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回音比她预想的要迟。
邮件发出后的第一天,郑时月还会时不时下意识地刷新邮箱;到了第三天,她开始为自己那种莫名的期待感到些许好笑;而当第五天的夕阳透过窗棂,在她书桌上拉出长长光影时,一种淡淡的失落感终于难以抑制地弥漫开来——也许她那点稚嫩的创作,在他眼中根本不值一提,甚至懒得花时间点评。
就在她几乎要开始怀疑是不是网络吞没了那封邮件,或者自己是否误发了空邮件时,第六天的清晨,新邮件的提示音终于清脆地响起,打破了连日来的沉寂。
她几乎是扑到电脑前点开邮件,却发现回复异常简洁。只有一个系统自带的点赞表情符号,和底下寥寥两三行、关于某个鼓点音色可以更尖锐些的技术性修改意见。公事公办,干净利落。
虽然得到了认可,但那过于短暂的反馈,像一杯温吞的水,让她心中刚燃起的小火苗“噗”地一下微弱了许多。
她好像有点贪心了。
郑时月盯着那几行字看了好一会儿,才深吸一口气,将这点小情绪挥散——志龙欧巴身处那样高强度的环境,能抽空回复已经很好了。
她这样告诉自己,然后将注意力重新投入到大洋彼岸的新生活中,试图用忙碌填平那细微的涟漪。
加州的阳光一如既往的灿烂慷慨,驱散着心头的些微阴霾。
郑时月的生活,也仿佛被这阳光注入了新的韧性,她正从一个适应者,稳步转变为一个积极的构建者,努力在这片新土地上打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学业上,她已不仅是成绩单上的“全A生”,更开始展现出令人侧目的创造力。
在一次关于“声音科学”的跨学科项目里,她没有满足于简单的理论阐述和海报展示,而是大胆地动用她的音乐制作软件,亲手合成、采样、编辑了一系列截然不同的声音,制作了一段长达五分钟的精彩演示音频,直观而震撼地展示了频率、振幅和音色如何微妙而深刻地影响人类的情绪与感知。
这份作业让那位以严格著称的科学老师惊叹不已,不仅破例给出了A+的满分评价,更在全班面前,毫不吝啬地表扬她展现了“非凡的创造力和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卓越能力”。
那一刻,台下同学们投来的目光,不再是初来时那种对“异类”的好奇或疏离,而是真正的惊讶与佩服。
她凭借硬实力,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尊重。
她依然没有、或许也并不渴望完全融入所有的主流社交圈,但她开始自然而然地吸引那些志趣相投的灵魂。
那天,当她正一个人坐在餐厅角落享用午餐时,一个同样痴迷电子音乐制作的男生德文(Devon)和一个热爱电影制作、总在寻找原创配乐的女生薇薇安(Vivian)主动坐了过来,热情地讨论起她上次课堂展示的音频,并真诚地寻求她的合作意愿,希望下次的跨学科项目能请她为他们的短片创作一段原创配乐。
郑时月看着眼前两位眼神发亮的同学,欣然点头同意。
Devon和Vivian是典型的青梅竹马。
在郑时月面前两人经常习惯性地互怼,言语间刀光剑影。但她敏锐地观察到,虽然德文嘴上从不饶人,但凡是薇薇安需要的器材、资料,他总是第一个默默递过去;有人无意中打断了薇薇安说话,也是德文最先皱起眉头。
在拥有前世记忆的郑时月看来,这不过是青春期男孩吸引心仪女孩注意的、笨拙又可爱的调皮手段。
她暗自猜想,依照她前世阅遍小说漫画的经验,假如没有强大的“天降”意外出现,这两位吵吵闹闹的朋友,大概率会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顺理成章地走到一起。
这让她觉得有趣,仿佛在旁观一部生动的青春剧。(也许这就是就近吃瓜的快乐(*^▽^*))
而她的主线任务,则更加明确——完成系统发布的【跨洋灵感】。
她几乎将所有课余时间都泡在了【沉浸式学习空间】里,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每天一回到家就关上房门,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
她反复聆听、解构系统提供的权志龙早期作品,用专业的眼光去分析那些曾让她作为粉丝时心跳加速的节奏切分、音色选择和编排技巧。系统任务的核心是理解后的融合与再创造,不是模仿,她要做出带有“郑时月”印记的东西。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有一个关键的片段,她反复调试了整整两三个晚上,叠加了无数层效果器,都无法达到她脑海中希望有的那种“既有冰冷机械感又带着一丝人性温暖”的怪异又和谐的效果。
