,视为另类意义上的‘道德绑架’。

    以儒治民,是为了在树立爱国理念的同时,觉醒民族认同感!毕竟早先时候,湛国百姓刚刚从愚民政策中解脱出来,起点太低却也有好处,可以深植爱国理念!二者,是利用儒家文化的包容感,引入其他百家文化,使他们可以充分在这片土地上繁衍扎根!

    湛熙帝是一位“文化共溶”理念的奠基者,她提倡:所有的文化有着同一个源点,那就是人类;而他们也将殊途同归!一种文化即便传承者消失,只要文化被传承,那么这种文化就‘活’着!反之,只要文化断绝,那个民族也相当于‘死’了!纵观历史,每一次文化的高‖潮都来自于文化和文化之间的碰撞,当取其精华蔽其糟糠,使得文化可以更加适应时代源远流长!

    所以,诸子百家,在熙帝的眼中,诸子百家皆有可取之处!

    而我们现在也用时证明了——“文化是集历代先祖思想和实践之大成的瑰丽珍宝!”

    这句话的准确性。

    以法治国,是为了规范百姓的行为;监视督察社会和国家的稳定性,若无严格的法律法规及对应的惩罚,百姓无畏,自然什么事情都会干!故,以法制国,实为完成大一统后的必然!

    可以法治国,熙帝也要求松紧得当。诸如一些小事,她讲究刑惩得当;因为动凡重刑的情况下使百姓生畏的同时也会离间人心!可涉及大案她讲究重刑重判;若有隐情也会考虑就事论事加重或者减轻!

    至于为何先儒后法…纵使你立了法,百姓看不懂不理解,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文化普及就是第一位!

    再者,百姓的思想刚刚接受文化,这也是为他们树立爱国之心的最佳时机;没有国家的人才会没有底线,湛熙帝此举,更是意在精神侵蚀!统一编写的教案书册,在普及基础文化的同时,也是强硬的将道德深植于心!

    就像我们现在,何尝不是还在湛熙帝昔年所规划出的大范畴内呢?

    明知道是阳谋,却让历朝历代当权者和百姓都心悦诚服!

    就比如,你们能说“敬老爱幼”、“忠君爱国”有错吗?

    所以,历史上也有人说过,其实湛熙帝,才是一位真正的贯穿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故此看来,或可改良愚民政策!嫋嫋此举,可借鉴!

    不过,以儒治民,却也只是借儒之名引入了诸子百家。以法治国却依然保守着仁慈之心!嫋嫋当真是倔强!

    比之他前世今生这三十五个子嗣,比之他曾经付出一切教授的扶苏,还要类他!

    只是,政法理念或可行,可为君者,这种过度的仁慈就有些没有必要了!

    不过,他们还有时间,等他找到她,他会一点点为她纠正过来!

    一手紧握腰上的辘轳剑柄,一手自然的下垂,霸气笔直的立在章台殿前的秦王嬴政狭长的眼儿微眯,暗自想道。

新书推荐: [娱乐圈]在旅行路上撩到了巨星以后 万人迷炮灰选择杀穿融合末世 我们,在美好世界末日【无限流】 宠妃我最大 富贵花她又争又抢 月有三十天 我被“闺蜜”的鬼魂缠上了 雪落无声 取暖 阴湿妹宝把顶帅上司玩弄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