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制儒教

    距离上次天幕出现,有几个月了,这么长时间,它一直没有任何动静。

    不少人暗自嘀咕:不会是再也不会出现了吧。

    每每想到这里,他们的心情都会变得很是复杂。

    前面两次出现,一次讲朝代更迭,不说整个国家震荡、人心惶惶,也差不多了。

    一次又是讲女人的地位,现在女人的心都大了,天天吵着闹着要出门,内宅容不下她们了。

    朝堂想办法忙着安抚人心,安抚蠢蠢欲动的女人,他们也每天忙得团团转。

    上职的时候,连喝茶、闲聊、溜号、看看闲书都不能够了。

    回到家,妻妾女儿,就连那七十岁的老母亲看他们都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

    可,又忍不住期待天幕的出现,最好啊,只给他们看,不让女人看到就好了。

    这样他们就能在有限的内容里面,分析出国家的未来和走向,这样他们千秋万世名留青史指日可待啊。

    日子这样一天天过,在他们等的失望的时候,天幕终于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出现了。

    听着天幕熟悉又恍如隔世的 “滋滋声”和《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戏曲声,他们一瞬间都抬起了头来。

    【哈喽,大家好,我是不系之舟。今天我们继续《历代女性社会地位变迁》这一主题的内容。

    前两期视频,我们盘点了历史朝代的具体时间排序,以及在不同阶段女性地位的大致变化。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在具体不同的方面,女性所处的环境、地位的不同。

    首先,让我们从礼仪、思想方面来看一下。

    说到“礼仪”,唐代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说明礼仪是华夏民族得名的来源,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象征。

    而作为文字的“礼”,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初文作“豊”(lǐ),即为一面鼓和两串玉的象形白描。

    古代举行祭祀仪式时,除用贵重物品做祭品外,也须得奏乐,在先民看来,物莫贵于玉,乐莫重于鼓,击鼓奏乐,捧玉奉献,是最高、最神圣的仪式。

    后来由于“豊”字的字义在字形上的表现不够直观,再加上字形与“豐”(fēng)极为相似,于是在“豊”字基础上加上偏旁“示”,也就是“禮”字。

    凡“示”字旁的古汉字,往往与天地鬼神祖宗有关。所以,“礼”与祭祀活动的密切关系不言而喻。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礼”字解释为:“履也,所以示神致福也”。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

    由此可见,“礼”实为一种以物事神的祭祀行为。礼最早和最重要的含义是指求神赐福的宗教祭祀典仪。

    “礼”的起源很早,原始社会已经有了“礼”的萌芽。

    在1930年发现的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中,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下室,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有人认为尸体上及周围的赤铁矿粉象征血液,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质,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复活。这是迄今为止在华夏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葬仪与等级的观念也已经出现。

    尧舜时期已经出现有“五礼”。

    《尚书·尧典》:“(舜)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

    《史记·五帝本纪》:“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修五礼……”

    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礼也从最开始的驱邪避祸的祭祀,逐渐上升为一种国家制度性行为,被赋予政治内涵。

    “礼”,这一古代在祭祀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规范,演变为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以此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礼”本义的举行礼仪、祭神求福,也逐渐引申为指这些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你们这些后人,你们……你们怎么能挖开先人的墓地呢?!”

    “啊,今天要讲礼嘛,太好了!太好了!可别讲什么女人了,我耳朵现在还痛呢,嘶……”

    “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是为五礼。”

    “怎可妄论祭祀呢?!宗族、血亲祖先,一定会庇佑我的!”

    “不学礼,无以立!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啊。”

    ……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对礼仪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认为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而有所损益,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则日趋完善。

    周人称“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认为由于殷族人对礼的讲求,能和上天相配,因而国运长久。

    周代殷后,周公就提出要“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在新都祭祀时,开始使用殷礼,安排等级秩序,礼由是成为维护社会政治等级制度的行为规范,赋以治理国家和人民的政治功能。

    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史记·周本纪》载:“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也就是说,周成王在消灭了殷朝的残余势力,袭击了淮夷,回到丰邑后,写下了《周官》,说明周朝设官分职用人之法,重新规定了礼仪,谱制了音乐,法令、制度这时也都进行了修改,百姓和睦、太平,颂歌四处兴起。

    随着周朝的建立,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为加强中央政治统治、配合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创造性地推出了“周礼”。

    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即礼乐成为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领域的重要文化结构。

    同时,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宗法制,在此时完备。

    其以血缘为纽带,确立了分封、世袭、嫡庶、长幼及亲疏关系,从而确立了以周王为“大宗”的自上而下的森严等级制度。

    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

    与分封制、宗法制相匹配的,还确立了礼乐制度。周代统治者在武力拓疆的同时,尚不忘继承夏商两代积淀下来的礼乐教化。

    《周礼》明确天子祭天地神,诸侯祭山川,百姓祭祖先。

    制定了权力递减的尊卑等级,将君、臣、父、子、女五级关系合法化。

    开始区分贵贱、尊卑、顺逆、贤愚等人际交往准则。

    规定贵族可以娶多名妾,将女性视为最低阶层,没有财产权。男尊女卑的观念开始流行起来。

    以“敬天、尊祖、孝亲、保民、尚贤、重教、贵老、慎罚、明德”的核心价值观来改造社会风俗,教化于民。

    近代历史学家夏曾佑对西周的历史做出这样的评价:“华夏若无周人,恐今日仍居草昧,盖中国一切宗教、典礼、政治、文艺,皆周人所创也。”

    余秋雨曾说:“很重要一点就是他们建立了以道德为主体的周礼。周礼对于中华文明来说是第一个把行政规矩、伦理规矩、社会规矩、家庭规矩、行为规矩定下来的一种礼制。这种礼制建立之后,文明就有了一种行为模式。一个人的内心是否不能传承,但行为模式是可以传承的。”

    西周时期,随着祭天、崇祖、尊王升华到“周礼”的核心层面,中国传统礼制定型。

    礼制,标志着文明的形成。】

    “东周礼崩乐坏,才有孔圣人的克己复礼啊。”

    “原来,周礼是这么来的啊。”

    “把女人视为最低阶层,凭什么啊?不会是怕我们再兴母系氏族吧。”

    “既然这么防备我们女人,那我们就来掰掰腕子吧。”

    “男尊女卑,呵!咱们啊,走着瞧!”

    “你们男人可以有多个妾呐!还是写进那什么《周礼》的,你是不是要拿它来说教我啊?”

    “周礼啊,本来是好的。可它看不起女人,我就觉得它不好了。”

    ……

    【然而,随着周礼的确定,宗法制的形成。女性地位开始大幅度降低。

    西周宗法制的确立,不仅维系了社会秩序,对妇女的行为规范及社会地位也进行了约束和控制。】

新书推荐: hp假面 草包商女的逆袭人生 [Fate]Episode Solomon 他是他的轮回 海棠破窗 你原来是人 反向奔赴的我们 溺爱倦怠期[GB] 魔尊咱能自己上班不? 女主今天也在艰难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