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几人说说笑笑的就到了掌灯时分,下人请示传不传饭,贾母喜欢人多热闹,索性把宝钗也留下来吃饭,又教人喊了薛姨妈来,席间也不让邢、王二夫人和凤姐站着服侍,算是给黛玉接风了。
食不言寝不语,吃过饭漱了口,黛玉把送上来的茶放在一旁没有动,宝玉关心道:“林妹妹怎么不喝茶?是不合口味吗?”
黛玉解释道:“我父亲说我身子弱,教我惜福养生,吃过饭立时就喝茶伤脾胃,再一个,这个时候喝茶容易走了困。”
以前的小黛玉听多了母亲说的所谓荣国府与别人家不同,就误以为荣国府的规矩有多么高大上,处处委屈自己迁就别人。实则是因为荣国府人口多,必得严明规矩方能约束大小主仆,否则的话岂不乱套。而林府也是列侯世家,并不比贾府差,却因为几代下来都是单传,主子少,规矩便显得人性化了些。
贾母闻言赞同道:“是这个理儿,我们年纪大了觉少,倒不觉着有什么,他们小人儿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以后吃过饭等一时再给他们煮些个熟水喝,不拘用桂花菊花还是杏仁乌梅、甘草陈皮的,小孩儿家也喜欢喝,也不伤脾胃。”
听贾母如此说,黛玉不禁为以前那个因寄人篱下而处处谨小慎微的小黛玉可惜。当你委屈自己迁就别人时,没有人知道你的委屈,当你坚持做自己时,别人反而来夸赞你做得对了。
一时饭毕,从贾母这里出去,往西北方向走,需得先从贾母的院子出去向北,再向西拐,大约一射之地就到了黛玉的新住处。
小院儿西边是荣国府的后花园和大花厅,向东一直走到角落便是梨香院,梨香院再往外便是荣国府外的下人群房和宁国府的会芳园了。
薛姨妈和宝钗自告奋勇要把黛玉安全送到,宝钗和薛姨妈一左一右亲亲热热的挨着黛玉,前后四五个丫鬟提着灯笼照路,女眷步子小,大约走了一刻钟多方才到黛玉院门口。
王嬷嬷提着灯笼在院门口站着等黛玉,见薛姨妈和宝钗一同过来,忙向她二人行礼问好。
既是到了门口,黛玉便请薛姨妈和宝钗进去坐坐。
薛姨妈道:“你小小年纪什么都不懂就一个人出来住,下人们又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我进去瞧瞧屋子收拾的怎么样,要是住着不方便就到我那里去。”
黛玉笑道:“听说这院子是鸳鸯姐姐和琏二嫂子帮我布置的,外祖母也来看过,想来不会错,不过我原该请姨妈和宝姐姐进去坐坐,尽一尽地主之谊的。”便扶着薛姨妈往院子里走。
这座小院院门开在东侧,因挨着听戏用的大花厅,越发显得精致小巧,进了院门便是小小的庭院,中间一条蜿蜒曲折的石板路,院子里错落有致的种着海棠、腊梅和桂花,树下种有牡丹、兰草、麦冬等,角落里还有一丛湘妃竹和两株高高大大的芭蕉树。
此时只有湘妃竹和芭蕉树尚有绿意,盛开的腊梅花散发出幽幽冷香,花木掩映中,只见三间正房坐北朝南,两侧各有一间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又有倒座房三间,都以抄手游廊相接,正房后还有后罩房五间,十分宽敞。
顺着挂满了灯笼的抄手游廊往正房去,薛姨妈叮嘱道:“冬日天干物燥,这些亮着的蜡烛油灯务必要小心盯着。”
王嬷嬷一边引路一边笑道:“薛姨太太提醒得是,素日我们在林府的时候有现成的规矩,每日里排班,谁负责灯油火烛,谁负责茶水点心,当值的时候都不敢大意。”
说着话已是到了正房门口,门外站着的雪梅高高打起门帘,大红猩猩毡的门帘在灯笼的映照下泛出红色的光,一股暖意扑面而来。
屋子里四处点着蜡烛,儿臂粗的蜡烛上雕着花儿,插在一色青瓷的烛台上,随着燃烧弥漫出一股沉水香的气味。
明间设八仙桌,桌后墙上挂的是一幅大型顾绣,仿工笔名画绣的芙蓉锦鸡图,色彩明艳,图案生动,桌上供了一个小巧精致的座钟。两侧是太师椅,两边下首各摆了两张官帽椅,中间是高几。
明间与西次间的卧房以木质槅扇隔开,门洞上挂了水晶帘,影影绰绰能看见里边的千工拔步床。与东次间的书房则以多宝阁隔开,书房靠南一侧摆了书案,东边则是一张美人榻,北边有一小门通往后院。三间房的地上通铺了草绿莲纹羊毛地毯,看上去十分温暖。
黛玉请薛姨妈在上首东侧坐了,又再三让宝钗。
宝钗笑说:“刚用了饭,我随便站站罢。”便站在多宝阁前看那上面的摆设。
紫鹃收拾出两碟扬州带来的点心送上来,笑道:“这是从扬州带来的炒米糖和雪片糕,口味最是正宗,姨太太和宝姑娘请尝尝。”
薛姨妈向黛玉道:“你年纪小,有的时候难免贪嘴,没有长辈盯着,下人们又一贯的只会讨主子欢心,到时候吃坏了身子不值当,以后睡觉前可不能吃这些甜腻的东西。”
黛玉抿嘴笑道:“姨妈一向疼我,我记下了,王嬷嬷紫鹃她们平时看我看得可紧了,如今又来了两位姐姐,都是我父亲特特叮嘱过的,姨妈不用担心她们纵着我胡闹。”
紫鹃也笑道:“我们姑娘打小儿就不怎么爱吃东西,平日里就是一桌子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得我们哄着劝着才肯吃几口。这次回扬州,林姑老爷看姑娘身子瘦弱,高价寻了两位厨娘跟来,就是为着给我们姑娘调理身子的。这不,下午刚到地方,那两位厨娘一放行李,就赶着去挑燕窝,找了小炉子炖上了。”
薛姨妈点头:“就当如此。”左右看了看,实在没什么可以指点了,便带着宝钗告辞,黛玉送她二人到门口,命人提了灯笼把薛姨妈母女好生送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