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管理上的改革,为了激励掌柜和伙计们的打工热情,黛玉计划针对各铺面掌柜实行超额利润分红制,只是这个利润如何定量还需要同林安商议。
另外便是参照官员的考核晋升,对铺子里的学徒、伙计和掌柜们也实行三年一考核,优秀者优先晋升。
对个别铺面规模大的掌柜,如绸缎铺、书肆和纸铺这三家,可以承诺他们若连续五年保持盈利增长,可以赐铺面一成干股。
对专业技术人员,也就是工匠,设立专门奖金,鼓励工匠钻研创新。黛玉还计划广泛搜罗工匠,说不定能提前把抽水马桶什么的研究出来呢?
针对铺面进货渠道的问题,黛玉计划先收购三个商队,一个向北,大量购入皮草、人参、干菌菇等,一个向南,主要购入绸缎布匹绒线脂粉等,若有当地独有的可以远距离运输的好东西,也尽可以运回来售卖。
当然了,要优先给自己的铺面供应质量最好、价格最实惠的货物。
还有一个商队最为重要,黛玉打算派去广东沿海地区打探红薯土豆和玉米的种植情况,若是有人在种植,便大量收购回来,先种在自家的田庄里,后续慢慢推广,若是无人种植,便向出海的人悬赏购买。
此时因倭寇肆虐,朝廷设有海禁,敢于出海的都是亡命之徒,属于半海盗半走私的性质,不过他们能弄到的好东西也是真的多。
后续商队还要继续扩张,最好是搭建一个信息网络,送回有价值的信息,比如物价变动、灾荒战乱等,方便提前调整货品的流向。
关于源头供应商的问题,黛玉还计划建一个造纸作坊和一个香皂作坊,另外再打听打听,多买几个庄子,方便以后种玉米土豆。
次日黛玉便把林安叫来,将一大张纸递给他,细细的把工作安排了一遍。
林安在心里粗粗估算了下,收购商队、买庄子、建作坊,再加上姑娘之前吩咐的,开春后把几家明显破旧该整修的铺面重新装修一下,这可得不少银钱啊,跟这比起来,几项管理上的改革倒不算难了。
黛玉见他迟疑,便道:“银钱的事不需你操心,我自会找父亲要。”
想起那些难民,黛玉又道:“你去寻一寻京城施粥的寺庙,以林家的名义捐些稻米,做做功德,多捐些也无妨。”
林家的财政状况黛玉还是知道的,账上躺着的现银不花出去也生不了利息。
更何况,作为一个穿书女主角,黛玉可是最清楚的,过完年不久就有元春封妃这一桩大喜事,本就已经江河日下的贾府就像回光返照一般,大肆铺张浪费,不仅建了超豪华版的省亲别院,家里上上下下的日常花费也更多了。
原著里那时林如海已死,小黛玉根本不知道自己家有多少家底,也未在父亲还在世时明确她和宝玉的关系,贾琏奉命安葬了林如海,便收拢了林家家产,能卖的卖,能带的带,可巧就靠着这一笔横财将省亲别院建了起来。
可惜对于这些事,小黛玉只是模模糊糊知道一些,毕竟家里这些银钱没有过她的手和眼,她便不能理直气壮的主张权利,只能寄希望于贾母的庇护和偏爱。
再后来王夫人把她的药换了,她的身体状况更是每况愈下,贾母见她久病,怕她寿不长久,更不敢把她定给宝玉了,如此恶性循环,黛玉最终魂归九天。
如今换了他们父女,自是不会再让贾府占这么大一个便宜,为了防止建省亲别院时贾家找林家借银子,不如现在就把银子花个七七八八,到时候就算林如海实在没办法推掉,估计账上也没多少银子了。
黛玉想了想,又教小满把扬州带来的那两匣子宝石珍珠拿出来,闲来无事把玩一番,捡起上辈子的绘画技能,一口气画了七八张珠宝设计图,命人带出去找工匠照着图纸镶嵌出来。
黛玉这边忙着重整生意,宝玉则时不时就被贾政喊到外院书房见客。
已是过完小年了,府里来送年礼拜早年的人络绎不绝。
这天早饭后,贾母突然收到一封拜帖,却是吏部右侍郎张东阳的夫人、皇帝亲封的义安郡主要上门拜访。
荣宁二府一向与四王八公等老牌贵族往来更多,张家虽是个大家族,以诗书传家,早在前朝就是一家子文官,到了本朝依然如此。
张东阳的夫人秦氏是原大长公主所出。当今皇帝即位前在众皇子中并不受宠,母妃也早逝,原大长公主与他有缘,十分疼爱他,时常将他带到自己的公主府教养。
可惜大长公主不是个长寿的,前几年就病逝了,皇帝即位后给这位年长的表姐从县主加封为义安郡主,并赐了一座郡主府,秦氏与张东阳夫妻感情和顺,便未曾搬出,只是把郡主府当做平时宴客的所在。
贾母原也见过未出阁时的秦氏,那时荣国公还在,贾家如烈火烹油。秦氏出嫁后常随夫家外出交际,倒是不大见面了。
一时门子传话,说郡主的车驾到了大门外了,贾母忙率邢夫人王夫人凤姐儿等去二门上迎接。
一路恭恭敬敬让到正房上座,贾母等便要行国礼。
义安郡主忙命人扶起贾母,因笑道:“大年下的,是我扰了老太太清静,咱们是旧相识,不必行礼。”
贾母忙道不敢,却不知义安郡主来意,只好先说些场面话:“府上的老太太身体还硬朗?”
说了会子话,义安郡主问道:“不瞒老太太,我今日来是为着我夫君的嘱托,特来见见林大人的千金。听闻林姑娘在府上久住,我夫君与林大人是同年,更是世交好友,便教我来看看。”
贾母恍然,原来义安郡主是为着黛玉来的,心下又奇怪,黛玉在贾府住了几年了,怎么这会子才想起来同年的情谊,要来看看?
一时来不及多考虑,贾母便忙教鸳鸯把宝玉、三春和黛玉都喊来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