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我们走到了“书圣故里”的牌坊下。这里处处都是王羲之的烙印。青石板上刻着他的《兰亭集序》片段(后世仿刻),墙壁上镶嵌着放大的字帖拓片,纪念品店里堆满了印有他头像和书法的扇子、书签、镇纸……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墨香。
王逸的脚步明显地慢了下来,几乎是一步一顿。他看着石板上那些熟悉的、却又因年代久远和仿制技艺而略有失真的字迹,眼神变得极其复杂。那里面没有普通游客的惊叹或崇拜,反而像一位严苛的师长在审视学生的作业,带着一丝审视,一丝怀念,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沉重?仿佛在看着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却已认不出原本的模样。他的手指无意识地蜷缩着,仿佛想触摸那些冰冷的石刻。
行至题扇桥畔,一座古朴的石拱桥静卧于潺潺流水之上。桥头立着一块崭新的解说牌,图文并茂地讲述着“王羲之为老妪题扇”的千古佳话。王逸驻足桥头,目光落在青石桥栏上那些被岁月和无数手掌摩挲得异常光滑的凹陷处。他的指尖无意识地拂过那些温润的凹痕,动作轻柔得近乎一种凭吊。
“题扇桥……”他低声念出桥名,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沉睡的记忆。他俯身阅读那块解说牌,当看到上面写着他当年如何同情卖扇老妪、挥毫题字助其售罄的故事时,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牵动了一下,那笑意却未达眼底,反而蒙上了一层淡淡的、近乎自嘲的薄雾。他抬眼望向桥下依旧清澈却不再有老妪身影的流水,又环顾四周被精心规划的仿古店铺和举着手机打卡的游人,一声极轻的叹息逸出唇边:“桥犹在,水犹清,扇……安在?”那叹息里裹挟着千年的风尘,是故地重游,却非故景重逢的寂寥。
沿着蜿蜒的小巷继续前行,很快便到了那条著名的“躲婆弄”。狭窄的青石板巷弄曲折幽深,两侧斑驳的高墙仿佛挤压着时光。解说牌上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书圣当年如何被卖扇老妪围追堵截,情急之下躲入此巷的趣事。王逸的目光扫过文字,脚步在巷口停顿了。他仰头望着巷弄上方被高墙切割成窄窄一线的天空,眼神陷入某种遥远的追忆。
“彼时……”他仿佛自言自语,声音飘忽,“只为片刻清净,仓皇遁入此间……”
“什么?” 我疑惑地问道。
“哦,没什么。”他像如梦初醒,缓步踏入巷中,指尖轻轻拂过粗糙冰冷、布满苔痕的古老墙砖。巷内寂静,只有我们两人的脚步声在回响。他闭上眼,深深吸了一口带着陈年土腥和潮湿苔藓气息的空气,仿佛在捕捉那一千六百年前某个狼狈午后残留在此处的、独属于他自己的气息。再睁开眼时,那深邃的眸子里已是一片沉静的苍茫,一种置身于自身传奇之中,却恍如隔世旁观者的巨大疏离感笼罩着他。物非,人非,唯有这幽深窄巷里沉淀的寂静,仿佛还带着一丝旧日心跳的余温。
更让我心跳加速的是下一幕。我们走到一处展示王羲之“入木三分”典故的浮雕墙前。浮雕描绘的是少年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墨迹渗入木板三分的故事。旁边立着解说牌,上面写着这个典故的由来和意义。
王逸静静地看着那浮雕,看着上面雕刻的少年形象,嘴角似乎极其细微地向上弯了一下,带着一种遥远的、近乎温柔的追忆,但很快又抿成一条直线。他转向那块解说牌,目光快速扫过上面的文字。几秒钟后,他眉头再次蹙起,指着牌子上的一段话,用一种极其自然、却又带着明显专业挑剔的口吻对我说:“此处解说有误。彼时所用之板,非是寻常松木,乃是质密坚硬之枣木。且彼刻所书之字,非是寻常尺牍,乃是为祭祖所书之表文,心诚力聚,力透纸背,方有‘入木’之说。后世以讹传讹,竟至于此?”
他的语气平淡,仿佛在陈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但每一个字都像重锤砸在我心上!
他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连用什么木头、写什么内容都知道?!这绝不是普通书法爱好者能达到的认知深度!连博物馆里那些专家,对这类细节的考证也多有分歧!
