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那晚得到了皇帝的宠幸,贾元春满心以为自己终于要否极泰来了。
但谁知道皇帝从此再也没有来找过她。皇帝有时候来给皇太后请安,看到自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
贾元春觉得自己活成了一个笑话。
皇太后宫中这些伺候的太监宫女们,她也不知道他们有多少人知道了这件事。
她走到哪里总觉得别人在偷偷瞧自己,议论自己。
她心情不好,也总睡不好觉,饭也不好好吃,一段时间下来便憔悴了,就连皇太后都看出来了,问她有没有生病。
贾元春便说最近季节更替,有些不舒服罢了。皇太后便说让她早点请太医看看,若是真的病了,就挪出宫去。
这本来就是这宫里的规矩,下人们要是病了,自然不能待在这里,生怕传染了主子。
贾元春之前也不觉得怎么样,现在乍一听见这句话,却心酸的不行。她在这宫里混的,只怕还不如之前抱琴在贾家的地位。
皇太后平时看着待她不错,可她伺候了太后这几年,太后何曾真的为她打算过。
元春回到自己住的地方,抱琴赶上来伺候。幸而女官入宫的时候还让带一个贴身的侍女,不然她在这个宫里一个自己人都没有,该多孤单呀。
元春想了半日,就问抱琴:“之前你找的那个小太监,帮着跟我们家传递消息的,现在还能再找他吗?”
抱琴就说:“他们拿了钱,有什么不愿意的?姑娘有什么话,或者有什么东西要传到咱们府里去?要传东西就更难一点,他们生怕被人发现,要递一句话就容易了。”
元春想了想:“我有几句话要说给太太,你就帮我把人找来吧。”
在贾元春发愁她的命运的时候,顾文宁也在发愁写本子的事情。
她抱着黛玉养的小猫,半躺在榻上,手里抚摸着小猫光滑的皮毛,心里琢磨着要创作一些什么样的故事才好。
这戏曲流行了这么多年,其实说起来无非就是那几样东西。
一类是爱情类的。比如最有名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这是无论贵人还是平民,男的还是女的都爱看的。只不过尺度不一样罢了。在宫里演的,总得搞得文雅一点。
第二种就是历史类的故事。比如三国演义,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这些,一向流传的很广。民间说书人也经常靠这个赚钱。
再有一种忠奸对立的,有人受冤,就有人出来执行正义,给老百姓伸冤,比如最著名的包拯的故事。
这类故事民间的小民最爱看,毕竟他们受委屈是常有的事,自然也期盼着有一个包公能为自己主持正义。而皇帝他们看这个故事,就没多大意思了,也无非就听两句赞扬忠臣以及皇上圣明罢了。
还有那民间传说里的白蛇传、牛郎织女的故事,其实又是万变不离其宗的爱情故事。
太上皇又说要这些戏班子创新,又不直接说他到底想听什么样的故事。
当然顾文宁知道他肯定想看到很多孝顺儿孙的故事。想来想去,肯定也不能离了忠孝节义的大范围。还可以考虑一下宫内娘娘们的审美,她们多有信佛的,信道教的,这些神佛的事情自然也是个好题材。还有那戏班子的人说的关于祥瑞的故事,这肯定是历朝历代帝王都少不了要追求的东西。
但这本子具体怎么写呢?
顾文宁还没琢磨出个道道来,下头的人进来传话,说:“二太太请您过去一趟,有事要讨您的主意。”
顾文宁跟王夫人的关系一直是不尴不尬的,再加上还有个薛家人插在里头,她们的关系能好就怪了。这二太太居然有事找自己,也真是稀奇。而且她居然不亲自到顾文宁院里来,还要让她走过去,也真是托大。
顾文宁就想说不去,可是又考虑了一下,毕竟住在贾家,还是告诉小桃:“我这就换了衣服过去。”
顾文宁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她的动作可慢的很。她又慢悠悠的想了半日,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记录下来,然后衣服也没换,就抿了抿头发,洗了个手,到王夫人屋里去了。
王夫人正和王熙凤坐在那里说话呢。她等了顾文宁半天不来,正想再叫人去催,被王熙凤拦住了:“顾太太一定是被什么事绊住了,她说了要来,就必定来的,咱们倒不如多等一会。”
王熙凤之前还想建议王夫人亲自去顾文宁院内,毕竟这才是个有求于人的态度。但她最近在管家的事上也跟她的好姑妈闹别扭。因此她反而坐在这里不动如山,也不提醒王夫人。
王夫人一心觉得自己是林如海的嫂子,自然也就算是顾文宁的嫂子了。她也没觉得自己这样做是托大了。
等顾文宁来了,王夫人就很急切的说了自己的请求:“元丫头进宫已经六年了。我想着她年纪也到了,也该嫁人了,要叫她出来。不过毕竟是在宫里伺候主子们,也不好自己说要走就走的。顾太太你常进宫去,也能见到皇太后,能不能帮我们跟皇太后提一句?想必放一个女官出宫也不是什么大事,太后她老人家一定同意的。”
放一个女官出宫确实不算大事,但顾文宁不明白的是,贾母也是一品的诰命夫人。她在宫里也是有面子的,让她进宫去提一句,这孙女不就出来了吗?总好过让她这个外人去说话。
难道是贾母年纪大了?走不动了?
