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木佐和雪名交往之后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摘下面具做自己(这也是横泽要面对的),建立一个长久的亲密关系,面具肯定是戴不住的。翔太轻佻的面具下是一个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的人,于是矛盾出现了:他既喜欢雪名的王子一样的脸,又害怕他太耀眼会失去他,导致他一度患得患失。自信这种东西不是一天就能建立的,小野寺、木佐、横泽都需要一个过程,目前看来小野寺的进度最快。

    雪名喜欢木佐有一个前提:他喜欢木佐负责的作品。翔太负责的漫画在雪名这里卖得特别好,这其中一定有什么东西打动了雪名。也就是说雪名喜欢木佐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木佐内心的东西。

    绿宝石目前整体风格是商业化市场化(毕竟井坂最喜欢钱),而木佐评价自己负责的作品时用的是“另一种有趣儿”,估计除了惯用的商业元素意外还有其他的,考虑到雪名是艺术生,那么打动他的应该是一些艺术性的东西吧(反正中村老师没具体表现出来)。

    雪名有点像男版的小杏,无论喜欢还是生气,雪名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表达出来,更难得的是,他可以接受现实的不完美。这些特质,毫无疑问来自他的原生家庭,一个二十出头读大学的年轻人有这么好的性格,不可能是“后天改造”的。只要雪名一直保持这个性格,翔太做回真正的自己就是时间的问题。

    横泽与桐岛:

    横泽的情况之前写过很多,主要问题是自卑和自卑带来的种种扭曲。世初的主要角色里,横泽做回“自己”是最困难的,障碍也最多。他自己直到现在也不知道和父母的关系到底是好是坏,感觉不到父母关心他,但自己偶尔有事求父母帮忙,他们也不拒绝。横泽会形成“被需要”的心理需求,源自小时候害怕父母的抛弃,他认为只有做到“自己是有用的”才可以讨他们欢心,才不会被抛弃。不仅如此,因为害怕被抛弃,导致横泽缺乏主动攻击的能力,即对愤怒、失望、痛苦等等负面情绪没有正常的表达能力。

    自卑、没有安全感、没有主动表达攻击的能力,横泽一直小心翼翼地把自己藏起来。他与桐岛走得近,是因为桐岛看到了他最狼狈的一面。虽然被桐岛抓住把柄,但对横泽来说也意味着不用在对方面前太过遮掩,反正自己最坏的一面对方也知道。这种关系一直维持着,直到桐岛戳破横泽喜欢高野的实质是“喜欢自己的幻象”。横泽一直隐藏的东西被赤裸裸地展示出来,一时难以承受,于是他第一时间与桐岛拉开距离。冷静之后横泽需要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作出处理,其实也没有悬念,追横泽只要做到让他感到“被需要”就差不多了,这点既能满足横泽的安全感,又能满足他的价值感,这是他的成长环境决定的。桐岛追横泽实际上借助了他的女儿日和,尽管桐岛既不会削苹果也不会做饭,但日和的存在才是唤起横泽“被需要”的原因。横泽是那种看到别人需要自己就会全力以赴的人,桐岛因为工作没办法去接日和回家,横泽显得比桐岛还着急,并不是因为横泽对日和的关心和爱超过了她的父亲,而是因为横泽这种特殊心理需求在起作用。

    自卑和安全感的问题会随着时间和感情慢慢好转,但主动攻击的能力横泽只能靠自己,因为有些时候桐岛的独断专行比高野有过之而无不及,横泽要是不学会主动,那就只能是个局外人。

    桐岛喜欢横泽是因为横泽让他想起曾经的自己,什么“孤身一人徒劳事与愿违”这类的。桐岛的身世小说没怎么提起,只提到青春期的桐岛是个问题少年(又是父母不称职)。不过桐岛很幸运,因为他遇到了樱。樱不仅给他留下了日和,还有一个爱情模板,既“喜欢让你这种自尊心高傲的家伙屈服于我”。这个模板的烙印已经渗入到生活的很多细节里,有一次调情的时候横泽表现得稍微坦率了一点,桐岛立刻表示,这样就不好玩了呀。他喜欢看横泽别扭又无可奈何的样子。