挫败感如同藤蔓般缠绕上来,几乎让她烦躁得想砸键盘。
“月月,遇到瓶颈了?”父亲郑源烨恰好端着一杯温牛奶走进来,看到她有些烦躁地揪着自己额前的碎发,温和地问道。
听女儿气鼓鼓地、甚至带着点委屈地描述完那讨人嫌的音色如何不听话,郑源烨想了想,没有直接给出技术性的解决方案,而是放下牛奶,转身从隔壁的乐器房里抱来他的木吉他,坐在女儿身边,即兴弹奏了一段悠远又带着些许寂寥的旋律。
音符如水般流淌在房间里。
“你听,”他停下手指,温柔地看向女儿,“有时候,音乐最深层的感动,并不在于填满所有的听觉空间。就像我们中国的传统国画,最讲究‘留白’的意境,以无胜有。你需要的那个声音或者说效果,也许并非不断地‘做加法’,”他顿了顿,强调道,“而是尝试‘做减法’,大胆地给它一点喘息和休息的空间,用恰到好处的静默去衬托和凸显它的存在感。这样处理,或许反而能抵达你想要的那个效果。”
父亲的教导不像教程,更像一把充满智慧的钥匙,瞬间打开了她被技术细节堵死的思维枷锁。
她眼前一亮,立刻回到电脑前,不再执着于叠加音效,而是反向操作,削弱了那段音乐循环中过于复杂厚重的低频,甚至在旋律推进的间隙,刻意留下了几个微妙的停顿和呼吸口。
果然!那种她梦寐以求的、既高级又抓耳的奇特质感,瞬间透过耳机清晰地呈现出来!困扰她数日的难题,竟就这样迎刃而解。
最终的成果,是一首三分半钟电子器乐作品。
它底层有着劲而富有攻击性的鼓点和节奏框架,仿佛海浪下涌动的巨大能量;但在主导的旋律线条和整体氛围的铺陈上,却被注入她从父亲那里领悟到的东方美学——一种含蓄的克制和深远的意境,如同海面本身的平静与深邃。
她为这首曲子命名为《Ocean》,寓意着海所拥有的双重特质:平静深邃,却蕴含无可估量的力量。
深吸一口气,她怀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心情,将最终混音文件拖进邮件附件。
这一次,不再是忐忑不安地“交作业”,而是带着一丝雏鸟初啼般的自豪感,想要与他“分享成果”。
收件人:那个熟悉的地址。
主题:新的尝试——《Ocean》
志龙欧巴:
你之前提到的节奏型和音色启发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做的完整曲子,它叫《Ocean》。
希望……希望能听到你的点评!(这次我准备了坚固的盔甲!)
—— 小月
点击发送后,她反而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仿佛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仪式。
她重新坐回书桌旁,继续投入【学业与艺术的双重奏】任务中,一边啃着数学课本,一边在系统里学习“中级编曲理论”,生活被填充得充实而有序。
然而,等待回音的时间似乎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漫长。
整整七天,邮箱里除了几封广告邮件外,毫无动静。
郑时月表面上维持着镇定自若,心里却忍不住开始嘀咕:难道这次真的搞砸了?曲子太幼稚难听了?还是他最近太忙了,根本没空听这种练习之作?
就在她快要按捺不住,几乎想再发一封邮件过去问问时,新邮件的提示音终于如同天籁般响了起来。
她几乎是屏住呼吸,指尖带着微不可察的颤抖点开了那封邮件。
发件人:那个熟悉的地址。
主题:Re: 新的尝试——《Ocean》
邮件正文依旧延续着他一贯的简洁风格,却每一个字都让她心跳骤停。
听了。
鼓组编写很有力量,节奏掌控不错。第2分10秒那里的变速处理,很大胆。结尾的旋律线……很有意思,是怎么想的?
—— GD
没有修改的意见!他注意到了她那些细微的编排!他甚至……在问她创作时的想法?!
郑时月抱着电脑,开心地在床上打了个滚,脸颊发热,一种巨大的、混合着兴奋与认可的喜悦席卷了她。
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她从一个被动的被指导者,仿佛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跌跌撞撞地站到了可以与他进行平等创作对话的起点上。
她立刻打开回复框,认真地写下长长的回信,详细解释了结尾旋律的灵感正是来源于父亲提到的“留白”概念。她试图在电子乐密集的节奏织体中,创造一种东方式的呼吸感和悠远意境。
几乎在她发送回复后的几分钟,邮箱提示音再次响起。
今天这么有空了?