这外命妇进宫去,只能一路步行,说起来对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来说,确实是够辛苦的。
谁知顾文宁看王熙凤在王夫人注意不到的时候,悄悄摇了摇头。顾文宁便明白了,这是贾母还不知道这件事吧。顾文宁本来就不想帮王夫人的忙,这下就更不可能了。
你们自己家的家事,自己人都没商量清楚。她真把贾元春给叫回来了,王夫人是高兴了,这府里不知道多少人要记恨她呢。
说起来顾文宁也是挺瞧不起这满府的爷们儿,没有一个上进的,只能靠着女孩子在宫里博富贵,但这也是她们家自己的事情,她横竖是不管的。
被顾文宁拒绝之后,王夫人就满脸的写着不高兴,还是王熙凤把顾文宁送出来,对她说了两句话:“太太这是心疼自己的女儿,心情不好,也顾不上这么多了,您多担待。”说完,她又忙家事去了。
顾文宁走回自己院子,欣赏着院里摆放的桂花。这桂花夏家的人确实会做生意。她派陪房拿着钱去她们家买桂花。她们送了几十盆上好的桂花来,还执意不肯收钱,顾文宁又派人送了钱去,她们才只收了一半。
这里面最漂亮的是几盆金球桂,花色金黄,花芽浓密。盛开时几十朵小花围成球状,光彩夺目。而且这花香也格外的浓郁持久,整个院子里满满都是它的香气。
顾文宁又回自己房间里冥思苦想了。宝钗却刚从外面回来,在梨香院下了车。
薛姨妈在屋里呢,看见她就惊喜的走出来,招呼自己女儿:“怎么出去了一天?累了吧?郡主都叫你干什么了?”
自从知道自己女儿又跟阳城郡主有了来往,薛姨妈也是惊喜不已。今天郡主便叫薛宝钗去参加桂花宴,宝钗一大早就打扮好出去了。
薛宝钗脸微微一红,没有回答自己母亲的话,走进屋里去了。薛姨妈也跟进去。
薛姨妈又问了女儿两声,但宝钗只是不说话,薛姨妈还以为她累了,就要出去让女儿休息,但薛宝钗还是叫住了她,没忍住跟母亲说:“今天我见到了郡主的弟弟。”
这可把薛姨妈乐坏了,郡主的弟弟,那不就是王爷的儿子吗?
“郡主是想把这位小王爷介绍给你?”
虽然薛姨妈感觉怪怪的,都是做长辈的操心孩子的姻缘,还有当姐姐的给弟弟介绍人的吗?况且郡主自己年纪也小着呢,还没有成婚。
薛宝钗微微点了点头。
她知道薛姨妈的心病,也想让自己母亲高兴。
不过她跟阳城郡主的弟弟见面,只不过是第一步罢了。
况且这位小王爷人也极小,比宝钗还要小一岁。他们这些贵人们无论娶妻还是纳妾,很少有找比自己年纪大的。
宝钗也知道阳城郡主让他们见面,也不过给她个想头罢了。这还什么都不是呢。
这位阳城郡主又非常擅长操控人心。薛宝钗要是心里有了想法,就得求着她。不然阳城郡主肯定不会让她们轻易成事的。
看薛姨妈高兴了一会儿,宝钗又说:“妈,咱们家的生意也该好好打理起来。现在我跟贵人们也能说得上话,外头的人看见咱们能跟王府来往,跟咱们做生意的时候心里也要掂量一下。”
最好能借着这个名头,把自己的生意料理起来。这些贵人们现在对你有个笑脸,将来要翻脸也很容易,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一提起这个薛姨妈就生气:“我难道不知道要把咱们家的生意好好做起来,还不是你哥哥……要靠他,只好等下辈子了……可惜你又是个女孩儿。”
薛宝钗也曾经起过自己亲自帮着打理生意的念头。但往常她年纪更小,她怕提出来了,母亲也不会同意。况且也不是大家闺秀的做派。
如今阳城郡主又给了她能嫁到王府里去的希望。她更不敢抛头露面的出去做生意,把自己的希望断送了。
因此她只对薛姨妈建议说:“哥哥现在年纪还小,不懂事。不如早点帮他成个家,有嫂子管着,兴许还能好些。”
薛姨妈心里也想这件事呢。她以前进京是奔着自己的哥哥王子腾家来的。王子腾升了外任,她又投到自己姐姐荣国府来了。她心里最中意的媳妇,当然是能够在王家、贾家的女孩子中选最好。或者他们两家的亲戚家也行。
不过这些日子她也渐渐看明白了这些亲戚对薛家的态度。心理知道是指望不上他们了。
宝钗又开解母亲:“咱们家也不止王家、贾家这两门亲戚,其他有生意来往的亲戚们和老朋友们,妈也多看一看。”
见薛姨妈答应了,宝钗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