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的阳光总是慷慨而明亮,仿佛能驱散一切阴霾。郑时月的生活,也如同被这阳光注入了新的能量,逐渐步入了一个紧张而充实的新节奏。
跳级考试对她而言并非难事。
凭借着重生前的知识底子和这一世被系统强化过的学习能力,她几乎毫无悬念地通过了测试,成功跃入初中二年级的课堂。
成绩单上全A的评级让父母脸上写满了骄傲。
韩女士接到越洋报喜电话时,笑声更是穿透了话筒。
然而,学业上那种掌控一切的游刃有余,并不能完全抵消社交场上那种无处不在的、微妙的隔阂感。
走进八年级的教室,郑时月意识到自己成了一个“异类”。
年龄是最小的。混血的面孔在一群正值青春期、渴望融入集体的美国青少年中显得格外突兀。
她那头柔软的棕发和湛蓝的眼睛本应成为焦点,此刻却成了无形的标签,上面写着“不一样”。
课间休息时,走廊和教室总是喧闹的。
同学们三五成群,热烈讨论着最新一集的真人秀、周末的家装派对,或是instagram上的流行挑战。
笑声很有感染力,但当她走近时,那笑声有时会微妙地停顿一下,然后以另一种节奏继续。有人会礼貌地对她微笑,问她周末有什么计划,但当她简单地回答“练琴”或“做音乐”时,对话往往就走向了终点。
她并非遭遇了直接的霸凌或排挤——没有人会故意推开她,小组作业时总会有组员接纳她——但她能感觉到那种无形的界限。
就像一层薄薄的玻璃墙,她能看清墙那头的热闹与欢笑,却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其中。有时,她能捕捉到一些好奇的打量,或是快速的、不易察觉的交头接耳,话题的中心显然是她这个“新来的、奇怪的亚洲女孩”。
这种感觉,像是穿着一身不合时宜的衣服参加一场盛大的舞会。她能听懂每一个单词,却理解不了话语背后的密码和玩笑里的梗。
她像个误入片场的观众,台上的表演精彩纷呈,她却找不到自己的角色。
一种淡淡的疏离感,偶尔会像加州清晨的海雾一样,悄无声息地弥漫上心头,让她在周围热闹的喧嚣中,感到一瞬间的抽离和安静。
刚开始,她确实有些沉溺于这种格格不入的孤独感,甚至在与权志龙和崔胜铉的视频通话中,忍不住流露出一丝委屈。
权志龙听完,只是平静地回应道,声音透过听筒显得沉稳而笃定。“小月亮,有时候,站在人群之外,才能更清楚地听见内心的节奏。专注你自己的轨道,这就够了。”
而崔胜铉的反应则截然不同,他几乎立刻提高了嗓门,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骄傲。“呀!郑时月!谁要跟他们一样啊?记住你现在的感觉!等以后你站得足够高、足够耀眼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明白,‘不一样’从来不是缺点,而是天赋!”
这些话语像一束坚定而温暖的光,骤然照进她微妙而低落的情绪里。
而在那一瞬间,望着屏幕那端两人熟悉的面孔,郑时月忽然恍惚了一下——只是后来,当她回想起这个夜晚,回想起权志龙那句举重若轻的“专注自己”,她才真正明白,那或许并不是一句轻松的安慰,而是他早已习得的一种生存智慧。
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清醒与强大,他才得以在后来一次又一次的巨浪中,牢牢握住自己的舵,继续航行。
此后,每当那层透明的玻璃墙再次出现,她不再尝试用力叩击,而是学会了坦然接受这份“不同”。
她开始明白,有些舞台,注定需要保持距离才能看得更加清晰。
对她而言,有更重要的山峰需要攀登,有更宏伟的乐章需要谱写,有更璀璨的星空值得仰望。教室里的这点微妙距离感,不过是通往那片广阔天地之路上,一段微不足道的背景音罢了。
夜晚和周末的大部分时间,则彻底交给了音乐。
小七推荐的【沉浸式学习空间】成了她最常“驻足”的地方。
在这里,系统的时间流速缓慢,她可以心无旁骛地沉浸在浩瀚的音乐世界里。从复杂的乐理知识到专业的编曲软件操作,从声乐发声技巧到各种乐器的深入理解,她像一块贪婪的海绵,疯狂吸收着一切养分。她开始不再满足于片段式的旋律,尝试着构建完整的曲目结构,虽然青涩,却充满了令人惊喜的灵光乍现。
家庭的温暖是她最坚实的后盾。
父亲郑源烨虽然逐渐隐退,但对音乐和表演的热爱从未消减。
他成了郑时月中文歌曲创作的启蒙老师,偶尔会抱着吉他、弹着琴,和她一起琢磨歌词的韵脚和意境,用温柔的方式引导她理解东方音乐里的细腻情感。
“这里‘思念’用‘缠绕’是不是比‘弥漫’更有画面感?”
