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读(1)

    且说皇上的圣旨下到荣国府,府里上上下下都不解其故。

    要知道,刚刚来府里的薛宝钗姑娘,可是在内务府挂了号,想选秀入宫,却连第一轮都没有入围的。薛家为其费劲了心思,使了不少银子,只得了这么个结果。

    而林姑娘,自己也不知道这倒底是怎么回事。

    来宣旨的太监是夏守忠。他最近升了官儿,从章政殿总领升到六宫都太监。除去大内总管苏盛,司礼监秉笔太监戴权,夏守忠便是内侍中的第三人。

    元春选秀入宫前后,贾家少不了跟宫里来传话的太监接触。贾家曾经跟夏太监打过交道。不过,以往夏太监对贾家总是一副不冷不热的态度。

    只是今儿,夏太监一脸笑意,对来接旨的黛玉上下打量一番。这小姑娘如今才六岁,便出落得出尘绝俗,还自带一股子书卷气。将来长成了,定是个倾国倾城的美人。五殿下如今对她百般关切。皇上又极疼爱五皇子。夏太监料这位小姑娘的前途,不可限量,态度跟当初迎贾元春入宫时截然不同。因为贾元春入宫那会儿,当时的皇上,也是如今的太上皇已经年迈,入宫的秀女想在那时候奔个前程,并不容易。

    黛玉垂下双眸,谢了恩。夏公公身上穿的深蓝色的绣花锦袍,很是气派。但她觉得,这身锦袍,不及那位内侍哥哥穿的素灰色的袍子好看。

    每当她想到那位内侍哥哥,心里既感激,又有些酸酸的。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记得那天他说,“夏公公问老爷太太安”。想必那位内侍哥哥就是这夏公公的手下了。入宫伴读,没准就能见到那位内侍哥哥。想到此,黛玉又有些莫名的兴奋。

    领着黛玉接旨的贾母问夏守忠:“请问夏公公,我外孙女儿给宫里的哪位贵人伴读?”

    圣旨没有明说黛玉给谁做伴读,但是入宫作伴读一般都会跟固定的人。比如如今在江南当江宁织造曹大人,曾经就是太上皇的伴读。还有已经退下来的内务府总管赵大人,以及原内阁中书陈大人,他们也都是太上皇的伴读。贾母便想一问究竟。

    夏太监笑得有些高深莫测。他道:“林姑娘在上书房伴读。”

    夏太监深知皇上这道圣旨的用意。五殿下自病中痊愈后,便跟换了个人似的,并不会完全依照皇上皇后的意思行事,有时候甚至还会反着来。前儿内务府选的秀女,皇后掐着尖儿上的人,给五殿下选了八个。结果五殿下不知何故,看都不多看她们一眼。那八个秀女全放在外院当普通宫女使。皇后跟他说选妃,他更是拿西施、李清照、班婕妤这样的传奇女子,把皇后揶揄得哑口无言。

    皇上皇后怜五殿下大病刚愈,在鬼门关走了一趟,性情有变也是难免的,便凡事都顺着他的意。如今这位林姑娘,据说就是摸清了五殿下的意思选的。但皇帝又不便说他在暗自揣度儿子的意思,便下了这么一道不点五殿下名字的圣旨。如果五殿下也像对秀女那般,还有六殿下、七公主、八公主,倒时便说林姑娘是给他们作伴读的,也不失了林家,还有荣国府的体面。毕竟林如海在朝中的声誉是很不错的,贾元春如今也是乌氏皇后跟前的人。

    贾母便知是夏太监有意不说了。之前跟他问元春的情况,他也是此般,说的尽是些模棱两可的话。

    黛玉觉得她应该是给某位公主做伴读。给皇子做伴读的,一般都是男子,且朝中还有大官儿,曾经就是皇子的伴读。她觉得,不管她是跟谁伴读,她每天都能去上书房,就有再见到那位内侍哥哥的机会了。

    不过,轩辕承稷此时还不知,他牵挂之人,正在来的途中。

    从忠顺王府回来后,轩辕承稷便跟以往那般,每日巳时开始,便坐到上书房,听先生讲课。

    因为他如今的记忆丢失了一部分,曾经读过的一些书不记得了。而后世的他是名理科生,对文史仅停留在业余爱好者的层面。

    上书房有好几位先生授课。几位先生对轩辕承稷如今的情况都达成了共识,又回禀了皇上,让五殿下跟六殿下、七公主、八公主一起重读《四书》。

    《四书》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不过,这些书里的有些内容,是后世中学教材里有的。比如《论语》,他就不陌生。

