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燧毕竟是空有一番志向,暂时掀不起什么大浪。
朱高煦已经完蛋了,在牢里吃了几天饭,等来了一封诏书:
“汉王朱高煦,谋反罪名已定,念其靖难有功,死罪可免,今贬为小卒,入辽东卫,今日出发不得有误。钦此!”
汉王不想接受,他想造反,但他已经不是王爷了,现在他狗屁不如。
他还想多待几天,可诏书说不得有误,让他立马滚蛋,多一天都不行。
忆昔日,万军从中,拼死杀敌,何等骁勇。
念昨日,八抬大轿,金银珠宝,何等富有。
俱往矣!俱往矣!王爷又何妨!小卒又何妨!
自夕阳西下,太阳的最后一道光线,透过即将关上的城门,在他脸上留下最后的痕迹。
同时,他的目光,透过即将关上的城门,在壮美的京城留下最后的痕迹。
经过几天的路程,他来到这个地方——辽东,这是个好地方,燕王宁王走后,这里就是不设防地区,时不时有蒙古邻居来串门。
就是这个鬼来了都得扒层皮的地方,朱高煦将在这里完成他人身中最壮烈的一幕。
不过在此之前,他连武器都没有。
不是朝廷穷,也不是区别对待,只是他是新兵。
不管你是抓来的,自己来的,流放来的,还是投降来的,都是新兵。
朱高煦虽然是靖难功臣,从小习武,但来了着无论男女老少,魑魅魍魉都得训练一个月。
对于朱高煦来说,这一个月是漫长的,每天都是枯燥无味的跑步,负重……日复一日。
直到十天后——永乐元年正月初一,蒙古人似乎想趁着年,把东西拿全了。
瓦剌首领马哈木亲率八千人,攻打大同,因为大同原守军被李景隆带走勤王了,所以大同兵力严重不足。
这时候不分什么新兵老兵,只要是个人,全他娘给我上。
朱高煦领到一把刀,一个盾牌,这些在瓦剌铁骑之下仿佛手无寸铁。
无论如何,他都得去,不是什么民族大义,朱高煦也没有,你把我给搞了,还他娘让我给你卖命,不给你砍了就是好事。
他肯卖命的原因只有一个:他幻想着通过努力,能让父皇看到,这样就能东山再起。
明朝这边,大同已经失守,八千人犹如无人之境,一路来到辽东,本来要去支援的,现在却开始自卫,堂堂大明朝不过如此。
八千人蒙古军,面对他们的是一万名只训练了十天的新兵。
一万人已经准备好了,但他们面对的不是稻草人,而是八千名蓄势待发,势不可挡的战士。
瓦剌军已经兵临城下,都指挥沈永让他们出城,直面敌军,为自己逃跑掩护。
没办法,一万人只能被迫放弃高大的城墙和威力巨大的大炮。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这些本应该保护自己的东西。
几个战鼓擂起,瓦剌军开始了冲锋,明军紧密的队形已经被冲的无影无踪,许多人开始逃跑。
关键时刻,朱高煦发挥了军人的本性。
一人,一刀,一盾,在逃亡的人影中连斩六人,一马当先。
许多士兵收到鼓舞,调转方向超蒙古军冲去。
城中的百姓自愿的站在墙头上往下扔瓦片,扔砖头,个别牛人还发大炮。
渐渐的蒙古军开始溃退,朱高煦带头向着蒙古军追去。
追到一半,只剩他自己了,没有人愿意真的玩命,追个几里就可以了,没必要穷追猛打。
朱高煦也不想玩命,不过蒙古军已经冲了过来,他意识到:回不去了。
他面向南方大喊:“爹,儿回不去了!”
说罢冲向敌军,身中数刀而死。
瓦剌军撤走了,边界安稳了,可朱高煦以及无数的无名英雄倒在了那个新年。
也许朱高煦的动机并不单纯,也许他不是一个好人,但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人,一个合格的大明子民!一个青史留名的伟大军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