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二人开始暗中寻找那名女子与她的孩子。
其实这件事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是战乱中孤身逃脱的孕妇怕是早已死去。反正,至今,皇城司没有任何成果。唐氏父子无比笃信这是赵观南的刻意为之,找不到那宗室子,她就能永远稳坐江山。
但实际上,她和皇城司只是忘了这事。这些年战事接连不断,皇城司连探查情报都力不从心。更别谈大海捞针似的去找一个遗腹子。
对于朝堂来说,并不需要一个不足岁的婴孩。对于已经稳坐朝堂的赵观南,她也根本没有必要关心那两位素未谋面的宗室母子。派人找了,面子上过得去,便足够了。
或许在唐氏父子脑海中,一直潜藏着一种偏见,那就是女子不值得他们效忠。时至今日,随着贺烬与荀忠之死,那潜藏在脑海中的恶意揣测最终喷薄而出。
他们发自内心地确信,一个女子,若是要有所成就,就一定干过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要么是像陶婉卿一样出卖□□,要么就是暗害他人。
应该说是可笑吗?他们竟然会愿意为这份偏见付出前途甚至生命的代价。
观南帐中,一切都已经回归正轨,唐元捷出乎意料地交出了调兵之权。从今往后,虎符全部放置在观南帐中,而将领要拿着临时的敕令指挥军队。
观南知道,指望两部打配合,是万万不可能。所以,他们将兵分两路,从东南两个方向挺进夏国,观南为彼此划定了作战区域,也保留了一定灵活性。并将具体安排写入诏令,并附上,如果两军中有一军遇险且距离在一百里内,另一方军队有义务营救。
此外,观南明白他们都有拥兵自重在、不听指挥的可能。于是,她扣住了训练得差不多的十万骑兵,掌握了所有援军。一旦战局发生变化,她便会亲征。
除此之外,她还叫来了李素。
"怀化将军其实是个虚职,爱卿应该知晓吧。"
"陛下到底有何深意?既然不准备让素儿当差,又为什么给素儿一个虚职?"
"因为,你还有别的作用。"观南掏出了一个空白的诏书,在上面盖上自己的印。
"你可以在非常时期,试着用它,挽救局势,协调二部。此外,朕希望你谨记,你的权力,都是朕给的。你也要处处为朕着想。明白了吗?"
"陛下要臣怎样做?什么情况是非常时期?请陛下明示。"
"譬如,一方陷入危局,而另一方不愿救援。其中分寸,卿自己把握,朕相信卿会是一个聪明的将领的。"
"好吧,素儿试试。"
"素儿,该自称臣了。"
"额,抱歉。"
临行前,知道游牧民族的骑兵机动性极好,二位将领都命令骑兵卸甲,以更少的负重,爆发更快的速度,尽力避免追不上夏军的情况。
而步兵反正也追不上了,索性全员披重甲,挡住敌军射来的箭矢,减少伤亡,阻挡敌军进攻。于是,唐氏带着三万吴国重甲步兵、二万轻骑兵从南边进攻,李氏带着四万旧唐重甲步兵、一万轻骑前行从东边进攻。
新年伊始,观南站在瞭望台上,看旭日东升下,出征的士兵奔赴最后一场战争。也许半年之内,他们就能凯旋归来,这片饱受战火袭扰的土地,就会迎来和平。
想到这里,观南脸上显现出了一个充满稚气与期待的微笑,那是她漫长的灰暗生活里,唯一的曙光。
于是,她改年号为天佑,是上天庇佑大吴的意思。
现在,她要从另一个方向上出手,那就是大夏的下一代君主。
对于中原民族来说,探查游牧民族的情报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不同于中原的王侯将相大多融入了市井生活,平民百姓也有相当多的机会接触这些大人物,部落制下游牧民族的贵族往往有固定的生活、社交场合,而如果不是同为贵族,很难与之接触。
对于这场战争,皇城司对敌军的准确人数都无法得知,只知道大约在十万到三十万之间。
但皇城司的宦官们,还不至于连皇子间剑拔弩张的争斗都无法察觉。
如今,大皇子拓跋癸与二皇子拓跋浚在为争取下一位皇帝明争暗斗。
大皇子的母亲是旧唐的落魄贵族,定远军叛逃之事,便有他的手笔。但由于自身的汉族特性,她一直坚持汉化改革,希望让大夏从一个松散的部落制国度,变成一个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社会。并革除抢掠习性,规范社会秩序。其行为受到了皇族的拥护。
而二皇子的母亲是党项贵族,母子二人始终坚持为贵族谋福利,认为游牧民族不需要中央集权,借此拉拢了党项贵族。
如今,在位的大夏皇帝年事已高,加上战争收到的旧伤,他的生命,便像在风中飘拂的烛火,随时都会熄灭。
缠绵病榻的皇帝早已无力管控下一代了,便只能任由儿孙争个你死我活。
如今,拥有皇族支持的大皇子拥有远超远超二皇子的军队,不过,因为抢占土地是二人共同的目标,虽然各自的军队缺乏合作,却也没有到兵刃相向的地步。
这可就难办了。
从观南的角度,扶持二皇子绝对是最好的选择。既可以消灭大夏当下的最强军力,搅乱其政局,也能防止大夏封建化,让它永远是一个松散的政权。
盛唐就是通过持续扶持弱势游牧民族势力,去颠覆当时的游牧民族政权,从而导致游牧民族政权从来没有强盛起来。
可是,那拓跋浚会同意吗?
