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28

    暮春的潇湘馆,雨丝如帘,将满院的翠竹浸润得愈发青翠欲滴。

    林黛玉斜倚在湘妃竹榻上,手中握着贾兰近日送来的文章,目光专注而深邃。

    自从贾府败落,树倒猢狲散,曾经的繁华如梦消散,唯有贾兰,这个贾府新生代中最有志向的孩子,始终坚守着读书入仕的梦想,试图为家族重新赢得荣耀。

    黛玉放下文章,轻轻叹了口气。她深知科举之路的艰难,那不仅需要满腹经纶,更需要雄厚的财力与广阔的人脉支持。

    而如今的贾府,早已今非昔比,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和树倒猢狲散的凄凉景象,根本无法为贾兰提供必要的帮助。

    但看着贾兰那股子执着劲儿,看着他眼中对未来的渴望,黛玉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她想起了自己寄人篱下的日子,想起了那些在贾府中受到的冷暖,也想起了曾经对她关怀备至的贾母、王熙凤等人。

    如今贾府落魄,她虽身为女子,却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助贾兰一臂之力。

    次日清晨,黛玉便将紫鹃唤到跟前,轻声说道:“紫鹃,你去把我那些压箱底的细软都取出来,再将我平日里积攒的体己钱也一并拿来。”

    紫鹃一愣,不解地问道:“姑娘,您这是要做什么?这些可都是您以后的依仗啊。”

    黛玉微微摇头,目光坚定地说:“如今贾府这般光景,兰哥儿一心向学,想要通过科举重振家族,我怎能袖手旁观。这些钱财,于我而言不过是身外之物,若能助兰哥儿一臂之力,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紫鹃听了,心中满是感动,不再多言,转身去取东西。

    很快,一箱箱的金银细软和一叠叠的银票摆在了黛玉面前。黛玉仔细清点,又将一些珍贵的首饰挑出来,准备拿去典当。

    就在这时,李纨带着贾兰来了。李纨看着满桌的财物,脸色一变,连忙说道:“姑娘,这使不得!你本就寄人篱下,这些都是你的心血,我们怎可拿你的东西。”

    贾兰也红着脸,连连摆手:“婶婶,侄儿怎能要您的钱财,侄儿自己会想办法。”

    黛玉笑着拉过贾兰的手,温柔地说:“兰哥儿,莫要推辞。你我虽非亲生,但在这贾府中,也算是一家人。你有这般志向,我高兴还来不及。这些钱财,你只管拿去,安心读书。科举之路花费巨大,从笔墨纸砚到束脩资费,哪一样不需要银子。你若为了这些俗事分心,反倒耽误了学业。”

    李纨眼中含泪,紧紧握住黛玉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来。贾兰更是激动不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婶婶大恩,侄儿没齿难忘,他日若能高中,定当涌泉相报。”

    黛玉连忙将他扶起,笑着说:“快起来,说这些做什么,只盼着你能金榜题名。”

    有了黛玉的资助,贾兰得以安心读书。他每日天不亮便起床,在窗前诵读诗书,直至深夜才休息。

    黛玉也时常关心他的学业,隔三岔五便让紫鹃送去一些滋补的汤药和精致的点心。她还亲自为贾兰挑选名师,四处打听那些学识渊博、教学有方的先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黛玉的帮助下,贾兰的学业突飞猛进,文章写得愈发精妙,诗词歌赋也样样精通。

    然而,黛玉心里明白,仅仅让贾兰有真才实学还不够,科举之路,人脉同样重要。

    她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江南,那里人才辈出,士族林立,或许能在那里找到帮助贾兰的办法。

    于是,黛玉修书一封,寄给了自己在江南的旧相识。信中,她言辞恳切地说明了贾兰的情况,希望能得到江南士族的支持。

    等待回信的日子里,黛玉心急如焚。她每日都在潇湘馆中盼着,时不时向送信的小厮打听消息。

    终于,半个月后,一封来自江南的书信送到了黛玉手中。信中说,江南士族愿意帮助贾兰,但需要黛玉亲自前往江南,面谈具体事宜。黛玉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决定前往江南。

    临行前,黛玉将贾府中大小事务托付给李纨,并叮嘱贾兰要更加勤奋读书。

    贾兰含泪点头,眼中满是不舍与感激。黛玉带着紫鹃,踏上了前往江南的路。

    一路上,舟车劳顿,更是疲惫不堪,但她心中始终怀着希望,支撑着自己前行。

    抵达江南后,黛玉受到了江南士族的热情款待。

    在一场精心准备的宴会上,黛玉见到了江南各大士族的代表人物。她身着一袭素雅的衣裳,虽面色略显苍白,但气质出众,谈吐不凡。

    黛玉向众人详细介绍了贾兰的才学和志向,言辞间满是对贾兰的赞赏与期许。

    江南士族的族长捻着胡须,微笑着说:“林姑娘,我们相信你的眼光。只是这科举之事,关系重大,容我们商议商议。”

    黛玉连忙起身,恭敬地行了一礼:“多谢各位大人,小女子在此静候佳音。”

    接下来的几天,黛玉在江南士族安排的住所中焦急等待。她整日坐立不安,心中默默祈祷着事情能够顺利。

    终于,士族族长派人来请她。黛玉匆匆赶到议事厅,只见厅中众人神色严肃。

    族长开口道:“林姑娘,我们商议过了,愿意助贾兰一臂之力。我们可以为他引荐朝中权贵,让他的文章有机会被更多人看到。但贾兰必须在乡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否则我们也爱莫能助。”