    我怀疑桐岛和横泽这对CP是中村老师画到一半才安排的,不是一开始就决定好的,因为两个人的性格都属于控制欲很强的类型。通常现实里这样的情侣我是不看好的,但中村老师用一种巧妙的方法缓解了这个问题:让横泽住在桐岛家。这样横泽就是客人,在这种状况下,横泽的控制欲可以稍微收敛一些。

    问:从哪里看出横泽处境比高野好太多了?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有三种:第一种,父母无条件爱你,比如小野寺;第二种,父母有条件爱你,即只有这样做父母才爱你,不这么做就不爱你,比如横泽;第三种,无论你怎么做,父母都不爱你,比如高野。

    第一种父母不会饿着孩子,第二种父母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给孩子饭吃,第三种父母根本不给孩子饭吃。

    第二种孩子为了吃饭,会小心翼翼会非常懂事会讨好别人,而且会形成一个保护壳用来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心处在舒适的区域,轻易不会走出去。第三种孩子无论保护壳有多厚实,都无法防御痛苦,都无法让内心感到舒适。这种没饭吃的孩子,要么死掉,要么出于对死的恐惧而突破自我防御,迅速成长,然后自己给自己饭吃。这也是高野为什么在重新振作之后像开了挂一样的原因。

    横泽的处境比高野强多了,是因为他不用面对死亡,但高野必须面对。

    横泽的“被需要”实质就是加以缓冲的拐着弯的“被爱”,而这个缓冲地带就是他的自我保护层,自己不走出去,也不让别人进来。高野需要的“被爱”和横泽需要的“被爱”区别就在于前者绝对不能掩饰而后者必须加以掩饰。

    横泽“被需要”的心理原因是他童年与父母的关系给他带来的不安全感,也就是横泽以为父母是“有条件地”爱他,有时候他能感到父母爱他,有时候感觉父母不爱他(实际上是父母忙,加上他父母非常不会表达)。小孩子发现这种情况后的反应是:父母为什么会这么对我,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然后小孩子会试着变得“听话”、“乖”、“不惹父母生气”,还有“帮父母做一些事情”来讨他们欢心。假如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的这些讨好行为给予正面反馈(比如高兴和夸奖),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做对了。久而久之,这种讨好行为与获得父母的爱就形成了条件反射:最初小孩子想要得到爱,就会先帮父母做些事,到后来即使不是为了爱去帮父母做事时,孩子也会觉得非常舒服和有价值,因为潜意识里他知道“这么做是可以获得爱的”。到此时,“被需要”这种心理就形成了,同时,一个不真实的自己也形成了(想要A,却表达B)。

    (并不是每个被忽略的孩子都能形成横泽这种“被需要”的心理,它需要父母对孩子的讨好行为长时间正向激励和对孩子其他的索求方式不回应。)

    现在网上有个流行语很适合横泽,叫“宝宝委屈,但宝宝不说”。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宝宝希望你能懂”。这是典型的婴幼儿心理,只有婴幼儿才能完全做到“不说但别人却懂”,那个“别人”是妈妈。横泽的爱情心理年龄停在“宝宝”阶段(不是短暂的退行,而是长久地停留),宝宝的爱其实就是对父母的爱,即使长成大人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这个关系也是复制童年时与父母的关系(似乎有缺失性需求的人都逃不开父母的影子)。横泽与高野的暧昧感情完美地再现了横泽童年与父母相处的模式:无论心里怎么想就是不开口,而是用讨好对方的付出行为(照顾对方)来等待对方的爱的奖励。但是,被需要=付出=得到爱(被奖励的爱)=爱,横泽这个爱情公式在高野那里根本不成立,高野的爱情公式是:爱=爱。

    这种婴幼儿式的爱情有很多特点:

    1、渴望被爱却没有主动去爱的能力。

    横泽在与高野暧昧之前交过女朋友,分手的原因是横泽觉得和女朋友在一起不如和高野在一起惬意而疏远对方。此后横泽也遇到过让他心生好感的人,但没动心,和高野结束暧昧关系之后横泽也交过女朋友,还是没结果。加上高野,所有的人与横泽的亲密关系都出了问题,这些人里,没有一个人与横泽建立起稳定的持久的亲密关系,但横泽就对高野挂心,原因看横泽的爱情公式。他付出得多,就会感觉爱得深,这个付出指的是横泽自己感到的付出。在桐岛点破之前,横泽一直坚定不移地认为高野是在他的帮助下重新站起来的(虽然作为旁观者看来,高野缺铁,横泽却给他补钙)。横泽的爱情公式里,付出=爱,这是他童年的生存之道(估计也是很多中国家庭里存在的可悲的现象),不拿“爱”去交换对方的“爱”,最根本的原因是横泽缺少“爱”,爱的存量太少所以没能力主动去爱,其次才是自我保护的原因。