这将成为这一策略的关键。
于是,她在战略部署上特意绕开了拓跋浚部,至少,其长兄的队伍崩溃后,他不会愿意前来救援,也许,还会愿意补上一刀。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等待,等待前线的捷报传来,她才有机会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唐元捷稳扎稳打地前进了二百里,沿途修建防御工事,招纳仇恨夏国的灾民,临时收编了五万人。
杀敌一万,俘虏两万,且几乎没有损失兵力。在每一个地方都停留了不少时间,可谓无功也无过。
而李翰海就完全是另一个极端。哪怕几乎没有有效的情报,他也总是能带领部下,凭借纪律性上的优势,并通过合理利用山地等限制骑兵的地形,在敌军意想不到的地方,打他个措手不及。
连同俘虏一起,杀敌五万,但却损失了一万五千步兵(其中半数都是在路上累死的),五千骑兵,却只得到了一万骑兵的援军。其部队带着辎重日行三十里,甚至连后勤部队与援军都难以赶上他们的步伐。
观南高兴之余,也隐隐觉得有些不安,便在正月十六,在相聚二百里的位置,决定亲自带着五万骑兵带着粮草与攻城器械前去相助,顺便,也可以开始与二皇子拓跋浚谈判了。
吴国的国库已经空了,在陶婉卿的运作下,已经开始大规模铸币了。如果不考虑民生的话,最多也只能再维持一个月的军队开销,甚至,不包括军饷。
所以,她必须尽快结束战争。
第一天,当她急行六十里时,她得知一个惊人噩耗。
"将军被夏军包围了,敌军有足足十万人。"
要知道,观南此时距离李翰海部还有一百四十里路,那名报信的士兵过来也要两天时间,而现在,他们已经被围困两天了。而观南过去,还要两天。
观南只得快马加鞭地赶去,已经不再期待能顺利救下李翰海,只是期待能维持战线不崩溃。
另一边,李素正在为战局争取。
因为兄长的排挤,她没有机会跟着主力行军,也就摆脱了被包围的困局。
她此时只有一千重甲步兵。
她下令副将带着部队前去救援,而她将要去唐元捷部寻求援助。
这个时候,唐部的骑兵距离李翰海被围困的地方,只有一百零五里。这就是唐元捷安排好的,若是李翰海有难,他必不来救。
急行一天一夜来到此地的李素,拿着圣旨向将领宣读,骑兵将领瞬间就胆怯了起来。或许唐元捷是敢于抗旨的,但他不敢。
可是想到上司,他还是决定挣扎一下。
"李将军说,四日前李大将军被围困,但是您行过二百里路,见到了陛下。陛下应该让她手上的军队去援救,又是为什么让您再走二百里路,来这里动员我们。"
"你这是质疑圣旨吗?"
"不敢不敢。李将军想要,这二万骑兵您就自己带去,希望能对您有所助益。"
"多谢。"
李素再次急行一天一夜,终于算是赶到了。此时,李翰海已经被彻底围困,她下令手下骑兵先在五里外休息一个时辰,而她将去探查敌情,想办法救援。
她发现了敌军的纪律很差,包围圈常常不紧密,她可以试着突袭。若是成,便能解开包围圈,如此,重新列阵之后,敌军便拿这些重甲步兵没办法。若是不成,便只能逃跑了,然后再去试图稳住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