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弘景五年,三月初春,泠州城。
长源大运河自西北向东南奔腾而过,将整个姜国分为江南和江北。泠州城属蕴安郡,乃是江南第一富庶之地。
泠州城墙规整,呈方正之形,八大城门巍峨,瓮城精巧。长源大运河的分支柳江,从西方蜿蜒而来,向北迂回将泠州城环绕半周后,在距离城东康寿门十里外——清沂山清绝峰处,汇聚成一片湖泊。百丈宽的瀑布悬挂于清绝峰,数以万计的细流飞流直下,全数落入清澈湖泊之中,搅乱一池倒影着的山林谧景,溅起无数飞沫。因此湖端头收口极细,且中间窄瘦,酷似葫芦,故名曰葫芦湖。
十年前,深受先帝宠爱的南安王云棠见,受封于蕴安郡,将南安王府从姜都郾京迁入蕴安泠州。南安王初次出城游赏葫芦湖,感叹此处风景别致,气象万千,名称却不雅,故特意将“葫”字省去,取名芦湖,并留下五言绝句以解思乡之情——万壑泠泠泻,孤峰叠叠愁,水通姜都远,山似郾京瘦。南安王本就颇得民心,待诗句一出,“清峰芦湖”便声名鹊起,迁客骚人慕名而来,流连于此,诗词歌赋层出不穷。
泠州城受柳江之水滋养,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城中水网纵横,陆路与桥梁相接,形成“水陆棋盘”之内城格局。此时正值烟花三月,天气渐渐回暖,空气中少了冬日里恼人的寒意。河网密布的泠州城几乎每条街道均与水道并行,许多普通民居皆为枕河而建,开门见水实属常见;大户人家更是引活水入宅,在家中造池修园,自成一派诗意栖居。
此刻天色将明,城内水道中升起一层薄薄的湿雾之气,初升和煦的阳光轻轻洒落下来,朦胧细腻间氤氲出阵阵缱绻,无怪乎古人云:“三月泠州,不染纤尘处,最是牵人肠”。
南风吹古渡,微雨湿泠城。烟火灯影灭,溪云水气升。人来逢鸟集,舟入有鱼惊。未问行春客,江湖去未成。
晨光微熹,几抹乌篷悠悠荡荡,轻浮于流光阁旁的水道之上。
流光阁设九层,乃是泠州城内制高点,正如其名所述,修建得富丽堂皇流光溢彩,不同于白墙黑瓦的江南古典建筑,阁上瓦面均是铺设西域特产琉璃瓦,六角飞檐上雕刻鸟兽,栩栩如生,精致非常。流光阁也称不夜阁,十二时辰均是灯火通明,其内商贾往来不断,奇珍异宝不绝,是远近闻名的销金窟。
行过流光阁,一艘乌蓬小船轻垂的白色纱帘微微掀开,一双素手从船舱内探出,同时,一道清脆的声音响起,“和顺和顺,船靠最近的埠头停一下,七小姐想吃潘玉嫂家的桂花豆沙糖粥哩!”
和顺听罢,望向旁边另一艘乌篷船上戴着斗笠的魁梧男子,过了一瞬,男子颔首。和顺见此,摇橹的手一歇一转,应了声好,控着船朝流光阁下的埠头驶去。
这潘玉嫂家的糖粥铺,正是摆在流光阁下的食铺之一,但凡在这开设的铺面,生意均是红火异常。且不说每家商铺有这安身立命密不外传的独门秘方,就冲这在流光阁下来来往往的人流,也能养活不少食铺酒肆,毕竟阁内吃席可要花费十两黄金,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流光阁内为了吃食花此重金的。入流光阁不论贫贱,大多数人都是图个新鲜进去玩赏,开了眼界再出外觅食,岂不乐哉?
为首的乌篷船刚停稳,丫头絮语便急吼吼的往岸上奔去,生怕晚去一会,便又多几个食客排队。在絮语身后,另跟着一个丫头尺素,埋首顺目,亦步亦趋的跟上絮语的步伐。
幸好糖粥均是已煮好的,只需潘玉娘子分装即可。天青色的碗盏中,一半盛着已然熬成米浆的白粥,一半盛着赤红细腻的红豆沙,再撒上糖渍了半年多丹桂,甜香扑鼻,着实引人馋意。
“潘玉嫂啊,给我准备五份带走,小姐在船上等着吃呢,碗勺等回程的时候再给您捎回来,钱就放在这儿啦!”说完便撂下十文铜钱,双手各拿起一只碗抬着,两只胳膊肘再一夹,稳稳的带上了第三碗,显然不是第一次做这等事,动作姿势熟练异常。
潘玉嫂笑看这絮语,知是陆府七小姐的贴身侍女,应了声好,又道“你这丫头名字叫絮语,偏生是个大嗓门,依我看呀,你家小姐该给你改个名字,叫粗语就极为恰当哩!”
潘玉嫂心中忖道,什么样的主子养什么样的丫头,都一个性子,直来直去豪爽万分。不过转念一想,也就是顶顶尊贵的世家小姐,才不需装那贤良淑德,才能肆意着为人处世,不用刻意去讨好谁,处处体现真性情。
絮语也不恼,顾着手里的三碗糖粥,瞥了眼一旁的尺素,道:“尺素,还有两碗快拿上呀,赶紧跟上我,快端回去趁热吃!”
尺素一愣,她还震惊于絮语与卖粥娘子竟如此熟稔,才刚慢慢回过神来,却见絮语已经跑出去三丈开外,忙不迭端起两碗糖粥也跟了上去。
絮语回到乌篷船上,将一碗糖粥递给恭敬伺立在纱帘旁的顺和,笑靥甜甜的朝船头努努嘴,示意顺和去一旁吃糖粥。转身之间,絮语又利落地掀开材质有些许粗糙的白色纱帘,用身体抵住帘帐,让身后端了两碗糖粥的尺素先进入船舱,而后一个闪身跟上尺素,身姿隐入纱帘之中。
也就这俩丫头掀帘端粥的半响,才叫人得以一窥舱内秘境,只见水雾弥漫中隐隐透出两道窈窕身影,皆是体态优美,秀丽非常。特别是那坐于案几右侧的少女,身姿分外妖娆,似雪若凝脂的肌肤,在幽暗的船舱内泛着莹润的光泽,即使眉眼看不真切,也可隐约觉其容貌迤逦。
万万没想到,这普普通通的一乘乌篷小船,却内有乾坤,载了两位神妃仙子,其中还不乏让人一眼便臣服于其美貌的绝顶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