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短篇小说:

    公交车上读书人

    陈仁铭

    我先后从事过几个行业,都有辨识公民身份的性质,进而养成了看人识职业的习惯。那我目前是什么职业呢?我现在不说,看到后面了你就明白了。我现在只说我今天遇到的事。

    这天一大早,公交车上的人并不多。在一个站台停靠后,稀稀拉拉地上来了几个人,其中一个男人找到一个两人坐的空位置坐了下来。惹人显眼的是,他手里捏着一本书,刚坐下就迅速放在腿上面、眼下面,看起书来。看来他在站台上候车时就已经在看书了,上车前书就没有收起来,上车后能迅速的打开书,接着原来的内容看。是的,他有个小型手提包,估计就是为装这本书准备的。

    车上有十来个人,每个人都在抱着手机看。有两个老人还把声音放出来,能听见他们是在不断地刷小视频。看书人与满车的玩手机的人,形成了不协调地对比,凸显了他的另类。你想,现在看书人本来就不多了,在公交车上看书的人更是稀罕之物了。这引起了我的关注——我职业病犯了,开始猜想他到底是什么职业。

    首先想到的是,不管什么职业,他在众人面前看书,肯定是在显摆他爱学习。你看,在公交车上能坐多长时间呢?半小时?最长一小时?一天哪里没有这一点儿时间呢?一定要在众人面前看书,显示他是个读书人吗?但是,再看他那年纪,他起码五十多岁了,白头发都已经有很多了,应该已经过了虚狂显摆的年龄了。如果你再仔细看,还有更多的发现:他的白头发正好与日本富士山的雪相反。我们知道,富士山的雪在山顶上,而他的“雪”在“山脚”下。于是我断定,他经常染发!头顶以外的白头发已经显露出来并且证明了这一点。这样看来,他是个比较讲究个人形象的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讲究自己的形象呢?哦对了,领导干部。你可能也发现了,电视上经常坐主席台的领导干部,“三七开”的分头,黑黝黝的,铮亮铮亮,没有一点儿白头发。当然,我这不包括国外的领导人,他们很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很多上了年级的人,都是满头白发,很是影响个人的形象。国内的领导干部都不让白头发出现,那是因为他们都怕上级领导说他年级大了,影响下一任选拔。再看他,坐姿端正,表情凝重,一直不改变身体姿势,俨然是一个强迫症的患者。这一看就知道是经常坐主席台训练出来的姿势。但是,领导干部出行不是有专车接送吗?他怎么会坐公交车呢?当然,现在公车改革了,很少有领导干部再坐公家的车了,大家都有自己的车了,那么他也应该有自己的汽车,他为什么不自己开车呢?听说有灰色收入的领导,一般不开车,而自己的汽车也并不豪华,反而是那些肤浅的腐败分子的纨绔子女爱开豪车,他们尽给他们的父辈惹事添乱子。难道他真的是领导干部故意隐瞒自己的身份,而装着亲民的样子?但是,领导干部需要在公交车上看书来装B吗?据我所知,领导干部是不愿意看书的。个中原因有:一是怕上级说他是个书呆子,不适合当领导,特别不适合当一把手;二是经常看书思想会很偏激,而观点立场偏激的干部当不了大领导,“知识越多越那个”嘛;三是领导干部提拔不看他的知识能力,而看他的活动能力——名阅是领导能力,所以,领导干部没有必要经常看书学习,他们的进步是在官场上习得的。再看这个人,他心无旁骛,看来确实是把书读进去了。所以,即使他装着亲民的样子坐上公交车看书,而就看书这一行为本身来说,他不是个领导干部。

    那么,他会不会是位医生呢?医生作为知识分子,是离不开书的。他们要给病人看病,也要经常看书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但是,医生的黄金着力点在“临床”而不在“临摹”。他们天天忙着为病人看病,时间宝贵,他们的出行一般情况下不会选择公交车这种耽误时间的交通工具。他们都是高工资,据说一个外科医生一台手术个人就能净赚多少多少钱。他们辛苦,但他们来钱快,而看书学习远水解不了近渴,不能增加来钱的速度和渠道。实际上,他们要读的书早在上大学时就已经读过了。他们大学至少是八年的硕士,一般来说都是博士才能当医生。十多年的大学生涯,要读的书、要学的理论和知识,都在大学里学过了。工作中,只是需要实践能力的提升。平时别说没有时间看书,就是有时间,他们也不会再看书了。所以,医生一般也不看书,更别说在公交车上看书了。除非他是医学生,但看他老成这个样子了,绝不是医学生。

