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那两个小厮口中的“姑太太”,便是二代荣国公贾代善跟史太君贾母的女儿,名叫贾敏,也是林黛玉的母亲。
贾代善和贾母育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贾赦,承袭爵位,降爵封了一等将军;二儿子贾政,靠着家里的荫蔽,混了个从五品官衔的工部员外郎。
而家中唯一的女儿贾敏,嫁的是正儿八经科考上的探花郎,要人品有人品,要样貌有样貌。林家祖辈是侯爵世家,到林如海这辈高中探花,又是书香门第。当年贾敏跟林如海郎才女貌的婚姻不知道羡煞多少人。
这么多年过去了,贾政的正房太太王夫人,还清晰地记得贾敏出嫁之前,是如何在她面前高调地把“探花郎”这三个字说了又说。尽管那只是因为贾母爱听,贾敏才顺着母亲的话说的,却被王夫人记到心里去了。
那时候,王家还没有起势,还不是如今“地缝里扫一扫,便够你们贾家吃一辈子”①那般阔绰。
王家飞黄腾达,还是王夫人的兄长王子腾借了贾家在军中的势力,逐渐取而代之,才得到的。
所以,那时候的王夫人是娘家比不过贾敏;夫君也比不过贾敏;才情方面嘛,她跟贾敏不同,她压根就没看过几本书,也不能比。因此,王夫人这个做嫂子的,格外地敏感,小姑贾敏的任何话,在她面前都可能被认为是炫耀。
再加上贾敏是荣国府第三代子嗣中唯一的女儿,自然是娇惯了些。二代荣国公健在时,府里光景又不一样。贾敏平日的吃穿用度,比王夫人待字闺中时不知道高了多少。
如今斯人已故,王夫人多年积压的情绪却未散。今儿不给开正门,让底下人直接把黛玉的轿子从西角门抬进来,正是王夫人授意的。
话说黛玉弃舟登岸后,便乘了荣国府来接她的轿子。行了半日,便到了荣国府门口。
母亲说过,外祖家与别家不同。黛玉观察到,接她的几个三等仆妇的穿用就已经是不凡了。黛玉教养极好,小心翼翼地步步留心着,不多说一句,不多走一步。
然而,走到荣国府,黛玉的心一下子就凉了。因为荣国府三开的大门,是关着的!
这是她外祖母家啊!是她母亲长大的地方啊!
她如今穿着一身孝服,难道要从角门进吗?
想到这里,黛玉的眼睛起了一层水雾。
母亲说过,她在闺中的时候,外祖母最疼她,甚至都超过了疼两个哥哥。所以,黛玉想,外祖母也是疼自己的。因为她是外祖母唯一的女儿留下的孩子。
黛玉也知道,如今荣国府当家的是她的二舅父贾政。每当她问到二舅母这个人时,母亲都三缄其口。说明二舅母跟母亲是有隔阂的。
如今看来,这三扇紧闭的大门,就已经说明了二舅母王夫人的态度了。
黛玉悲从心起。母亲过世,父亲无心续弦,便送她到外祖母家,以盼她能在荣国府年长的女性那里得到更好的教养。谁知,她一身热孝,竟是要被人从角门给抬进去。她怎能不伤感。
就在这时,轿子停了。黛玉从帘缝看出去,西角门围了好几个人,像是在争什么。
她仔细看去,人群中隐约有内侍在,还不止一个。
从角门里又出来一个管家娘子模样的妇人。那妇人穿金戴银的,对内侍说:“公公,这事儿我也做不了主。”
背对着她的一个身形欣长的内侍道:“那就劳烦妈妈进去问问能做主的。”
“公公您这又是何苦呢?姑娘辛苦一路了,您就放她进去好生休息吧。”那妇人道。
那内侍却说:“那就劳烦妈妈着人把大门打开,也好让姑娘早些进去休息。”
黛玉又惊又奇,她是第一次来京都,从未和宫里的内侍打过交道。这位公公是怎么知道她的处境,还帮她出头的?
黛玉掀帘从轿子出来。她惊奇地发现,拦在她的轿子前的,是一个跟她身量差不多的小公公。因为他实在是太小了,以至于从轿子窗帘缝里看出去时,她都没有看到他。
那位小公公穿着大了很多的内侍服,袖子和裤腿都是卷起的。帽子因为太大,歪着挂在脑门上。他张开双臂,以身挡轿,像个斗士。
黛玉只觉得眼眶一热。她的二舅母跟其手下的人在为难她,而与她素未相识的人,竟然在不遗余力地帮她。
背对着她的那位个子高高的公公对荣国府的官家娘子道:“这位妈妈,我朝以孝治国,皇上更是重视孝道。如今妈妈要让热孝之人从角门进,若是传到圣上耳中,恐怕您这整个国公府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那仆妇脸色一变,似被吓到了。
轩辕承稷已经知道对手的斤两了。周瑞家的,王夫人的陪房,跟原著中一样,是一个见风使舵,以势看人,愚蠢又贪婪的那么个“鱼眼睛”婆子。
轩辕承稷继续道:“若是妈妈进去说了,上头管事的不听,责任在她。若是妈妈说都不说,妈妈想想,责任在谁?”
