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是我最容易反感我父母的地方。
我和我的好朋友提过。
一个原因在于我对声音非常敏感,尤其听不惯吧唧嘴的动静。这一点很久以前我给我爸说过几次,他不改,觉得我管天管地管着他了。无奈之下我只能就此放弃,自觉地在吃饭时带上耳机,不再提。
另一个原因是我毕业回家这段时间才发现的——他们吃饭的时候总是手机不离手,虽然右手仍不停地拿筷子扒饭,眼神却始终瞄准手机。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大事。留意去听、去看一眼,才发现是短视频、是小说。
是以,每次吃饭时的气氛都让我感觉格外窒息。
我经常上网,时不时会刷到一类帖子,是小孩们抱怨自己的家长,觉得自己“原生家庭”很不幸。往往引来评论区一片热议。
有天吃饭时我像往常一样忍不住了,戴上耳机调大音量听歌来分散注意。突然,一个念头在心中油然而生:如果我上网把我吃饭时的这种感受发出去,会不会有人来应和我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自己都能预感到,只要我写下对父母的不满、带几个与“原生家庭”有关的话题,应该会有不少人来我的评论区发表意见。
那么我的动机是什么呢。网友应和我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于我而言,我是在家里敢怒不敢言,情绪压抑的一方,现在有一个自由言论的平台,我顺理成章就想通过这个平台去发表感受、发泄情绪、寻找认同,通过广大网友的反馈来证明“我在xx方面烦我父母”不是我的问题,而是我的父母存在缺点。是我在发泄情绪、逃避问题、推卸责任。
于网友而言,他们长时间压抑在心里的某一个问题被另一个人详细地描述了出来,自认为找到了认同自己的存在,平时堆积的情绪和心里的问题有了宣泄口。于是他们就像水库放闸一样,吐露自己面临的家庭问题,倾诉自己的不满和烦闷。本质上也是发泄情绪、逃避问题、推卸责任。
发泄的是在家里习惯性或者被动性作为一个“被管束者”的压抑的情绪;逃避的是自己可能存在的缺乏沟通、或者无效沟通、或者其他父母与子女交流上双方都存在谬误这一问题;推卸的是自己作为人格健全者应该及时同父母反馈个人情绪、问题却选择自我憋屈的对自己人格和家庭氛围的责任。
所以,所谓“暴躁的妈”、“沉默的爸”、“迷茫的孩子”、“可悲的原生家庭”,在某一层面上是缺乏互相体谅理解的家庭氛围,是每个人都默认选择压抑自己真实情绪的心理,是长期不正确、没效果的沟通的累加。
首先父母长辈认知存在问题,沟通方式不当,自己情绪的不正确表达,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所有人的情绪底色都是不正常的,沟通就更难有效。
无效的沟通只能造成更歇斯底里、更沉默压抑,只会让人越来越沉迷于在网上寻找认同——互相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想;只要有人说你这样的行为是因为受到过创伤,就会想尽办法从脑海里翻找别人对自己的伤害。
全部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才是对的。
所以更本质上的,也许是整个社会都很焦虑压抑,由于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并不一定能跟上快节奏的功利社会,导致所有人的心理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只是在各个家庭里,重视程度不一、解决方法不一。擅长运用网络的人,自然选择借助互联网来缓解情绪。
如此想来,或许,从一开始我选择带上耳机时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