    还有谁平常离不开书呢?教书匠,对,老师。老师要想给学生半瓶子,自己就要有一瓶子,看书学习是最应该做的事了。但是,中学老师每天的工作很辛苦,他们平时也不出门,甚至晚上还要为学生自习补课,很晚才回家,尽管他们和学生都不愿意这样做。看来这个看书的不是中学老师了。那么是高校教师吗?对,高校教师需要看很多课外书,他们也喜欢看一些思想性强、有哲理、有历史厚重的书。他们需要评职称,尤其是他们需要写论文,要用很多书来武装他们的头脑,才能有新的观点,提出新的思想,去著书立说,评上更高一级的职称。可以这样说,看书是高校老师的习惯,也是他们的职业本分。但是,听说这两年来高校老师写论文有了新的捷径,就是通过AI技术来帮助撰写论文。他们喊一嗓子,几秒钟就出来一篇学术论文。果真如是,还看书学习干什么?有看书学习的时间,还不如在外边培训班里当老师,或搞几场讲座,赚点现钱。至于著书立说,花个几千块就能买一个“主编”或“副主编”,到时候成果就有了,也没有必要通过看书来写作。这样看来,他也不是高校老师。

    还有什么职业人愿意看书呢?写书的人?对,作家。人们都说,现在没有多少人愿意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了。他们说,电视是拍电视的人看,报纸是办报的人看,那么,书就是写书的人看了。原因是他们最关心他们自己的产品。照这样说,这个看书的人肯定就是一个作家,或者是一个想当作家的人。想当作家的人看什么书呢?是呀,猜了半天,没有看看他到底是在看什么书?啊,原来是一本文学方面的书。看来他真的是一个作家或一个未来的作家!然而,就凭看这样的书就能断定他是作家了?恐怕也不能。因为教这方面课的老师需要看这样的书:中学老师需要看,大学老师也需要看。我也了解到,一个医院院长,本来是个专家,可他却天天看哲学书,你说他不务正业吗?但是,医院的人说他是“哲学家院长”。这样说,从看什么书来断定他是干什么的,也不可靠。因为不务正业的人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也不保这个人就是作家,或者是其他职业人。

    那么,还有谁喜欢看书呢?想起来了,传播学上有个“使用与满足”理论,这个理论说,一些人看电视是为了消遣,就是单纯是为了消费电视节目;一些人读书看报,就是为了获得社会的威信,把读书看报看电视掌握的信息,作为一种谈资,来炫耀自己的存在。这一部分人,一般来说都是下岗职工,或者是因各种原因获得退休资格的职工,他们有大把的时间来看电视,看书,看报纸,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想学习什么知识,而是凑在一起谈古论今,参与讨论,有说的,有评的,能参与讨论。我的楼下,每天无论上午还是下午,都有两波人,在那里天南地北的夸天夸地夸神仙,有时间还争论得不可开交,俨然就是一个“街角社会”。这些人,看书看电视就是一种行为习惯,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就是他自身的心理需求。他们不能不看书不看电视,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电视会一直地开着。他们出门也会带上一本书,往往都是通俗的读物,即使看不了多少,也还是要带上的。但是,现在车上这个人,会不会是这样的人呢?看他认真的样子,又很难说人家是“为了获得谈资”而看书的。

    那他到底是什么人呢?我要下车了,我们没有必要再猜下去了,因为那个人就是我。至于我是干什么的?我什么都不干了。我已经退休了。

    作者:陈仁铭,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中文创意写作。

    地址: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长征路22号市人大家属院6号楼301室。

    电话:18672723636,邮箱:zzzcrm@sina.com

    2024年9月5日完成。

新书推荐: 【银魂】驯养 我的小悟怎么是个人 【HP】我恨詹姆是个木头 [西游]是风动也是心动 [HP]迟梦暗涌 如何驯养阴湿魔王 酿酒小娘子市井日常 在运动番RPG里失忆以后 [HP]时间之前 我与沉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