周瑞家的顺着那小公公的话一想,也觉得可不能把责任自己一个人兜着,宫里的人,不是她得罪得起的。
她话头一转,道:“公公,我这就进去问问。”
轩辕承稷道:“还麻烦妈妈顺便带个话,夏公公跟老爷太太问好,元春姑姑在宫里一切都好。”
夏守忠并不是宫里最大的太监。大内总管是苏盛,他才是永正皇帝在内侍中的头号亲信。夏守忠在苏盛面前,只够提鞋。轩辕承稷之所以在这里把夏守忠的名头捞出来用一用,是因为原著中,他跟贾家有些来往,贾家对他颇为忌惮。
周瑞家的听罢,如被电击中一般。来者竟然是夏太监的人!她便快步往里走去。
惠儿见黛玉走下了轿子,这才发现,这个姑娘说句美若天仙,也不为过。
守在贾家门口的诸人都惊呆了。
连跟在轩辕承稷旁的小弦子也看呆了,半天啃出一句:“五…五……”他忽然想起五殿下穿着跟他一样的衣服,他们现在还在扮夏太监的亲信,在修理贾家人呢。
轩辕承稷正负手从角门往荣国府里边望,府里的一花一木都讲究,论阔气,竟是连忠顺王府都不及的。当然,在提倡廉洁的永正皇帝那里,官员摆阔可不是一件好事。
黛玉对着拦在轿子前的惠儿伏了伏,道了声:“谢谢公公!”
惠儿愣了一下,这才想起,她穿着内侍的衣裳,喊她公公没错儿。
惠儿忙道:“姑娘放心,今儿这事,我们管定了。”
黛玉再次道谢,表示她最真挚的谢意。
她抬头往西角门看去。那位背对着她的个子高高的内侍,已经转过身来。
那人的面庞生得极为清秀,面若冠玉,眉目温柔,鼻梁秀挺。
黛玉好生怜悯他们。这么一个美少年,竟是比自己还命苦的人。还有刚刚拦在轿子前的小公公,他跟她差不多大,这么小就遭了罪,被送进宫。而他们,现在正在为她据理力争。
黛玉往西角门走去,想跟刚刚转过身的内侍及跟他一起的另一个内侍,亲口道声谢。
轩辕承稷见黛玉向他们走来,他也往她的方向走去。
她的身量跟惠儿一般,但身形却娇弱多了,着一身白衣,不戴任何装饰,只头上别了一朵白花,那是孝中的打扮。
轩辕承稷的心如被针扎。她如今才六岁啊。
书中写她“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②。
这般开局,她如何不哭泣?
但是她一直忍着,到现在。点点泪光只在眼眸中打着转。
“谢谢公公多小女子的照拂!”黛玉对他也是伏了伏,跟他道谢。
轩辕承稷已经被周瑞家的喊了半天公公了。他的这身打扮,如今的身份就是内侍。
“姑娘客气了。”轩辕承稷道。
黛玉依旧给轩辕承稷,及他身边的小弦子再次鞠躬。
就在黛玉伏行礼时,一滴泪,滴在了地上。
那滴泪反射的光,灼了轩辕承稷的眼。万般思绪在心中翻滚着。他道:“在下有句话想送给姑娘。”
“公公请讲。”黛玉洗耳恭听。
轩辕承稷有些哽咽,他道:“姑娘,你看那地上的那些影子。”
黛玉寻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但见街对面的大树,在地上投下一片片斑驳的树荫。
他的声音很温柔,就像抚过麦田、越过森林,和鸟儿同行的微风。“它们的背后,有光。”
她看到了,真的看到了,树荫后边,是挂在天上的太阳。圆圆的,暖暖的。
她仿佛听到了冰河消融的声音,淙淙流水,叮叮咚咚,竟是那样的悦耳。
她的眼泪止住了。
这时,“哐当、哐当、吱呀、吱呀”几声响。荣国府的三扇大门,全开了!
里边一片通明,一个杵着拐杖的白发老太太,率领着众人迎接出来。
刚刚周瑞家的进屋后,惊慌失措地找王夫人,也惊动了贾母。贾母这才知道,她的外孙女差点被安排从角门拉进来。贾母气得在王夫人面前,指着周瑞家的,直骂:“你们这些没良心的蠢货。”没有点名道姓骂王夫人,但是那个“们”字,就很能说明贾母的态度,谁没良心,谁愚蠢,自己去想。
黛玉知道,那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就是她的外祖母了,她母亲的母亲,这世上,除了她父亲之外,她最亲的人。
进府前,她想再跟刚刚帮助她的内侍们道声谢。回头一看,却发现,他们已经悄然离开。
但是,那位内侍哥哥给她的箴言,她记住了。影子的背后,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