    举个例子,高野有一斤牛肉干,价值一百块钱,但横泽没有钱(或者有钱但舍不得拿出来),他还想要这些牛肉干,于是横泽去摘了很多苹果去换,但是高野就是不同意自己的牛肉干换苹果,无论多少斤苹果都不换,还对横泽说,你再提用苹果换牛肉干我就不和你玩了,于是横泽不提了,也不问为什么,但他心里一直在生气:“为什么不和我换苹果,我的苹果又红又甜又香又脆!而且我费了这么大的力气才摘下来的!”其实高野是肉食动物,压根儿不吃苹果。也就是说,横泽付出的东西,在高野的爱情里不是一般等价物,不是硬通货,而是根本不流通的东西。

    2、缺乏人际边界的概念、共生(也就是桐岛指出的依存)、分离焦虑

    婴幼儿的世界是母子一体,他离不开母亲,母亲也不会离开他,他不需要开口,母亲就会满足他的一切愿望,假如母亲离开一会,婴儿察觉母亲不在,就会感到着急,会哭闹。

    “婴幼儿”恋爱模式的横泽遇到内心成熟的高野后,痛苦立刻随之而来(高野堕落时期横泽是没有这种痛苦的),因为对方拒绝了“妈妈”这个角色,也不再受横泽的控制(横泽自己感到对方的不再受控制)。

    婴儿哭闹的本质就是表达对母亲的需求从而对母亲进行控制,而横泽表达需求(爱)的方式是被需要,是付出(看之前的公式),这是一种不直接的表达。在高野堕落时,横泽完全可以感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对方,他不仅照顾高野,还把高野养了多年的宠物带走,在横泽看来,高野没有他是不行的——这个想法,并没有随着高野的改变而消失,它一直持续很多年,直到被桐岛戳破,因为,横泽已经单方面和高野建立起了情感上的共生,他认为他和高野是一体的,不可分的关系,就像母婴关系那样。于是种种无礼的、幼稚可笑的行为接连地发生在横泽的身上:多次背着高野责备小野寺,把高野的黑历史说出来然后加罪在小野寺身上,把前来探病的小野寺挡在高野家门外还拒绝对方带来的药物。这些行为,全都是不应该发生在横泽身上的。高野和小野寺的过往和现在的感情别人没有权利干涉,尤其是过去,已经成为了历史,何况当事人高野根本就不恨小野寺。但是“婴儿”横泽认为,自己和高野是一体的,所以自己是可以代替高野表达他认为高野“应该存在的不满”,可以轻易提及高野的黑历史,可以把小野寺挡在高野家门外,这些全部都是缺乏人际边界的表现,是完完全全地小孩子的行为。

    横泽嘴上答应高野要划清界限,但心理上并没有。横泽单方面与高野建立起来的共生关系就是为了维护自己心理上的母婴关系,一旦这个共生关系(即桐岛说的依存)不存在,横泽就会感到十分焦虑,仿佛受了什么伤害一样。横泽心理上不愿意接受高野已经正常的事实,因为接受就意味着对方不再需要自己,自己也无法再控制对方,情感上也无法再维持共生。

    为了说服自己高野仍然需要他,横泽采取了投射:

    ①把高野留下他的电话解读成对方喜欢自己——实际原因是高野当时没别的朋友,这点横泽心知肚明,在第十话摊牌时横泽开始说真话的第一句就是:“明明和别人交往得也不是很好,只和我做朋友……”

    ②把高野重新振作的原因归功于自己,并且认为“他没有我是不行的,只有我才能成为他的支柱,只有我最能理解他。”——实际情况是横泽自己“渴望被需要,渴望被支持,渴望有个人能理解自己。”就是把自己想要得到的向外投射:自己渴望被需要投射为对方需要我,自己渴望被支持(高野支持自己)投射为自己是高野的支柱,渴望有人(高野)理解自己投射为只有我最理解他。

