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弦最近失眠。
不是普通的“睡不着”,而是——他经常在凌晨三点突然惊醒,脑子里一团模糊的对白,像被什么强行“植入”了画面。
最初他以为是自己工作压力太大,毕竟作为心理学系的研究生,每天接触的都是情绪临界、精神分裂、认知失调相关的案例。
但后来,他开始梦见苏清。
不是那种“幻想她”的梦,而是:他梦见她坐在阳台画画,梦见她哭,梦见她在画中写下“林烜”两个字,然后转过头对梦里的谁说:
“他一直都在,只是我不知道。”
每次醒来,心跳都乱成一团。
**
他没敢立刻找她确认,而是暗中观察。
从那次画展后,苏清的状态就不太一样了。她常常出神,有时候低头发呆很久;有时候突然兴奋,像抓住什么线索,然后又冷下去。
直到某天,他在她家阳台看到那本翻开的笔记本——
那一页写着一行熟悉得让人发毛的字:
“梦境同步日志第14晚|他记得我了,但他也快忘了。”
陈弦的脑子“嗡”的一声炸开。
因为就在昨天凌晨三点,他梦见自己站在一片白色空间里,看见一个少年轻轻握着苏清的手,对她说:“你要记得我。”
**
陈弦终于坐不住了。
那天晚上,他敲开了苏清的门。
“我想跟你聊聊……梦。”
苏清怔了怔,但没有回避,只是点头:“你也……梦到了?”
“我梦见你,梦见一个少年,叫林烜。”他直视她,“他好像……不属于这个世界。”
苏清神色微动。
她没有反问“你怎么知道他叫林烜”,没有怀疑“你在开玩笑”,只是轻轻吸了口气,走向客厅,从书架里抽出那本厚重的记录册。
“你看到的,是这些吧?”
她打开一页,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
梦境同步时间:凌晨3:17
梦中空间构成:白色、旋转画廊
人物状态:林烜(约15岁)、意识完整
陈弦是否在场?(√)
“你早就知道我也在梦里了?”陈弦声音沙哑。
苏清点头:“我不知道你会不会记得。但你一直在那个空间边缘。是他把你带进去的。”
“他为什么带我进去?”
“他说——‘她太孤单了,至少有人要知道她不是疯了。’”
陈弦沉默了很久。
“所以你从头到尾……都知道自己不是做梦,而是在同步某个人的时间?”
苏清低声道:“我开始也不信,但我看到了太多‘曾发生’却被我遗忘的事。就像脑海里被人清空过,再一点点放回来。”
“他在逆着时间走,我在顺着。我们的记忆……就像两条河流,有时会交错,有时会错过。”
**
陈弦忽然想起他在课堂上学过的一个概念:
“时间共振错位”。
一种极少数心理案例中出现的现象——
个体会在意识层面与另一个“未同步时序”的个体建立片段□□汇,以梦境、幻觉、或情绪投射的形式出现。
所有真实科学的注脚,最终都沦为无法解释的“奇迹”。
而苏清,显然正身处其中。
**
他开始帮她整理那些梦境与现实的重合点。
一页页翻看记录系统中林烜的笔记,一条条对应苏清的生活事件。
他们发现一个可怕的事实——
他们每一次“相遇”,几乎都有某种触发点:
情绪临界
记忆混乱
视觉反复
音乐/声音残响
这些都像是钥匙,把他们从各自的时间里解锁出来。
而第三人(比如陈弦自己)的梦境出现,意味着这段“时间重叠”已经开始外溢。
“如果梦境能传染……”陈弦低声说,“那这个现象,也许不是你们两个人的事。”
苏清抬头看他:“你是说,会有别人‘梦到’我们?”
“或者,他们已经梦到了。只是还没意识到。”
**
就在那晚,陈弦在回家的路上收到一封邮件。
发件人地址陌生,附件是一段视频。
点开,是一个短片——画面中,是他梦里见到的“白色空间”。
少年林烜站在中央,对镜头说:
“如果你收到了这个,就说明你也记得了。”
“请告诉她——我快忘了她的声音,但我还记得她画我的时候,手心会发烫。”
“她的梦,可能还没醒。但请她不要害怕。”
陈弦手指颤抖地关掉视频。
他知道,这已经不只是“她的梦”了。
是他们的梦,也是他正在进入的世界。
一个被遗忘的人,正在用尽全力,告诉世界:
“我存在过。只要你还记得。”
**
第二天,陈弦重新回到苏清家。
“我决定了。”
“什么?”
“我来替你写一份完整的‘林烜梦境记录报告’。不以研究员身份,也不是为了论文。只是作为——见证人。”
“见证他曾来过你的人生。”
“也见证······你终于开始记得他”
苏清看着他,眼里与一点红。
他轻轻说:“谢谢你”
“不是为我”
“是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