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离职的第五天,一切都正常且有序。
昨天去了一趟武汉,这是一趟临时安排的旅程。去拉萨的行程安排在下个月月初,在这期间还隔有小半个月,反正也是在调整自己,就有了这一次临时起意的出走。
计划已久和说走就走,其实我更倾向于后者,只是过去因为工作和自身的精力管理,绝大多数时候,没有这个条件说走就走,所以,现在时间和精力都具备的条件下,就没有什么顾虑了。
原本,我以为这会是一趟收获颇多的旅行,明明武汉这个城市给人的感受那样的好,可是,我偏偏在旅途当中感受到一股焦躁,我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去和这座城市交心。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也许是因为生理期第一天,的确是在身体上出现了一些焦躁的现象;也或许,不单单是身体上的焦躁,可能这次途中我的心里也有些焦躁。
回到我这次旅行的目的,虽是临时起意,但终归是一次旅行,我始终觉得,每次跋山涉水的出行,它必须是有意义的,不然这样的旅行就是在消耗我,而不是在滋养我。
对于会消耗我的事,我会非常敏锐地捕捉到,并且做出应激的反应。比如说,我在昨天的旅行当中,我发现这件事情其实是在消耗我的,我逛博物馆,我发现我根本看不进那些文物;我逛那些街道,我发现我有时恍惚,认为我站在长沙的某条街道上。我到现在,我也没有想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但我意识到,这已经是在消耗我的体力和精力了,然后我果断的改签高铁,提前回家。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为什么会这样?这趟旅行为什么会在消耗我?
很巧的是,这次坐高铁随手携带的一本书是七堇年的《横断浪途》,是一本旅行随笔。作者把在过去三年围绕横断山脉一带的旅途中所发生事,看到的风景以及所产生的思考记录下来,整理成册,于是有了这样一本书,当中有一些她对旅行的思考,比如标题,旅行是为了懂得我们自己的地理。
她所认为的旅行,是在风景与事件当中审视自己,或者是重新认识自己。刚好这么一段风景,刚好这么一次对话,让她在从中产生了对自己的思考。
而我所认为的旅行呢?它是一个工具或者一种手段,用于丰富我的人生经历。对于我来说,旅行带有强烈的功利与目的性。当我的目的达成时,我会认为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而当我的目的不被达成时,我就会感应到,旅行产生的消耗盖过了我的收获,比如这次的武汉之行。
但从旅行的目的上来说,我如此的功利或许源于在日常生活中我能产生的经历太少,所以把这项任务全部寄托于一次又一次的旅行中。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很多的事情,其实都是讲究缘分的,不是每一次旅行都恰巧能碰得上这样产生思考或者与人产生联系的瞬间。可以对旅途中有这样的瞬间产生期待,而不是让它成为必要的因素。
不要给旅行贯上太多的目的和期待,就抱有平常的心态去体验去感受那些不曾见过听过的事。那些思考和感受不一定就是即时的,比如此刻,我现在的这些关于旅行的思考相较于昨天,它就是具有延迟和滞后,这也是这段旅行带给我的思考,难道不是吗?
