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下午,我从市区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到了栖霞镇,从小镇的十字路口,拐入一条小路,走不远就到了栖霞寺。寺外,几棵粗大的银杏树已是金黄金黄的了,与寺门圆拱形的朱红色的大门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分外夺目。而那灰色的石阶,淡黄色的墙壁与典型的古代建筑风格的牌檐融合在一起,又显示出一种特有的庄重。
古寺背靠栖霞山,时日,山上的枫树已是层林浸染,如阳如血,景致动人。沿寺庙后面的山路拾级而上,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两边皆是大大小小的石窟,里面的石雕佛像千姿百态,虽没有云岗石窟般的宏大雄伟,却也另有一番小巧精致的美。只是,很多已经残缺了,让人唏嘘。
由于有慧修引见,我可以不受“游客止步”的限制,进入寺院深处。我先来到他们的教室,佛学院的教室就在大殿后面的一排寺堂里,有五、六间房,规模不大,但黑板、投影仪一应俱全,很现代化。出了教室,来到学生的宿舍,宿舍里是几排上下床,跟我们学院大同小异,但是床单被子非常整洁,令我惊讶的是,他们几乎每个人的床头上都堆了厚厚的一摞书,我翻了翻,涉猎的范围极广,有哲学的,美学的,文学的,医学的,还有言情小说等等。慧修宿舍的床上放着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黑塞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还有一本《鹿鼎记》。
慧修说:读美学书会让我对美的本质有一种情感的体验。美就是人的主观感情对客观事物的认同。这种认同,最深厚的基础在于人的本能的欲望与追求。
我说:也可以理解为美是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也就是李泽厚说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他说他还爱读诗写诗,特喜欢顾城的朦胧诗,清新,干净。“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真好!
我想,也许这些书是他们枯燥的生活的调节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