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雅的母亲王兰现今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王兰的家庭环境很复杂。
王兰女士的母亲李秀梅女士,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能干的、善良的人。无论是做饭家务、还是家里的农活,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
李秀梅幼年失孤,靠着自己在灾年将弟妹们抚养长大。长大后经人介绍嫁给了第一任丈夫王春生(王春来的族兄),生下了两个孩子。后因王春来饮酒过度、家暴成性、懒惰,二人感情破裂后离婚。再次经人介绍,嫁给王春来。
王兰女士的父亲王春来(也就是张晓雅的姥爷,李秀梅的第二任丈夫),在青年时因饥荒,在家乡生活不下去曾跟随家人一同闯关东,但因天气酷寒,又缺衣少食……
因此王春来的家人在路途之中被冻死。而王春来也因此留下了令他痛苦一生的冻伤,被逼无奈。王春来将家人的尸骨背回了家乡。王春来也是一个厚道人,在与李秀梅结婚以后,对待李秀梅前面两个孩子也一直很好。因为李秀梅的上一任丈夫懒惰,所以两个孩子常常没有饭吃,就会背着包袱来找李秀梅。王春来从来没有介意过,还和李秀梅一同为他们置办干粮,让他们背回去,此后20多年都是这样。因此即使二人如此努力家中依然非常贫穷。
李秀梅女士和王春来结婚以后,家乡原住址被国家规定改建为水库,所有原住居民移民到其他城市生活。此时王兰女士刚满1岁,一家三口根据国家政策移民到了现在所居住地生存。而后两人又生下了两个女儿。二人孕育共三女,分别是:老大王兰女士,老二王英,老三王微。
因两个人一人二婚,另一人结婚较晚,所以他们二人在生老大王兰时就已经30多岁。在那个年代,生育年龄较晚。又因王春来年轻时曾受过冻伤,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所以在王兰幼时就充当男人在家中干尽了重活累活。而另外两个小女儿则是帮着李秀梅一起干家务活。
在五六十年代的农村,一家五口都是移民户,在当地属于单户。家中又没有儿子,可所谓是受尽了欺负。在这种情况下,王兰女士在家中承担起了农村中男孩子的责任。砍柴打水挑水……真真正正的做到了不服输,不认输,看让别人看得起。
后来村小招生,因家中贫困和父母对教育的不重视,并没有送王兰去读书。但王兰真真正正的拥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她的前半生上实实在在的成就了她,父母不送她去读书,她看到别人都在读书。认为读书毕定是一件好事情,于是自己跑去读书。虽然李秀梅和王春来并不看重教育,但孩子自己上进他们也并不拖后腿尽自己的全力既便借钱将也王兰供上了高中。当然王兰也争气,凭借着她的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本以为前途大片光明。王兰的心中也不由待感到欢喜。
但是事与愿违,高中将要毕业之时,家中突然传出噩耗。王兰娘生病了,需要住院休养。而爹他身体本来也就不好。王兰心中感到一片急躁,也生了一场大病。病好以后,因家庭原因放弃高考。由学校老师介绍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在此以后,王兰心中开始感到烦闷。心中的理想与志愿被现实中的磨难压倒,面对着周身同学们的成功,让她不由得更加伤心、难过。
时光飞快的流逝,王兰的二妹王英成家了生下一个小女儿刘萌。再后来她的三妹也结婚了。生下一个儿子张海。次年二妹家的二儿子刘辉也出生了。王兰的父母李秀梅和王春来也已经六七十了。大家都在催促王兰成家,在他们那个思想中,生一个孩子,防止老了以后没有依靠。这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
在王兰女士年青之时从未想过成家之事,因为她想要照顾家庭,还想要追逐理想。但所坚持的一切终究还是被现实所打败。这所谓的现实:是她自从高中之后还想要重拾理想却始终没能放下家庭,是年纪大了还没有结婚身边别人的闲言碎语,还是家人的不理解,与父母的争吵……最终还是在他30多的时候还是妥协了。后经媒人介绍与张晓雅的父亲张景山结了婚。
王兰女士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的经历从一种角度来看是成就了她有担当精神,能抗事的能力。但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她对待事物的独断专权和对家人暴躁,对外人的和善。
这也反映了王兰对自己家庭的自卑与一种潜意识中的愤恨,因此才造成了王兰这样畸形的人格。这样的人格在他的时候生活中愈演愈烈,心中的理想让王兰认为自己只是被现实暂时的打败,只要自己将现实中的一切都摆平。还是能够去追逐自己的理想生活与志愿。但现实却不能像王兰想象的那么美好。所以王兰的精神愈发扭曲。希望寄托在与朋友同学相处中的那部美好。所以对除家里以外的人态度愈发的和善,而对家人态度越发恶劣……
王兰这种对家人的态度和对任何事情都着掌握绝对话语权的要求,为后来她与张晓雅父亲张景山埋下了产生矛盾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