书房里,常常能听到父女俩这样的讨论声。
母亲Ava则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
她会有意无意地带郑时月参加一些私人性质的小型音乐沙龙或艺术展,让她潜移默化地感受美国音乐产业的氛围和运作模式。
“不必急于决定什么,my sweetie,”Ava总是温柔地说,“先多看,多听,感受它们是如何成为你的一部分。”
每每参加一场音乐沙龙或者音乐会,她都觉得自己正在被音乐洗礼。
这种开放而富有资源的引导,极大地拓宽了郑时月的视野。
大洋彼岸的联系,则通过细细的网络线维持着。
与权志龙的邮件往来变得频繁而规律。他们很少闲聊日常,话题核心总是围绕着音乐。
她会把自己新做的、充满实验性的小样发给他,附上几句困惑;而他总会在忙碌的间隙回复,点评犀利而精准,有时只是一个简单的“鼓点太重”或者“旋律线可以再大胆点”,却总能让她茅塞顿开。
这种超越年龄的、基于音乐的理解和对话,成了两人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安静地滋养着彼此。
偶尔,她也会收到他发来的寥寥数语的抱怨:关于无休止训练的疲惫、社长严苛的训斥,或是某个卡住许久、怎么也突破不了的创作瓶颈。
她总是认真回复。
“欧巴Fighting!”是最常见的鼓励。
有时,她会加上一点自己的“小秘诀”:“休息一下,去听听雨声怎么样?我觉得雨声有种特别治愈的力量,欧巴可以试试。”
而当话题涉及杨社长时,她的回信则会带上一点不易察觉的、超越年龄的清醒:“社长的话……音乐上的专业意见我们可以参考,但如果有让欧巴觉得不开心甚至伤心的部分,那就悄悄闭上耳朵,别让它住进心里。”
她知道,在原本的世界轨迹里,他为YG付出了全部,几乎燃烧了自己。
正因如此,在这一世,她心底藏着一个固执的愿望:希望权志龙能更多地成为权志龙自己,而不仅仅是“YG的G-Dragon”。
所以,如果能通过这种不经意的方式,在社长和他之间那堵密不透风的墙下,悄悄塞进一粒让她保持清醒和快乐的沙砾,郑时月非常乐意去做。
与崔胜铉的联系则完全是另一种画风。
视频通话里,他总是顶着一头汗湿的头发(最近好像有点留长),背景是练习室的镜子,咋咋呼呼地给她展示新学的舞蹈动作,或者抱怨食堂的饭菜没有外婆做的好吃。
“小月亮!美国有没有什么好吃的速食推荐?欧巴快饿死了!”
郑时月则会大笑着截图他各种搞怪表情,威胁要做成表情包发给他的未来粉丝。
这种轻松搞笑的兄妹模式,有效地缓解了她在新环境中的些许孤独感。
“小月亮”这个外号她现在已经随便他怎么叫了,仔细想想,这个外号也能接受。
【小七:滴滴!宿主我来啦!新主线任务发布:“跨洋灵感”】
【任务要求:创作并完成一首受到权志龙(GD)音乐风格影响的完整器乐曲目(时长不少于3分钟)。需体现出对其标志性元素的理解与融合。】
【任务奖励:积分+3000,“未完成的旋律碎片(中级)”x1】
【支线任务:“学业与艺术的双重奏”】
【任务要求:在下一学期保持所有学科成绩全A,同时完成系统规定的“中级编曲理论与实践”课程。】
【任务奖励:积分+1500,“精力充沛药剂(小)”x10,解锁“高级混音技巧”选修课权限。】
看着系统面板上新出现的任务,郑时月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她点开与权志龙的邮件界面,附件里则是她刚刚导出的一首受了他早期风格影响的、略带忧郁感的电子钢琴曲小样。
收件人:那个熟悉的地址。
主题:新的作业!求批改!
志龙欧巴:
试着做了个稍微完整点的东西……好像有点模仿你以前那种调调?好像又不太像……
不许笑!严肃点评!
—— 小月
点击,发送。
她合上电脑,走到窗边。
洛杉矶的夜空星辰稀疏,但远方依然灯火通明。
她知道,在大洋的另一端,有人正在为梦想挥汗如雨;而在这里,她的征途,也才刚刚启航。
学业、音乐、家人、朋友,还有系统那充满挑战的任务,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她在大洋彼岸充满无限可能的新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