    ③把高野经常向他抱怨工作上的事情解读成对方喜欢自己——高野反省过,自己的行为能让横泽误会的只有这点。横泽面对高野的抱怨,不但不感到烦,而且很受用。抱怨是一种负能量,是情绪垃圾,普通人对待垃圾就是把它当做垃圾,可以帮朋友打扫垃圾,但不会把垃圾当做糖,即可以听你抱怨,可以开导你劝慰你,但不会把你的抱怨当成你喜欢我的表现。

    也就是说,在高野振作之后,横泽感受到的“被需要”几乎都是他自己扭曲制造出来的假的需求(除了高野病倒那次),是用来骗自己的,让自己相信高野和他还是共生关系、母婴关系、恋爱关系。

    而一旦这种骗自己的关系被戳破或者感到要失去时,横泽就会像婴儿察觉母亲不在一样害怕,焦虑,而这两种情绪都转化为愤怒。比如面对小野寺,这是有失去的危险。比如高野直白地摊牌:我的恋爱与你无关,这是彻底否定。比如桐岛指出的依存,这是戳破谎言的毒瘤。

    3、不愿意面对现实,无力承担责任

    婴儿的世界就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世界,而且自己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大人口中的现实他是不懂的,现实是长大之后的概念。

    最初,横泽为了防御缺爱带来的痛苦在心的外面建立一堵墙,所有的信息都要经过这堵墙的筛选才能进入到横泽的内心,那些会伤害内心的东西就被隔离在外了,这堵墙既保护了横泽的内心不受外界伤害,也切断了内心与外界的联系,久而久之,真实的内心就彻底封闭了,外界进不来,自己也不出去。只要这堵墙还坚固得密不透风,横泽的内心就永远无法成长,永远停留在婴儿阶段。

    婴儿内心的横泽是无法承受现实带来的痛苦的,哪怕这种痛苦对成年人来说只是一阵微风,于是他拼命拒绝和逃避,甚至不惜扭曲事实来隔绝有可能到来的伤害,比如之前提过的一系列的情感投射,比如面对小野寺,他用攻击对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维持自己与高野的共生关系,不直接在高野身上下功夫是因为直接面对高野等于面对现实,而横泽内心的婴儿是不愿意走出那堵墙之外的。

    不愿意面对现实,愿意继续当婴儿,最大的好处就是婴儿不用负任何责任,婴儿的世界非黑即白,责任不是在自己身上,那么一定是在对方身上。横泽死活不去对高野表白,一定要把自己陷入被动的童年的局面才舒服,是为了逃避责任和风险。

    自己表白索求爱失败50%,自己负责成功 50%

    等待对方奖励爱失败50%,对方负责成功50%

    成功的概率都一样,但承担的责任与风险却不同,婴儿心态的横泽本能地选择后者,因为后者无论成功与失败,自己都不用负责。

    第四话横泽在高野家门口把高野的黑历史强行归罪于小野寺,并且不听小野寺的解释,说:“不论是误解还是什么,也改变不了你伤害了政宗这个事实。”这就是逻辑隔离。不听对方解释而强行判定对方有罪,这是急于把责任推给对方。假如等小野寺解释了,万一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有罪”的责任就不能由小野寺背负,那么按照非黑即白的逻辑,这个责任就由自己担着,这是横泽无法承担的(婴儿的逻辑很幼稚,因为他不懂除了事情对立的双方以外,还有广大的第三方,比如这个责任)。类似的婴儿逻辑经常发生在横泽对小野寺的态度上,因为肯定你就意味着否定我,所以横泽总是否定小野寺,哪怕是一些不相关的事情。

    横泽长久以来的婴儿心理导致他在亲密关系中根本没有自我,之前也写过,世初的几个人里横泽做回自己是最困难的,需要的时间也最长,因为他需要从一个婴儿开始成长。我估计他成长的标志是和父母的能够坦诚地沟通。

    横泽的爱情心理大概就这样,现实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感巨婴,中国人本来就是处在集体口欲期。

    我大概估算了一下,世初现在的内容四季是挡不住了。如果想要在第5季全部完结的话,漫画大概要出到28话左右,如果要出到第六季,那就还要继续加点宗律小支线(如果各方都舍不得完结的话,咳咳)。

    22.5话:

