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华出宫时天黑才没一会儿,点点星光步入空中。秋日的夜风,微微有些凉。他跟郁风象征性的告了别后,走在回去的路上。
走了没一会儿,一只手猛的拍在温华肩头。他立刻警觉,微微侧身,余光瞥见那再熟悉不过的银色麒麟护腕,松了口气。转过身果然看到了笑的一脸欠揍的贺随羽。他换下了来时的那身红色战袍,穿上简洁的衣裳。
贺随羽此刻笑着露出两颗虎牙,看到温华的无语表情,皱了皱眉不满道:“你做什么这么看着我?”
温华叹了口气,继续向前走,去步调放缓了一些:“走吧,我还未吃过晚膳。”
贺随羽连忙跟了上来,跟他说:“我也没有,就等着你呢!好久没来浔京了,不得一起庆祝庆祝。”说着,贺随羽就又要搭上温华的肩膀。还没温华自己躲过去,旁边路过的一位老者开口阻止了他。
那位老者说:“小公子啊,万万不可勾肩搭背呀。”
贺随羽疑惑的啊了一声,他平时遇到好兄弟都喜欢这样干,也没人阻止他,于是便问道:“为何?”温华则是微不可查的离贺随羽远了点。
老者故作神秘的捋了捋胡须,语气缓慢的说道:“人的头与肩共有三把火,要是拍灭了,容易倒霉呀。”
听完,贺随羽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我从不信什么鬼神之说,我只信我自己。”
老者摇了摇头,倒真像那么一回事,随后走了。两人也没把刚才老者的话当一回事,自顾自走着。
贺随羽边走边问:“温凌初(温华的字),你进宫和皇上干了什么。”
温华答:“无他,叙旧罢。”
今日的浔京格外热闹,皇宫外人满为患。幸好有官兵把守,要不然贺随羽和温华不能这么顺利的入宫。巍峨的大殿屹立在眼前,庄重又严肃,文武百官齐聚在一起。
贺随羽用胳膊肘捅了捅温华,对他小声说道:“今天可真热闹,这么重大的日子,我哥没来,真是太可惜了。”
贺随羽的哥哥贺铭曦,乃是当朝的大理寺少卿。本就公务繁忙,十几日之前为了去查案子去了淮州,一时半会是回不来的。
温华对他说道:“到时候登记仪式开始,你给我闭嘴,别乱说些有的没的。”贺随羽切了一声,没再说话。
没过一会儿大殿里就走出来了一位如松柏般挺拔的人。他看着台阶下,满朝的文武百官,眼神凌厉而坚定。萧蘅衍今日穿的是一件朱红色的龙袍,让他的气场更强大了些。
举行完那些繁琐的仪式之后,已过了两三个时辰。此刻的大殿内,萧蘅衍端坐于龙椅之上。郁风站在台阶下,拿着宣纸,准备给对前朝有功的大臣们进行封赏。
在没点到温华之前,他正在思考三年之间朝堂里有哪些变化。他注意到了一个小小的身影,比其他人略微矮了些,站在了他前面。
温华猜测,他应该就是那个前朝的七皇子,如今的怀王萧辰。萧蘅衍如今也才19,萧辰就更不用说了,今年也才12岁。在别的同龄人还在玩泥巴的年纪,他被逼着成熟。
这时郁风尖利的声音传到温华耳畔:“天骐军将军贺随羽。”温华暗地里踹了贺随羽一脚,贺随羽顾不得用幽怨的眼神看他,赶紧走至殿中。
萧蘅衍开口,声音淡薄:“这几年边疆实在不太平,幸有贺将军和天骐军,这才有如今的太平。朕决定,将贺将军封为定北侯。”
贺随羽语气里是掩饰不住的惊喜:“谢陛下。”贺随羽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没想到他还顶记仇,又掐了温华的胳膊一下。
就在两人要暗自掐起来的时候,郁风尖利的嗓音又响了起来:“天骐军军师,温华。”
温华也走到了殿中央,听到了,有人在窃窃私语。
“唉,怎么他也有封赏?”
“这谁知道呢,三年前一言不合就被贬了,能得封赏算他走运。”
“其实三年前的温宰相,也挺好的。”这么几句寥寥无几的话,很快便掩盖了过去。
“我昨天好像看到他从宫里出来,说不定啊,这封赏是他求来的。”
“是吗?没想到他还是这种人。”
寥寥几语,便能给一个人定罪。温华低着头,正在大殿内,不知是何心情。
萧蘅衍也呼唤他,语气柔和了不少:“温凌初……温凌初?”
温华回过神来,立刻回到:“陛下,臣在。”
萧蘅衍似有似无的勾起嘴角:“温凌初,即刻封为摄政王。”
众大臣都震惊不已,议论声更大了一些。
“我……我没听错吧,他封为摄政王?”
“这肯定是去皇上那儿讨赏了,不然皇上怎么会没头没尾的封他为摄政王。”
……
“肃静,众爱卿可对朕的决策有什么不满?!”
众朝臣瞬间吓得噤声,你有几个胆子大的上来劝说:“陛下,臣以为不妥。”最先出口的是史部尚书,沈安。
萧蘅衍手撑着头,说道:“哦,沈尚书觉得哪有不妥。”
沈安开口:“陛下,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外姓人封摄政王的例子。”
“是啊陛下,这规矩不可破啊。”有人带头就会有另外几个人冒出来。
萧蘅衍不疾不徐地说:“朕以为,不该埋没那些有才能之人。前几年温凌初当宰相时,为先帝解决了不少事情。除了他重爱情,还能找到比他更资质不凡的人吗?”
沈安继续说:“就算如此,可以让温军师回到宰相的位置。陛下能独当一面,何需要一个摄政王呢?”
萧蘅衍说:“如今朕也年少,还未到弱冠之年。有一个摄政王来帮扶朕,更能让我萧国繁荣昌盛。”
现在的萧蘅衍确实没到弱冠之龄,但现在是秋日,是10月。但再过4个月,他也就到弱冠之年了。
朝臣们不出声了,不是他们不能怼了,而是知道萧恒衍是铁了心想温华为摄政王。
“臣附议,陛下说不该埋没那些有才能之人,臣提议,提拔寒门学子,让普通百姓也能读书。”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才12岁的萧辰。
萧蘅衍点了点头:“好,你的提议朕自然会做到的。没想到皇弟能无时无刻念想着百姓,甚好”
乾安23年,皇帝驾崩,由三皇子萧蘅衍登基上位年号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