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简略说了仅带区区三十六人,就平定了西域的千古大英雄班超,以及他的后代的悲剧,接着应该进入的是东汉的外戚啦,宦官专权啦。
在看东汉外戚、宦官专权期间,作为读者很容易就产生疑问,前汉被外戚篡夺,后汉仍旧用外戚,真是太稀奇了。(嗯,这是个人偏见)
当然我们再想想唐朝皇帝谁做被宦官决定,明朝宦官也很嚣张,就更觉得奇怪了。
以史为鉴,怎么什么都没“鉴”到呢。
吕思勉先生说,“外戚是一种“特殊阶级”,那么宦官应该也可以这样说。
“凡是一种特殊阶级,不到他应当灭亡的时候,无论他怎样作恶,人家总只怪着阶级里的人,并不怪着阶级的本身,这是社会的觉悟,有一定的限度,也是无可如何的事情。”(出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正如我们义务教育所学到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可能一种生产关系在它仍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之前,是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
既然封建制度当时是改变不了的,作为特殊阶级的外戚等自然也没法消失。
那么外戚,宦官是怎么渐渐掌权、嚣张的呢。咱们先稍稍了解一下汉朝的三公九卿。
本来汉朝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就变成了,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丞相(政务)。汉初功臣贵戚担任,汉武帝为抑制相权,建中朝(大夫、郎官、尚书之类近臣),变成内朝决策,外朝执行。中外朝之分始于汉武帝。)
汉哀帝时,罢丞相改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称“三公”。东汉时称“司徒”。
太尉(军事长官。有领兵权无发兵权)。成帝时改称大司马。
(大司马大将军,始于汉武帝。当时卫青伐匈奴有功,武帝于是弄出了个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
汉成帝时,大司马成为三公之一,遂不复冠于将军称号之前。)
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执法、掌管重要文书档案)。汉成帝时改称大司空。
也就是
丞相→大司徒
御史大夫→大司空
太尉→大司马
这个改变,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有分析它的弊端,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汉代的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他们的官位都是二千石,又称“中二千石”。中表示中央官,因地方官郡太守也是二千石。)
下面简略说说。(不要当真,有兴趣的建议读通史。)
太常:管皇家宗庙祭祀、礼仪、天文术数啥的。(兼管教育,选试博士。比如,秦、西汉时的仆射(博士之首)——东汉博士祭酒——西晋国子祭酒——隋唐后国子监祭酒。
一开始是隶属太常,随着时代演变,到隋唐后就不是了。最早古代学术在宗庙。)
光禄勋:皇帝的门房。嗯,门房头儿,皇帝的贴身护卫队长,保护皇帝。例如郎官就归他管。
卫尉:武职,皇宫的卫兵司令。保护皇宫安全。
太仆:皇帝的车夫,及管牲畜事务。
廷尉:管法的,犯法的都归他管。
大鸿胪:外交官。
宗正:管皇帝家族,包括同姓本家和异姓亲戚。
大司农:管政府经济。国库(田赋)
少府:管皇室经济。内库。(海边的盐,山里的矿等)
三公九卿是外朝的一部分。内朝由皇帝亲信等组成。
大家都知道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比如萧何、曹参、陈平都是很出名的人物。
到了汉武帝时候,汉武帝雄才大略,削弱相权,集中权利办大事,内朝决策,外朝执行。
这样一来,皇帝的私人秘书尚书的权就大了。(汉朝皇帝有“六尚”,“尚书”管的是文书,可以说相当于皇宫里的秘书。)
尚书是皇帝的内廷秘书,而内廷诸职隶属于御史中丞。
武帝临终前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让他辅佐汉昭帝。
于是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名义来掌领皇帝的秘书处,成了皇宫里的代表人。
可能汉武帝是很有能力的皇帝,发现外朝系统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于是建立了内朝。
内朝完全听命于皇帝,实际上就把宰相的权力转移到了皇帝自己手上。
对于很英明的皇帝来说,可能这是个好主意,毕竟集中权利好办事。
可惜,英明的皇帝属于稀有事件,平庸,糊涂的占了多数。
可是,这些人往往没有自知之明,他们觉得汉武帝可以,我也可以。
哪怕汉宣帝削减霍氏权重,把霍氏干掉,恢复了旧制,仍由御史中丞来管领尚书。
可是,汉宣帝死了,之后的皇帝还是用大司马大将军外戚辅政,仍然是内廷权重,外朝权轻。
之后秉政的贵戚大臣,多在卫将军或车骑将军之前冠以大司马。
不知道汉武帝要是知道后代是这样学他的,会不会掀开棺材板跳出来。
毕竟大家都知道,“王氏传奇”,王凤、王商都曾是大将军大司马,史书上“篡汉”的王莽也是由大司马大将军而掌握大权的。
刘彻:……
这个锅我不背!
