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家的动作是很快的。
还没到冬日,他们就已经托了媒人上门,请到了永蓁的生辰八字。使人与卢建明的生辰八字合了,上上大吉,两家人便很快走入订婚的流程。
这订婚,以前的老叫法是纳吉,或者又可以叫过帖。男女双方交换了订婚的婚书,订立了正式的婚姻契约,此时这桩婚姻便有法律效益了。虽然没有正式成婚,但不可能随便退婚的。
虽然说永蓁是这次订婚的主角,但她只需要梳洗打扮了,坐在自己的闺房里,等着父母为她操持。顾永宁作为姑妈在房间里陪着侄女。林黛玉这个小表妹也在房间里陪表姐玩。
永蓁也不害羞,而是照常与长辈和姐妹们谈笑。永蓁问黛玉:“你在宫里都是学的什么?”
黛玉便说:“四书五经、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唐诗别裁集、唐宋八大家文钞、算学、琴棋书画……”
听黛玉一下子说了这么一大通,顾文宁先把她揽在怀里:“了不得了,你今天是到你表姐跟前报菜名来了。”
她原来那个谦虚谨慎的林黛玉呢?那个会在贾母面前说只刚读了四书的林黛玉呢?皇宫把她的黛玉怎么了?快把原来的黛玉还给她。
顾文宁不知道,林黛玉虽然跟大公主涂越还处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横眉冷对阶段,但人相处久了就会不知不觉的受到影响。
而在大公主身上你是找不到谦虚谨慎为何物的。
顾永蓁听了小表妹的话倒高兴的很:“将来我要是有了孩子,就让她们拜你为师。”
顾文宁先开玩笑说:“那得看你送的礼丰不丰厚了。别人不知道,我先要一份单独的礼,过不了我这关,就别想拜师。”
刚才想提点永蓁,还没结婚就提孩子不知羞的远方亲戚,愣是没找到插话的机会。
这次订婚,顾永蓁跟卢建明这对未婚夫妻,还交换了简单的礼物。当然,这都是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进行的。
永蓁准备的是一个自己绣的荷包,里面放了名贵的香料。卢建明那里送来的是一个玉佩,也装在一个荷包里。
永蓁打开后发现荷包里除了玉佩,还藏着一张纸。她手指尖刚摸到那张纸,就不动声色的塞了回去。
顾文宁抿嘴一笑,好像什么都没发现似的。
从顾家回来,一到自己院子里,黛玉就赶紧去抱小猫,不过现在小猫可是越来越沉了,黛玉抱怨道:“她什么时候长这么大了?”
顾文宁说:“这都抱回家几个月了,能不长大吗?”黛玉这个养猫人就是个甩手掌柜。小猫完全是在顾文宁的监督和丫鬟们的呵护之下长大的。
黛玉以前还总抱着猫去找迎春的猫玩儿,不过自从她发现花花要有了发情的迹象,而迎春家的那只又是只小公猫,她现在就不愿意她们在一起了。
顾文宁发现黛玉对这方面的事情知道的非常清楚。她也不知道黛玉的性启蒙教育是怎么完成的。顾文宁觉得自己还没教她多少呀!
是宫里的人都早熟吗?
还是聪明孩子自己观察小猫就无师自通了?
除了帮自己家的小猫避孕之外,顾文宁还发现了黛玉在偷看她买的杂书。
黛玉现在读书的速度也是真的快,也没见她点灯熬油的,就放假在家的这几天就看完了两本长篇小说。
顾文宁心想:幸好她早把那些更劲爆的藏得严严实实的,不然让黛玉摸到了还了得。
黛玉被她抓包了之后也不紧张,还跟她讨论哪本书的词藻更美,故事节奏更好。她们都一致同意一本叫《万花船》的书是这里面最好的。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与《女驸马》类似,都是主人公女扮男装,考上状元的故事。女主人公是南方人,许多故事情节都发生在来京赶考的船上。这里面自然也有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
可能因为顾文宁和黛玉也都是南方来的,也是一路乘船从扬州来到长安,所以她们格外喜欢这本书。
这本书一看受众就非常明确,是为闺中那些缺乏娱乐项目的太太和小姐们写的。既满足了她们跟好男人谈恋爱的幻想,又满足了自己也亲自读书做官,升官发财的幻想,还让那些这辈子没出过远门的太太小姐们看到了很多路上的风光。再加上作者的文笔又好,自然推出后很快就成了爆款。
听了顾文宁对这本书作者的收入的推测,黛玉说:“我将来要是缺钱花了,也写一两本来赚赚银子。”
顾文宁一向不喜欢打击小孩子的积极性,自然说好。
不过她们都不知道作者是谁,因为书上标的都是笔名。毕竟这个时代写小说,写戏本子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别说与正经读四书五经相比太过低贱,就连诗词歌赋的地位也远远在它们之上。
尤其是有些贫穷的书生,一面写这些小说补贴家用,一面还想着参加科举考试,立身扬名,当然更不敢把自己真实的姓名透露出去。
不过听了黛玉的说法,顾文宁突然灵机一动,这本小说的作者不会是女的吧?毕竟这里面描写的如此细腻,对女性的心理把握的太精准了。
不过女性毕竟读书识字的少,嫁人之后更是忙于相夫教子,有多少人有机会创作这样的长篇小说呢?