她诧异地点开,发现是权志龙又发来的一封新邮件,没有主题,只有一个匿名的音频附件和一句简短到极致的话:
「听听这个。感觉怎么样?」
—— GD
她下载附件,戴上耳机播放。一段节奏激烈却透着内在迷茫与挣扎情绪的钢琴旋律片段流淌出来,显然卡在了某个创作瓶颈上。
郑时月愣住了——这旋律她太熟悉了。这不是《This Love》的雏形吗?没想到这个时候权志龙就已经开始构思它了,是因为和Miss J之间发生了什么吗?
她按下思绪,将这个早已烂熟于心的片段反复聆听了几十遍,然后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与建议。重点放在了情绪如何更自然地过渡以及段落间如何衔接更能推动叙事上。她谨慎地措辞,既表达自己的想法,又充分尊重他的创作主权。
这种毫无保留的分享和询问,意味着一种超越以往的、巨大的信任。她清晰地感觉到,自己似乎不再仅仅是一个需要鼓励和指点的小妹妹,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被他视为了可以交换想法、寻求灵感的“同道中人”。这种身份的悄然转变,让她心头沉甸甸的,又暖洋洋的。
与崔胜铉的视频通话依旧是她每周快乐的源泉。
屏幕那头的表哥顶着一个新染的、略显夸张的亮色头发,对着镜头挤眉弄眼地抱怨:“小月亮!你快看志龙那小子!最近泡在工作室里都快长蘑菇了!神出鬼没,连我这么帅的新发型都懒得评价!快说,是不是你给他发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刺激到他了?”
郑时月看着表哥搞怪的样子,忍不住笑出声,心里却泛起一丝奇异的、小小的成就感。
她俏皮地回应道:“或许吧,胜铉欧巴。或许,志龙欧巴是被‘双重’刺激到了呢?” 言下之意,既有音乐上的,或许也有情感上的。
而此时,远在首尔的YG工作室里,权志龙正戴着耳机,反复播放着郑时月发来的《Ocean》。
他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眉宇间带着罕见的专注和一丝难以置信。
这首曲子...完全超乎了他的预期。
不仅仅是因为技术上的成熟度,更是那种独特的音乐审美——将东方的留白意境融入电子乐的强劲框架中,这种大胆的尝试甚至让他都感到惊艳。
“这小家伙...”他低声自语,嘴角却忍不住扬起一个弧度。
她不再是那个需要他手把手指导的小妹妹了,她的成长速度快得惊人,甚至让他都感受到了一种微妙的、来自后辈的压力和兴奋。
这种新奇的感觉,加上最近创作上的瓶颈和某些私人心事,让他不自觉地把自己埋进了工作室,对外界的反应都迟钝了几分。
周末,母亲Ava带她去见了一位朋友——一位在华纳音乐版权部门担任总监的女士。
在一家氛围安静的咖啡馆,对方听着郑时月虽然略带紧张但条理清晰地介绍自己《Ocean》的创作理念和灵感来源时,眼中不禁闪过明显的惊讶。
“Ava,honey,你女儿真是个惊喜,”那位女士由衷地对Ava说,然后转向郑时月,目光中带着赏识,“非常成熟的想法和审美,尤其是你对空间感和节奏张力的处理,对情绪的把握,完全不像你这个年纪的孩子所能拥有的。继续下去,坚持下去,相信你在这条路上会走得越来越远。”
这句来自业内的、真诚的肯定,比任何全A的成绩单都让郑时月感到鼓舞和振奋。
晚上,她收到系统清脆的提示音。
【小七:滴滴!恭喜宿主完成主线任务“跨洋灵感”!奖励积分+3000,“未完成的旋律碎片(中级)”x1已发放!请注意查收!】
【支线任务“学业与艺术的双重奏”当前进度已达85%,请宿主继续加油!】
郑时月站在书房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洛杉矶无边无际的、璀璨如星辰坠落的都市灯火。不知不觉间,她来到洛杉矶已经快满两个月了。
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扎实的力量正在心底悄然滋生、壮大。
初来时那点大洋彼岸的孤独感早已被充实的学业、有趣的伙伴、温暖的家庭、以及跨越太平洋的深度音乐联结所填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晰而明快的节奏感——这是独属于她郑时月的、正在不断加速、不断变强的生命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