我猛地抬头看他,心脏在胸腔里狂跳,几乎要撞破肋骨!他意识到我的目光,也转过头来。四目相对。他深邃的眼眸里,清晰地映着我震惊到无以复加的表情。他似乎瞬间明白了什么,那眼神里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有被看穿的慌乱,有一丝懊恼,但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无法言说的孤寂和……认命般的疲惫?他迅速移开目光,看向别处,下颌的线条微微绷紧,恢复了那种拒人千里的疏离感。
“吾乃……随口一说,许是……记差了。”他低声补充了一句,欲盖弥彰。
但我心中的惊涛骇浪,已经再也无法平息。那绝不是记错!那种笃定,那种深入骨髓的了解,那种对细节的苛刻……一个近乎疯狂的念头,带着滚烫的温度,在我心底疯狂叫嚣!
趁着他在看旁边一个卖字帖的小摊,目光被一本装帧精美的《王羲之尺牍集》吸引的瞬间,我颤抖着手,悄悄从宽大的汉服袖袋里摸出手机。手指因为激动而有些发僵。我迅速地点开相机,甚至来不及调整角度,只是凭着本能,对着他那清俊绝伦、带着千年风霜般沉静气质的侧脸——
“咔嚓。”
极轻微的快门声淹没在街市的喧嚣里。
他仿佛心有所感,微微侧头。我赶紧把手机屏幕按灭,心脏几乎要从喉咙里跳出来,脸上努力挤出若无其事的笑容:“看什么呢?”
他目光扫过我紧握着手机的手,眼神深邃莫测,却没有追问,只是淡淡地指了指那本字帖:“一本……故人的字罢了。”
故人?我的心跳又漏了一拍。
送他回酒店的路上,车厢里弥漫着一种心照不宣的沉默。我满脑子都是他那句石破天惊的“解说有误”,和他瞬间流露出的复杂眼神。而他,则望着窗外飞逝的街景,侧脸沉静,仿佛刚才什么都没发生过。
***
回到自己安静的家里,那份强烈的悸动和巨大的疑团却再也无法压抑。我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机,解锁,点开相册。
屏幕上,清晰地呈现着他的侧脸。夕阳金色的光温柔地勾勒着他完美的轮廓,挺直的鼻梁,微抿的薄唇,低垂的眼睫在眼下投下淡淡的阴影。那专注地看着字帖的神情,沉静、内敛,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令人心悸的美和……难以言喻的熟悉感。仿佛在哪里见过,在那些泛黄的字帖上,在那些古老的画像里……
我痴痴地看着这张照片,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屏幕上他的眉眼。心底那个巨大的疑团和一种无法言说的、混杂着震惊、崇拜、好奇和……越来越清晰的心动感,交织在一起,翻腾汹涌。
犹豫再三,我点开了苏棠的微信,将这张偷拍的侧脸照片发了过去。 “棠棠,快看!我今天在书圣故里拍的……这个人,就是昨天兰亭遇到的那个王逸。”
几乎是立刻,苏棠的电话就打了过来。她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和八卦:“琳琳!天哪!这张侧脸……绝了!这气质,这轮廓!快说快说,今天发生什么了?他真是昨天那个人?”
我深吸一口气,将今天王逸的疲惫、对软床的不适、对电视的惊恐、早餐时的惆怅、对现代服饰和拍照行为的不解、对简体字的惋惜,以及……在书圣故里那石破天惊的“解说有误”和那句“故人的字”,一股脑儿地告诉了苏棠。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即爆发出更激动的声音:“我的天!琳琳!这绝对有问题!正常人怎么可能知道那种细节?还‘故人的字’?他看那字帖的眼神,绝对有问题!还有他对古礼的那种恪守……天哪!琳琳,你捡到宝了!不不不,是撞到鬼了?还是……穿越了?!” 苏棠的想象力显然也飞到了天际,“不管是什么,琳琳,你听我的,一定要多观察!多接触!这绝对是个惊天大秘密!保护好他,也保护好你自己!有任何进展,第一时间告诉我!我的八卦之魂在熊熊燃烧!”
听着苏棠激动又带着关切的话语,我纷乱的心绪似乎找到了一点依靠。挂断电话,我再次点开那张照片。屏幕的光映亮了我的脸,也映亮了照片中他那沉静的侧影。
“王逸……你究竟是谁?”我对着照片,无声地问。指尖轻轻拂过屏幕上他的眉眼,那份悸动,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的涟漪,久久无法平息。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却都不及手机屏幕上,这张来自未知时空的侧脸,更让我心潮澎湃,辗转难眠。今夜,关于他的谜团,如同窗外深邃的夜空,笼罩着一切,也牵引着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