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冬青 >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回到北京是周六的上午了,冬青和宁辉一个向北一个向西,就在北京西站分开了。冬青到家后,先从背包里把枣拿出来了。这是他们要回程的前一天,她去山上打的,她想带给主任,就这么一颗颗的捡到自己口袋里,再用袋子装好,包在叠好的衣服里,一路背回北京了。

    这一趟驻地采访下来,冬青觉得自己对新闻报道的理解,要比在报社那两个月扎得更深,并且她和宁辉在工作上也默契神会。宁辉是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的硕士,在中国日报社工作有三年了,但他沉稳利落的做事风格,让当地接待的同行都以为他是主任呢!驻地村子的父老乡亲也总是亲切的称呼他“宁主任”,宁辉每次都要赶忙摆摆手解释,但村民还是习惯热情的称他“宁主任”。

    宁辉在去程的聊天中知道冬青以前是做主持的,就给俩人做好了分工:冬青主问,宁辉主写。俩人每天晚上一起讨论第二天先采访谁,后采访谁。对不好把控的受访者,他们会安排在最后采访,因为村里的很多老人对普通话都比较陌生,加上年纪大了,耳朵聋的,说话不利索的,采访往往就要进行很长时间。关于采访要问哪些问题,俩人也会在前一晚细致讨论,哪些问题是被采访对象好理解的,不设防的;哪些是不好理解的,有设防的,再由浅入深的把这些问题写在采访大纲里。

    他们每次出去采访,宁辉都会在心里默默称赞这个做主持出身的女孩。她是如此的真诚、细腻和敏锐,她总能在感性上照顾到被采访者那些极其细微、不被察觉的情绪点,但又能在理性上不偏不倚的顺着采访目的进行下去。冬青的记性也好得出奇,采访全程几乎都不需要看大纲,那些采访问题像刻在她脑子里似的,只要一开机,她就能根据被采访者的反应,熟稔于心的调动这些问题,通常都是聊天似的,就把所有问题都问完了。不仅如此,有时她还能根据被采访者的回答,介入新的问题,而后再根据人家的回答,随时引回到大纲列的问题上。所以每一场采访下来,他们收获的,总是比预期的多。

    每次采访结束后,冬青也会再琢磨被采访者回答的问题,尝试梳理语言背后没有被明说的事实和因果,再带着自己的思考结果,去看宁辉最终呈现的文章。半个月下来,他发现宁辉写报道最不显山露水的地方,就在于他文字的客观平实。这对于从小饱读诗书的冬青来说,反倒是最不容易的地方,因为她太有共情能力了。她的敏感多情在采访中确实能让被采访者觉得真诚、尊重、被理解,她的每一个问题都提得轻,提得巧,更提得准,这些问题引的被采访者也能答得全,答得深,答到点子上,但要把这些采访形成一篇新闻报道,其实是不能带入自己的道德理解去做立场判断的,所以发现了宁辉“客观平实”的报道风格后,冬青也更有意识的让自己抛开主观情感去看待一个人,一件事,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报道性思维。

    没有采访工作的时候,宁辉就会在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带着冬青去爬爬山,摘摘野果子,看日落,聊文学。一个多月的工作和生活相处下来,俩人也从普通同事关系,逐渐成为文学上的“精神挚友”了。

    临走的前一天,宁辉终于也做了一次采访者,问出了他跟冬青工作这两个月来,一直好奇的那个问题:“冬青,你为什么不做主持了?我看你采访工作做得那么好,想你以前做主持肯定也很优秀,况且你外形条件又这么好,转行挺可惜的。”

    冬青听到宁辉的问题,先是望了望远处的大山,又低头用脚尖碾着地上的小土块,像在讲别人的故事一样慢慢诉说:“因为我之前做节目的时候,意外摔倒在舞台下面了,膝盖直接跪地磕在那个铁的摄影滑轨上了,当时那个淤血点子就像满天星一样,洒满了膝盖,但我当时觉得最后一段录制没有达到自己最完美的状态,就让工作人员用胶带给我膝盖上缠了冰袋,硬撑着把最后那段重录了。下了节目同事背着我上车去医院,又背着我去做检查,拍片子,结果是髌骨断了。从那以后,我就不能久站了。后来我就转行做编辑,来咱们社了。”

    宁辉听到冬青居然是因为意外摔伤转行的,对冬青的惋惜之中,多了许多敬佩,尽管冬青比她还要小三岁,但她觉得身边这个清瘦的女孩,工作起来,比他一个铁血男儿还要坚韧,便安慰她:“我们报社现在越来越难考了,对应届毕业生的门槛也是越来越高了,非校招那就更难进了,你还能考进来,足以说明你的优秀。冬青,我相信不管在什么样的舞台,未来的你都会发光发热。”

    宁辉说这番话的时候,冬青能完完全全的感受到他眼里的真诚。她便回道:“谢谢你,宁辉老师。我刚来报社,你算是我第一个比较熟悉的同事,两个月的工作相处下来,在编辑这行,你更是我的前辈。回北京以后,我还要多多向你学习请教呢!”

    在这句话说到“熟悉的同事”时,冬青脑海里自然的浮现出两个月未见的田主任——那个她在心里觉得亲近,而又不敢十分接近的桃姐。

新书推荐: 伊姆开门我又来送温暖啦! 我在惊悚游戏中艰难求生 爱人总是讨厌我 心动即上线 原名 追妻三年半 恩情[bgb] 世界上最蠢的英语互助联盟[网王] 饲鬼 [全职高手]这不是恋爱游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