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过这样一幕,当你对某本书表达不满时,别人就会反问:“你读完了吗?”我只能有些尴尬地说:“没读完。”那别人就会理直气壮地说:“你既然没读完,你有什么资格否定?”我无可辩驳。后来听到李敖的关于臭鸡蛋的议论,我终于释然,原来有问题的不一定是我,而那些理直气壮的人,很可能反而是有问题的,很可能是低级趣味。
李敖的关于臭鸡蛋的议论是:一个臭鸡蛋有必要 整个吃掉吗?闻闻就知道了。
这个辩解实在是高,一本坏书也不是非要看完的,看一点就知道了,勉强看下去,不过苦了自己,划不来。
后来又听到有人说 :名著都有其缺点,看书要忽略其不好的,吸收其有用的。
这话不太附合我的脾气,因为我不论是否是名著,还是什么古懂,只要头几页看不下去,后面的多半没有耐心看。我没有这个耐心,所以我也是一个常常感到无聊的,常常感到没书可看的人。
这大概就是学者与游人的区别吧,学者是钻研型的,对许多书都要去研究,去总结,去找出规律异同,尽管他们也有许多自己所不喜欢的。我是一个游人,不是学者,我只看我喜欢的,所以我没什么知识,虽然有时也喜欢发表一些意见,但如果有人要找我去详谈,那我只能找条地缝钻进去。
我也挺佩服那些学者,看他们侃侃而谈,一副知识渊博、博闻强记的样子,很有魅力。
不过像我这样,支持臭鸡蛋论者,也不是没有好处,我只看我感兴趣的,看的书虽然不多,但这些也往往是对我最有帮助的,所以只要我找到我喜欢看的,往往就能得到很大的收获,我虽知识不渊博,但觉悟却时不时得到提高。我是属于感悟型的,不是知识型的,所谓“得鱼而忘荃”。
不过有时似乎也可称为,急功近利,毛毛躁躁,没有恒心。因为有的书虽有缺点,然而确实还是值得一读,而有些书可能开头不好,而后面不错,像李白诗集,就是这样,如果不是因为李白名气太大,我也太喜欢,照我的个性,可能就要错过李白这个宝藏了。所以我有时发表的意见,也难免草率,只看到一星半爪,仅凭直觉,就胡乱发表意见,只怕将要见笑于大方之家。幸而,我讲话一向还是较注重证据和分析,并且遵从本心,言由心生,不会为了追求新颖,违背良心,信口开河。这样就算有错,谅也不会错地很离谱。不过,我还是会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尽量多浏览一些,并且有错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