英明的君主才能够任用贤才,属于特别的事情。普通的君主,就只能依照常例用人。
所谓的照常例用人,用的不是宗室,就是外戚。因为当时的社会,还没有脱除阶级思想。
宗室呢,经过七国之乱,早已被视为“禁忌品”,当然不能用宗室秉政啦。那么,照常例用人,就只有外戚了。
英明的君主,不能常得,所以外戚被任用。是势所必至,并不是偶然发生的事情。(吕思勉《中国通史》)
后来外戚权重,皇帝为了对付外戚,通常又和宦官合作。于是宦官受到重用。
结果呢,宦官少了一个部件并不会就因此减了野心,又乱政。
咱们稍微说说汉朝外戚。
有人认为西汉外戚专权起于霍光,也有人认为起于汉元帝。
本视频观点是更认同起源于汉元帝。
汉元帝即位,任用外戚史高,萧望之、周堪。
元帝是“柔仁好儒”的皇帝,史高为争权,和宦官弘恭、石显结连,把萧望之、周堪排挤掉。
这是汉朝外戚和宦官发生关系之始。
汉成帝即位,任用外家王氏,王凤、王音相继为相,王氏权力大盛。
汉成帝之后是汉哀帝,罢斥了王氏之后,又重用外家丁氏,和他祖母的同族傅氏。
王政君长命,汉哀帝死了,她还活着,于是把王莽又召回来。后面篡汉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东汉建国,光武帝惩于前失,怕大权旁落,打压贵戚,把政权全操在自己手里。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台阁就是六尚里的尚书台)于是尚书地位日渐加重,三公九卿则名位高而无实权。
汉光武帝,他自身确实是个好皇帝,但种花家历史意见,批评汉光武帝“有事无政”。
所谓“有事无政”,通常用于描述一种政治现象,即有优秀的人事管理,但没有创立好的制度。
历史是变化发展的,一开始好的制度,日子久了,在日复一日的执行与实践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制度下的潜规则,那制度就变坏了。
因为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人会钻空子,形势是变化的,制度的服务对象在适应,社会环境在变化,渐渐就会变味甚至变色。
西汉后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按理说,东汉应该从西汉后期的弊政中吸取教训,从制度层面上去改变,但刘秀没有这样做,而是倾向于集权,把工作揽到自己身上,架空朝臣。
我们再看看同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很重视建制。
额,虽然他建立的很多制度是好是坏,存在争议,但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重视制度建设方面的确是一个楷模。
例如,明朝的卫所制度、屯田制度、开荒政策、反腐制度等的建立,朱元璋本人都有参与其中,他甚至亲自执笔编写了《大诰》等制度。
因为没有建立有效的制度来分散权利和制约皇帝,因此皇帝好,事情也做得好。皇帝坏了,整个社会就进入混乱状态。
后汉也就前三个皇帝可以算好皇帝,后面简直群魔乱舞。
后汉的外戚之祸,则起于汉章帝。(明明汉光武帝和汉明帝都是打压外戚的,马太后也一再拒绝章帝封马氏诸舅。可惜马太后死了。)
汉章帝宠爱窦皇后,看这段历史故事,感觉窦皇后应该拿的是反派宠妃剧本,但她是皇后,所以是爽文皇后?
只不过她没有亲生儿子,杀小宋贵人并养了她儿子所以不太爽文?另外她也谮杀了大宋贵人,并让汉章帝废掉大宋贵人生的太子,改立她的养子肇为太子。
嗯,另外必须加一句说明,马太后在时,章帝后宫安宁无事,这些争斗都是马太后死了以后的戏码。
皇后受宠,皇后哥哥窦宪就很嚣张,都敢以贱价强买沁水公主的园田。沁水公主是明帝女儿。
章帝知道后很气愤,嗯,皇后撒撒娇,所以怒斥之后就放过。
汉章帝死,肇当了皇帝,就是汉和帝,年仅十岁。他是东汉第一个幼年即位的皇帝。
窦太后临朝,不方便接触大臣,遂重用娘家人,东汉外戚专权大多都是这样形成的。
这与前面咱们刚说过的,光武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丞相(大司徒))无实权有非常大干系。
额,可能也有人认为这个要追究得从汉武帝开始。
但是嘛,光武帝事归台阁后,东汉一朝的皇权比西汉更集中,外戚、宦官的问题也与皇权过于集中有关。
窦太后用哥哥窦宪做大将军,专权横恣。而且汉章帝遗诏大封窦氏兄弟,于是窦氏兄弟皆居显要地位。
汉和帝年长,和宦官郑众合谋,诛杀窦宪,这是东汉的皇帝和宦官谋诛外戚之始。
郑众任大长秋,被封“鄛乡侯”。汉和帝常与他议论政事,成为东汉宦官干政的开端。
没错,宦官用权由此开始。
汉和帝二十七岁就死了,邓皇后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她成了太后。邓太后临朝,并用外戚、宦官、起用名士,能定天下,安庶民。
邓太后死了以后,东汉步入黑暗时光。
清河王的儿子祐,为安帝。太后临了十五年的朝,邓太后死后,安帝亲政,斥逐邓氏。
额,邓太后很注意抑制外戚,更重用宦官,但邓氏还是被清算了。因为她死了以后,汉安帝的乳母王圣和宦官李闰等诬告邓骘和宦官蔡伦图谋废立。有点冤是不是?
东汉
汉安帝乳母膝盖一软倒在地上,她知道她完了。
汉安帝重用自己皇后的哥哥阎显、耿贵人的哥哥耿宝,又宠爱了中常侍江京、李闰、樊丰等,还有乳母王圣、王圣的女儿伯荣等一派小人。这个相关故事能让看的人
直呼离谱。
三十二岁时汉安帝死在南巡途中,宦者孙程等十九人消灭外戚阎氏势力,迎立了济阴王,是为顺帝。额,这个济阴王刘保原本是太子,被王圣等搞丢了太子位。
汉顺帝即位,孙程等十九人皆封列侯,史称“十九侯”。孙程死后,其养子袭侯,成为宦官以养子袭封的开始。
嗯,历史果然只有更离谱没有最离谱。西汉李广要是知道东汉这样封侯,不知什么感想。
李广:……
西汉、东汉有为的皇帝脸都是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