黛玉问她:“太太你不是发愁为老圣人创作新戏的事吗?这样有才华的人,为什么不请了来,让他们来写本子。”
顾文宁笑道:“你以为我没想到吗?我已经叫他们去寻找几个作者了。不过他们既然用了笔名,本来就是不愿意透露真实的身份。那些跟他们联系的书商答应会帮我问问。但是别人愿不愿意来,那就不一定了。”
虽然顾文宁透露了,请他们来是为贵人写戏,有借此飞黄腾达的机会,但毕竟这些邪门歪道是读书科举的人不屑于做的。与戏子们搅在一起只会玷污了自己的名声。
顾文宁对此也不抱太大的希望。况且这里面的有些作者明显是南方人,要寻找他们更是耗时耗力。
黛玉的重阳节也是在宫里过的。重阳有登高祈福的习惯,宫里的贵人们自然也不能免俗。
这一日人聚得特别齐,从太上皇、皇太后开始,郑太妃、陈太妃、赵太嫔等人都来了,皇帝、皇后也带了吴贵妃、周贵人、高贵人、任昭仪等人前往侍奉上皇和太后。
张嫔生产后身体损耗的有些厉害,这才从床上爬起来,恢复了宫中的正常活动。她也已经因为生育有功,被升了位分,虽然正式的册封礼还没完成,但她已经搬了宫殿,自己做了一宫主位,人人都称呼她一声张贵人,总算是自己当家做主,扬眉吐气了。
吴贵妃照例是穿得花团锦簇。周贵人不与别人争锋,只专心照顾好自己的儿子。大皇子今年五岁了,已经到了进学的年纪,因为他身子弱,皇帝和皇后平常也不怎么要求他的功课,只以保养身体为要。
高贵人依旧打扮得一身书卷气,在这满座的富贵中还是很独特的。任昭仪现在似乎也适应了宫廷的生活,不像之前那么畏手畏脚了。太上皇的新宠黄美人却没出现,不知道是不是需要养胎。
她们今天攀爬的宫中的万寿山,虽然不高,但宫里的娘娘们养尊处优,有些人爬起来还是有点吃力的。怀着孩子的黄美人不出场倒也很正常。
等爬到山顶,众人在山上的亭子里聚集,喝一杯菊花酒。虽然这亭子比起普通人家的已是大了许多,但毕竟这么多贵人同时出现,也是挤得满满当当的。
孩子们都紧紧挨着自己的母亲,大公主跟黛玉也跟在皇后身边。大公主向着一边对黛玉努努嘴:“阳城又回来了。”
黛玉当然早看到了。
阳城郡主因为私自开锁宫门的罪名,被太上皇逐出宫去,禁止入宫好几个月,连她双胞胎姐姐阳翟郡主都被牵连了。
但太上皇到底还是惦记着她们,又把她们叫回来了,继续在金雀殿读书,宠爱有加。
黛玉也不知道大公主与阳城郡主有什么仇怨,她好像一开始就看阳城不顺眼。黛玉只能理解为皇帝皇后与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后人本就不和。
贾元春今日也侍奉着皇太后来了,似乎是因为得到了贾母将自己接出宫的准话,现在她心情好多了,睡眠和饮食都好了不少。
今日登山虽然也觉得有点累,但站在高处使人心情舒畅,举目望去,这万寿山的景物四季如新。
她又想到自己在这深宫之中待了六年,今后出去了,便很少有机会再进来了。即使作为诰命夫人再进宫来,也与今时今日不同了,一时心情还有些惆怅。
贾元春的思绪飞远了,模模糊糊的,她好像听到了谁在叫自己。元春试着集中注意力,找到那个呼唤她的人,但她发现自己似乎无法集中注意力。
贾元春开始恐慌起来了。
晕倒之前,她还惦记着千万不能在宫里主子们面前失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