    黛玉心中大喜,连忙再次行礼:“多谢各位大人,兰哥儿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从那以后,黛玉便留在江南,与江南士族一同为贾兰谋划科举之路。她协助士族整理贾兰的文章,挑选出最精彩的几篇,托人送到京城一些有名望的官员手中。同时,她还关注着科举考试的动态,及时将消息传递给贾兰。

    在江南的日子里,黛玉时刻牵挂着远在京城的贾兰。她每隔几日便会写信询问他的学习情况,信中满是鼓励与关怀。

    贾兰也不负众望,在乡试的考场上,他沉着冷静,文思泉涌,将自己多年所学尽情展现。

    放榜之日,贾兰的名字赫然在列,中了解元!这个消息传来,黛玉激动得热泪盈眶,江南士族也纷纷庆贺,对贾兰更是另眼相看。

    紧接着,贾兰又要准备进京参加会试。黛玉深知这是关键的一步,丝毫不敢懈怠。

    她与江南士族商议后,决定让贾兰提前进京,住在士族在京城的府邸中,方便他与朝中权贵交流,增长见识。

    黛玉亲自为贾兰收拾行囊,千叮咛万嘱咐,要他注意身体,不要过于劳累。

    贾兰带着众人的期望,踏上了进京之路。在京城,他凭借着出众的才学和江南士族的引荐,结识了不少朝中官员和文人雅士。

    他虚心向他们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和眼界。会试的日子终于来临,贾兰走进考场,心中充满信心。

    考试结束后,等待结果的日子漫长而煎熬。黛玉在江南,日夜为贾兰祈祷。

    终于,喜讯传来,贾兰高中进士!这个消息如同春风,吹遍了京城和江南,也让落魄的贾府重新有了一丝生机。

    贾兰衣锦还乡,第一件事便是来到潇湘馆,向黛玉行大礼致谢。黛玉看着意气风发的贾兰,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贾兰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功名,也为贾府带来了希望。

    在黛玉的资助和江南士族的帮助下,贾兰成功突围科举,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而贾府,也在他的努力下,渐渐有了复兴的曙光。

    贾兰高中进士的捷报传来时,正值江南梅雨最盛的时节。黛玉站在窗前,望着庭院里被雨水冲刷得发亮的青石板,听着檐角铜铃在风中叮咚作响,恍惚间竟以为那是旧时贾府传来的欢笑声。

    紫鹃捧着温热的姜茶进来,见姑娘怔怔出神,轻声提醒:“姑娘,林老爷故交送来贺礼,说是要为贾公子办一场庆功宴。”

    次日,江南士族宅邸张灯结彩,一场别开生面的庆贺宴悄然筹备。黛玉亲自参与布置,特意将贾兰平日所作的诗词裱成卷轴,悬挂在宴会厅四壁。

    当宾客们陆续到来,看到满墙工整遒劲的字迹与精妙绝伦的文辞,无不交口称赞。有位老学究抚须赞叹:“此子文章既有建安风骨,又含盛唐气象,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宴席间,士族族长将贾兰拉到身边,向在场官员郑重引荐:“此子不仅才学出众,更难得的是品性端方。林姑娘慧眼识珠,我等不过略尽绵薄之力。”

    说着,取出一封书信递给贾兰,“这是我与礼部侍郎的亲笔信,你进京任职后,可前去拜访。”

    贾兰双手接过,眼眶泛红,深深鞠躬致谢。

    庆功宴散后,黛玉将贾兰唤至书房。案上整齐摆放着几本蓝布包裹的书籍,正是她特意收集的历代名臣奏章与治国方略。

    “兰哥儿,”黛玉轻轻翻开一本泛黄的书卷,“科举只是起点,日后为官,更要心怀百姓,清廉正直。这些书你带在身边,闲时多读多思。”

    贾兰郑重地点头,将书册小心翼翼收入行囊。

    临别那日,黛玉站在渡口,看着贾兰的船渐行渐远,直到白帆消失在水天相接处。

    江风掀起她的衣角,紫鹃在旁轻声劝道:“姑娘快回去吧,当心受了风寒。”

    黛玉却仍望着江面,喃喃道:“但愿从此,贾府能重现往日荣光。”

    此时的京城,新科进士们正在礼部衙门等待授职。贾兰凭借优异的殿试成绩,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

    他牢记黛玉的教诲,每日勤勉工作,不仅将史馆典籍整理得井井有条,还时常向同僚请教治国理政之道。

    闲暇时,他总会提笔给黛玉写信,汇报自己的近况,字里行间满是感激与敬重。

    而在江南,黛玉收到贾兰的来信后,终于放下心来。她将信件仔细收好,又开始筹划着为贾府添置些田产。

    在她的努力下,贾府的老宅渐渐有了生气,一些流散的奴仆也陆续归来。

    每当夜深人静,黛玉便会坐在窗前,看着天上的明月,想着贾府的未来,嘴角不自觉地露出微笑。

    她知道,贾兰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贾府复兴的希望。而自己所做的一切,终于有了意义。

新书推荐: [柯南]虚言症 浮沙国度 公主与马奴 女配攻略系统no1 祝君欢宜 看你不爽,超度一下 此间无神 金融女王绑定圣子搞末世基建 已过流年二十春 白月光他金屋藏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