轻装上阵才有机会走得更远。
还有一点,无关乎旅行的目的,而是和旅行的内容有关。
武汉之前还有一次出行也是类似的情况,但是不同的是,那一次没有这么强的目的性,但是结果却大差不差,最后也是提前改签高铁回家。
所以我在想,这些不达预期的旅行,除开过高的期待和阈值之外,旅行当中的内容其实也是值得我反思的地方。因为在目的地高度城市化、同化的当下,其实很多时候会有一种错觉,我今天站在长沙,跟我站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本质上没有太多的区别,衣食住行在足够大的尺度上来说,全世界的人都是一样的,而能捕捉到多少的“不一样”就决定着这趟旅行有多少独特的地方。
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如果不想只做粘贴复制、走马观花式的旅行,就只能从这些“不一样”的地方入手。
比如说出行的方式。我这次去拉萨是先从长沙飞西宁,然后再从西宁火车到拉萨。这是我第一次选择飞机出行,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新的体验,也是一个新的节点,这肯定能带给我新的感受。而火车进藏,我能看到无人区的风景,能看戈壁、沙漠、雪山,这些原始的未经开化的风景也是我从未见过的辽阔,这也一定会带给我新的感受。
还有就是与目的地之间的建联方式其实可能更牢固一点。
我有一个不太好的地方,就是我不太容易打开自己,所以我和城市之间建立联系的方式就是通过我的观察。这种方式有一个不太好的地方就是,以此建立的联系是脆弱的、主观的。它完全依托于我在某一个瞬间的感受和评价,非常的表面。
所以我也一直在努力的调整方式,我希望我打开自己,能够和生活在这些城市的人对话。我想从他们的口中听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或者关于他们自己的故事。这种联系才是更加强力的、真实的。
昨天的武汉之行,我有一个遗憾的地方,就是跟这个有关。
我不是一个会跟风向的人,但是昨天我第一次去排长长的队伍,就是为了买那个网红“李记鸡冠饺”。我单纯是想体验下这个排队打卡的过程,其实后来饺子买到手之后,你发现,其实真的也没有惊为天人。或许,下次不会再为别的网红产品排队,但是如果你问我,回到昨天排队之前那一秒还愿不愿意排,那我还是要排队的,因为体验过你才有发言的权利。
然后我找了一个小店坐下吃,旁边来了一个本地大哥,刚好他也在招待他的外地朋友,就在那介绍武汉当地的小吃。聊了热干面,聊了我在吃着的鸡冠饺,聊了武汉一些当地的饮食习惯以及成因,我特别想加入他们,当时他们聊鸡冠饺,我正好在吃,其实是一个特别好的加入的契机,但是我没有,我犹犹豫豫好几次,有一点害怕,到最后他们吃完散场,留我一个人在那吃。
现在想来,如果能够再勇敢一点,在打开自己一点,我觉得这次武汉之行或许会有别的收获。但就像七堇年说的,要接受旅行当中所有的必然、偶然和遗憾。有遗憾意味着我和武汉的缘分未尽,我还会再遇见它,以我更好的状态。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到达一个城市一定要去逛它的博物馆这件事。
最早,从我大学辅导员那听到这种说法,后来发现,博物馆的确涵盖这个城市从古至今最精华的部分,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认识这个城市,这的确是一种最具性价比的方式。但其实,这也是一种速成的方式,你以为博物馆里那些逛展品的人,能有几个是真正逛进去了的?包括我自己,绝大多少时候都是走马观花式的一些碎片的知识。
我印象里,只有南昌那次逛省博,其中一个展厅展示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古人的生产生活器具,在那一次看展过程当中,我是明显能感受到古人是如何一步步先是解决生存问题,再是解决生活问题。从最开始的只是要求器具能用,再到好用,然后到好用且好看。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点点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然后我联想到了,其实很多时候,在我们今天的生活或者工作当中,其实也是需要这样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一些联动,所以我记忆格外深厚。但除此之外,我后来逛了这么多博物馆,没再有哪一次能带给我在南昌那样的感受。
所以我在思考,博物馆是几千年文明的浓缩,它不是逛几件镇馆之宝就能逛得明白的,也不是拍几张照就能拍明白的。它需要沉下心来,它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面,还需要有一些古今联动的思考,不然再珍贵的文物对于参观者而言不过是路边的一块石头。
一件能让人产生思考与反省的文物好过一屋子的“好看的文物”。
湖北省博在四楼的一个展厅里,展有几件和“新冠”有关的展品。我在那停了很久,当我看到“雷神山”、“火神山”这些熟悉的名字时,我有一点恍惚,有一点想哭。即是为了民族大团结的胜利,也是为了人类最终的胜利。不禁感慨人类的坚韧与强大,但纵有千言万语的感慨,当你你看到这些相关的物品被展览在墙上时,心中只有一句:一切事物终将被留在过去,但人始终要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