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夏天,我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验——高考。那是一个充满紧张与期待的时刻,每个考生都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走进考场。然而,命运似乎对我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我在高考中发挥失常,分数仅仅刚过本科线。面对这样的结果,我深知选好学校已无望,于是,我将目光投向了专业选择。
在那个时候,家里人都觉得护士职业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是工作稳定,不用在外面风吹日晒;二是就业前景好,容易找到工作。虽然我对这个职业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但在家人的建议下,我还是毅然决然地以本科的分数选择了一所专科院校,踏入了医学的大门。
当时,我所在的城市纯医学类的院校并不多,只有三所可供选择。我报考的院校录取分数线并不低,尽管有些不甘心,但毕竟还是专科,这个第一学历的大专文凭后来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困扰。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又有些犹豫,想着助产专业可能比护理更好一些,至少业绩压力不会像现在这么大。于是,我选择了助产专业,满心以为能与临床更紧密地挂钩。然而,入学后我才发现,助产专业依然属于护理系,这让我有些无奈。但既然选择了,那就只能学着去接受。
我是一个偏理科的文科生,这在后来的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的理科天赋在护理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很多医生都纳闷我为什么选择了护理专业。对于这个问题,我至今也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大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在入学时都有一个共同的仪式——军训。然而,由于我们当年入驻的是学校的新校区,所以军训被延迟了半个月。入学当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学校的“寒酸”。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大学校园的美好,却发现它甚至比不上我的高中学校。除了宿舍条件还行外,其他设施都显得颇为简陋。我不得不再次安慰自己:学习不是来享福的,是来吃苦的。
更不幸的是,学校安排的军训地方在一座山上,而且当天就得坐校车过去。办理完报到手续后,我火急火燎地抢座坐校车赶往山上。一切都显得那么匆忙和无序。在校车上,我才发现自己犯了个大错——没有自备棉被和洗漱用品。我只带了一个行李箱,里面装了两套衣服。看着其他同学都准备了齐全的生活用品,我心中一阵慌乱。但转念一想,既然没带,那就过去再买吧。然而,到了训练的地方,天已经黑了,什么都没有卖的。就连分配的宿舍床位都要自己抢,我自然是没抢到。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婷婷,她是我大学时期最好的朋友。她熟悉军训的流程,给了我很多帮助。如果没有她,我估计我的军训生活会异常艰难。如今,她已经成为了三个孩子的母亲,依然保持着那份善良和热心。
在军训期间,其实有很多同学都陆陆续续地放弃了。学校在这方面的组织确实有些问题,赶鸭子上架的模式让很多人都无法招架。后来,我问了学弟学妹们他们军训的情况,他们觉得一切都井然有序。我们那一届,既算不上先行者,也谈不上是后来者,更像是被当作了试验品。上大学,怎么就感觉跟闹着玩似的呢?
助产班的大学生活其实比护理更显得悲凉。人们常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但在助产班,这句话完全成了废话。护理班还好,至少还有那么几个“国宝”级的男生。但助产班,试问哪个男生会来学这个?来当这所谓的“接生婆”?因此,助产班不仅是整个班级没有男生,就连要学的知识都比护理多。而且,技术性要求更强。更悲催的是,当时学校安排给我们教助产专业课的老师只会纸上谈兵。导致后来就业时,很多同学因为专业不扎实、适应难而转了方向。
当时的学习安排是第一年主要学习理论知识,但也会涉及到一些实操课程。比如内科,我们会学习心电图的实操和听诊器的使用;外科,则会学习如何洗手、手术室观摩等。此外,我们还会观看解剖和标本等。虽然这些课程并不多,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宝贵的实践经验。
我虽然主攻助产专业,但对外科却更感兴趣。尤其是教外科护理的老师,他五十多岁,我们当时都亲切地叫他“小老头”。他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对外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后来找工作时,我拼命想往外科考。幸运的是,我最终真的从事了外科护理工作,并且一干就是十多年。
专科的学习时间其实并不长。一年的理论知识学习,一年的实操练习,再加上一年的实习,转眼间,校园学生时代就结束了。我们当时选择继续升本的人很少,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先工作。大二的学年基本都是实操练习和考试。那时候,我们练习了很多操作,但后来发现有些操作在临床上根本没有实用性。比如铺床,当时我们学了很多方法,如何省力、如何有角等。但到了临床后,我发现床单已经改良了,铺床变得简单多了。
在学习静脉输液时,我们都是两人一组相互穿刺练习。我当时对这个操作很感兴趣,所以并不害怕。但有些同学手抖得厉害,像玩过山车一样。老师一句“别抖”,他们就能瞬间调整心态,一针见血。有些同学因为太过兴奋,忘记取下压脉带,结果针头随着压力滑落了出来。幸好老师经验丰富,赶紧用棉签压住穿刺孔。那同学就呆呆地站在那儿,红着脸不好意思地笑了。
等到后来我在临床带教时,问了实习的同学他们在学校的情况。
他们说:
“老师,我在学校根本都不扎真人,都是用模拟人练习的,有血管的那种。”
我恍然大悟,原来时代在进步啊!不过,能扎真人始终还是比模拟人的血管更有手感。护理操作嘛,多数时候凭的就是手感,讲的就是一个熟能生巧。
大二末期,会有医院来学校招聘实习生。那时候的我们干劲十足,因为对医院充满了向往。尤其是三甲医院,经常听任课老师说起三甲医院的护士工资至少五六千。在2009年的时候,这个数字对我们来说真的挺多的。虽然十多年过后,护士们的工资大多还是保持着这个水平,甚至更低,但那份对医院的向往和热情却从未改变过。
实习的招聘面试,通常是以10人为一组进行,面试官则是来自医院的招聘组成员,人数不定。我们每个人轮流做自我介绍,由于大家都是初次经历,显得有些紧张且缺乏经验。招聘者主要会观察我们的谈吐、长相以及性格,如果曾有获奖经历,那无疑会成为一个加分项。然而,我那时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就像一条咸鱼,所以市里排名第一的三甲医院并没有选择我。幸运的是,在学校的安排下,我进入了一家稍逊一筹的三甲医院实习,但那里却是我真正学到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十多年后,当我成为带教老师,再回首那段实习时光,我深感现在的实习生与我们当时有很大的不同。虽然我们那时实习全靠自己拼、硬扛和主动学习,但现在的带教老师却需要引导实习生去学习。这种“双向奔赴”的教学方式,无论老师怎么教,护理部总能找出点毛病来,这确实让人感到有些无奈。不过,幸运的是,这些孩子们并不都是顽固不化的,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是愿意学习和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