    虽然很短,可是好萌啊!因为房间分配的问题小野寺和高野又斗嘴了,恋爱初期的人就是这样,对方离自己远了就要胡思乱想,离自己近了又浑身不自在。小野寺一边吵架一边紧紧地攥着房间钥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11话里钥匙被高野拿着自己感到很被动的原因。吵架解决不了的问题被高野强势地压了下去:“再说就给你增加工作。”老实说这招很多时候还挺好用的的,小野寺除了心里抱怨了对方滥用职权外,再也没纠缠在刚才的问题上。

    高野又转移了话题,说雨下得很大。每个人的情感记忆点都不一样,即使是相爱的两个人对于共同的情感经历也是完全不同的体会,就像高野不记得自己对小野寺提出的问题笑过,小野寺也不记得自己踢了前辈一脚……送伞的问题也一样。“跟踪狂”是小野寺自认为的黑历史,一碰就炸毛:“不要把别人说的像犯人一样。”高野没太在意小野寺炸毛,他还沉浸在回忆里,忍不住亲了小野寺。

    两个人在走廊上就聊上了“做一次”,胆子也是够大,在不被人发现的公共场合秀恩爱一般都是刚谈恋爱的人,既有“偷情”的刺激,也有想告诉别人“我们恋爱了”这种炫耀。

    但是甜蜜的小船说翻就翻,木佐正好路过。这就是现世报啊,谁让高野之前那么粗暴地对他。最后高野无处发泄的情绪转向了小野寺:最少三次!

    (我真的很想知道……真的三次么?)

    -------------------------------------------------------

    小野寺场合23:

    (这一话我不光看了汉化组的翻译,也借鉴了几位大神翻译的,可能风格有不统一的地方,虽然我也没有什么风格。)

    22话里绿宝石集体去香川温泉旅游,而且多耽搁了一段时间,高野还饱饱地吃了一顿栗子肉。然而回来后工作像小山似的,压得每个人都喘不过来气,绿宝石的帅哥们全是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

    快开会了,小野寺已经累得跪倒了,此时高野路过,踩了小野寺一脚。小野寺立刻炸毛了:“你干嘛!你是故意的吧,绝对是故意的!”当然是啊,还用问吗,高野什么时候踩过别人。高野很欠扁地说:“你在啊。马上要开会,别死啊小子。”小野寺怀着一肚子气跟在高野后面去开会,心里默默嘀咕着:“好想从后面揍他。”哪知道高野就像刚才什么都没发生似的,若无其事地说:“啊对了,小野寺,今天一起吃晚饭吧。”小野寺十分诧异地表示:“哈?”高野继续说什么你不会好好吃饭,我昨天做的有剩余。小野寺还是拒绝了。高野单方面表示:就这么决定了!

    高野之前踩小野寺一脚,和现在提出要一起吃完饭,他的心情始终是一样的,都在表达他对小野寺的关心。捉弄你也是表达亲昵的一种方式,当然很幼稚就是了,而且效果是不稳定的,有些人不喜欢这样,比如小野寺,他不可能体会到被“踩一脚”当中的亲昵,他是很生气的,在气头上高野又提出一起吃晚饭,小野寺的情绪根本没转过来,他肯定会拒绝,即使没有后面那一堆的理由。

    这两个人的日常大概就是:高野提出一个建议,小野寺反对,高野假装没听见,单方面决定,然后小野寺炸毛,最后事情还是按高野说的进行。这次也不例外。小野寺听到高野单方面下了决定,立刻急着解释,自己要做末班车回家,好几天都没有好好睡觉了,要补觉,不能去你家。高野表示你说的这些都不是事儿,编辑就是半夜才吃东西,你想好好睡觉,我也要好好睡,正好你来我家一起睡,而且你还要给我当抱枕,因为我给你做饭吃了。小野寺又咆哮了:“好好听人说话啊。”看,又变成套路了。

    目的地到了,不能再吵了,小野寺心里埋怨了一句“真是的”,开了门,正好遇到了他的好朋友:清宫尚。

新书推荐: 二凤养了只祖龙崽? [红楼]林家贵女 盲人在逃生世界成为副本执行人[无限] 裴卿,你退婚的样子很狼狈! 我以为我摆脱了他们 宋穿打工人 女配丫鬟她不想当女主啊啊 婚约未遂 几只羊的晴天 [宝可梦]战胜合众联盟后我决定去丰缘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