    麻烦在于,自宋代开始,程朱理学兴起,特别是被誉为圣人的朱熹出了本《四书章句集注》。明清的学子们,便要以此书为教材,要以朱圣人对《四书》的理解为标准答案。

    轩辕承稷来的这个世界,虽然被原著作者曹公架空了,说“无朝代可考,今我师假借汉唐等年纪添坠”。但是,这个以汉唐为参考塑造出来的年代,却是有鼻烟壶等明清时代才有的物品,也要按朱圣人的理解去读《四书》。

    轩辕承稷看过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后,默默地心疼了一番这个世界的读书人。因为书中朱圣人的批注,有的地方晦涩难懂,有的地方含糊不清,还有的地方不一定对。

    可能古代原住民,对文言文的感觉要亲切一些,读朱子集注会更得心应手。但是,轩辕承稷观察了一下他前边坐着的六皇子、七公主、八公主,似乎也对朱圣人的批注不那么感兴趣。此时六皇子在聚精会神地看窗外,七公主在看手指,最小的八公主以额枕书,好像是睡着了。

    先生们其实并不怎么管他们。轩辕承稷的记忆中,只有皇上来了上书房,皇子、公主们才会老实一些,包括曾经被誉为“好圣孙”,每天至少出一篇打油诗的四皇子承历。

    三皇子、四皇子都已经成年,在朝中都有任务。虽然他们还没有开府,跟轩辕承稷,六皇弟轩辕承瞻一起住在皇子所,但他们已经不用每天来上书房了。

    如今上书房里最大的皇嗣便是轩辕承稷。曾经的轩辕承稷,很用功学习,一个字一个字背朱圣人的话。但是大病之后的记忆,便只有残句断章了。

    可见,没有深刻理解基础上记忆,就是很容易忘。

    轩辕承稷是不想把朱圣人的话再那么背一遍。而且他觉得“书读千遍,其意自现”,就是一个伪命题。搞不懂的东西,读一千遍就能弄懂了?没准写书人自己都没弄明白呢。

    况且,回宫后又有一些事情发生。比如当初给轩辕承稷治病的华院判,说是告老还乡了。三皇子生母齐妃,不知为何被禁了足。她身边的宫人也都被打发了。这些事联系在一起,轩辕承稷可以脑补好几出宫斗戏。虽然当事人都被皇上严厉地处置了,也无从考究,但轩辕承稷觉得目前在宫里低调行事,总是好些的。

    轩辕承稷顺着老六轩辕承瞻发呆的方向,往窗外看去。窗外的大柳树上,歇着两只黄鹂鸟,正叽叽喳喳着,唱得真好听。春天来了,真好。

    “请五殿下说说,《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何解?”先生看到轩辕承稷如今也开始心不在焉了,便给他提了个问题。

    这句孔夫子的名言,曾经出现在轩辕承稷的中学课本,大学课本,以及大学选修课的教材上,并且给出过三种互不相同的解释。

    正如一句话所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学而时习之”的感触。轩辕承稷是被最后大学选修课上老教授给的释义说服了。

    但是眼下,说好了低调的,轩辕承稷想流利地把问题拋还给先生。就跟刚刚回上书房时,先生让他背《大学》那般。那次是真记忆模糊了,这次则是想维持人设。

    就在此时,贾元春竟来到了上书房。再看她身后,跟着一个玲珑剔透,跟小仙女一般的小姑娘。

    轩辕承稷顿时傻了眼,竟是林妹妹来了!

    轩辕承稷只觉得耳根一阵热,烧啊烧啊就烧到脸上。他心道,幸好刚刚没有装他连“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不然丢人就丢大发了。

    不管她是何原因被带到上书房。现在,她来了。他便是给她指过光的哥哥了。

    轩辕承稷清了清嗓子,认真地回答着先生的问题:“先生,我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说,我们学到的东西,若是时常能用到实践中,那便是一件快乐的事。”

    “妙哉!妙哉!”先生听后直称赞,因为既往他并没有听过如此解读孔夫子的话。学了能用,多好啊。

    “潘先生,我奉皇后之命,送陛下钦点的林姑娘来此伴读了。”贾元春对先生行了个礼。

    而跟在贾元春身后的林妹妹,正弯着那双星星点点的眼睛,看向轩辕承稷这边呢。

新书推荐: [立海大]启明星 〖捕风追影〗新青年民国日记 [HP]自黑夜而来(原女×邓布利多) 轮回九世,暴君总想夺我 不是!你还真是我哥啊! 叫朕女皇陛下 王爷他想抢亲 雪烬浮生 既见青禾 我在末世当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