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慧修,是在周晓文的影片《疯狂的代价》研讨会上。1988年,影片《疯狂的代价》上映,引起轰动。影片虽然是以一起性侵案为线索,但影片的着眼点并不在案子本身,而是通过不同人物的心理轨迹折射了改革开放之初转型期深刻的社会问题,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的心理问题的透视和剖析。在南京热映期间,导演周晓文在和平影院举办了一个研讨会,参加的都是各界的文艺青年,我们哲学系推荐我去参加了座谈。
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小伙的发言,与我的思想产生了强烈共鸣,他说:影片实质上是写了一伙扭曲的不正常的人性。核心不是一个什么案件,而是社会人与自然人之间在时代的背景下内心世界的强烈冲突。随后,他又对影片中青青姐妹、孙大成兄弟等几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阐释。
我惊讶眼前的他居然能够说出这么深刻的有水平的话。我打量了一下他,二十来岁的样子,装束有点特别,头上戴了一顶黑色毡帽,帽子边上没有头发,露出的是青色头皮。身上穿了一件黑色夹克,显得脸色很白。我跟他攀谈了几句,才知道他是栖霞山佛学院的学生,法名慧修。
我第一次知道栖霞山还有个佛学院,寺庙里的僧侣也要科班出身?对此,我充满了神秘和好奇。那时我们系正在开设中哲史课,记得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过:不懂佛教,就不懂中国哲学。哲学与宗教,都是人的精神归属所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我饶有兴致地和他约好,周末去佛学院参观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