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日,门外骄阳似火。
地面升腾起的热度,让人透不过气,马路两边的香樟树逮着这艳阳天发了疯似地往外抽新叶,数不清的知了在上面叫个不停,把这天地变成一个大型念经场。
夏桑在家里做了几天的老鼠人,都没在白天出过门,猛一打开门见着这大太阳,竟觉得有些头晕目眩。
她站在门口缓了缓神,往大马路上走去。
忆事是国内能排上前十号的影视公司,和N城其他一些影视集团扎堆在城中下区,靠近商业圈的桐树街。
桐树街危楼林立,独独忆事用了宽而扁平的建筑结构,两幢楼中间做了一个层阶而下的天井公园,远远望去像是一本摊在地上的书。
夏桑上个月才搬到N市,特意挑了一个离这里不远的房子。
她站在马路对面欣赏了一会这本大书,便跟着人群穿过马路往这书里走去。
这次合作的导演叫做封峥,是忆事公司的人,也是夏桑的伯乐。
几年前,夏桑还在暗无天日的工作室里做枪手,每天睁开眼睛就是扒文、码字、扒文、码字,敲键盘敲得昏天黑地,不见天光。
某天中午夏桑在出租屋睡醒,接到封峥打来的电话,当即收拾行礼,直接买票去了封峥的城市。
那时候封峥还在B城,有几部小作品,喜欢非主流颓废风,拍的基本都是小众边缘题材,个人风格很强烈,视觉性和故事线都很出彩。在业内也算是有一个新锐导演的名号。
他在杂志上看到夏桑发表的短片小说,想要用来拍电影。通过编辑找到了夏桑的电话,找她去改写剧本。
夏桑是带着孤注一掷的心情去的,本来以为是两个落魄才子惺惺相惜,去了之后才知道封峥不仅有才华,还是个富二代,家里在娱乐圈很有背景,脾气也很大。
夏桑在他身边忍气吞声了很久,终于把他要的剧本磨了出来。
开拍前封峥自己不知从哪里挖来几个没什么名气的小演员,用钱砸了一个团队,让夏桑跟着他们住在剧组,保证可以随时修改剧本。
那个故事背景在与世隔绝的小村庄。也是这样的酷暑天,整个剧组住在深山老林里,环境又闷又热,还没地方洗澡,他们整夜整夜地不睡觉,每次开工铃声一响,夏桑都觉得自己想吐。
封峥坐在摄影棚里,就跟封建社会的剥皮地主一样,将剧组所有人指挥得团团转,不出成果不给吃饭。
有天夏桑来例假,身体不是很舒服,因为演员表现出来的效果不太自然,封峥要求夏桑修改一下剧本细节,夏桑心里憋着气,要死不活,被他兜头骂了几句,夏桑没忍住,当着所有人的面跟他大吵一架。
当时夏桑像个疯子似地发泄完,站在能把人晒化的大太阳地下,打心底地发冷战。
如果封峥这时候赶她走,她知道自己连续几个月的工都白打了,苦白吃了,登时泪如雨下。
全剧组的人都沉默地着看夏桑哭。夏桑觉得自己又没本事又丢人,当下心里已经决定要默默离开了。
没想到封峥竟然善心大发,走过来安慰她。
剧组因为她这一哭休息了半天,夏桑明显感觉到组里的人看她的眼神从看到同事的麻木,多了敬佩和可怜。
从那一天起,大家像是都借着夏桑那一哭发泄出了心底的负面情绪,工作起来忽然又有了干劲,互相之间多了交流,甚至能听到些玩笑。
而封峥像变了一个人,对她,对整个剧组的态度好了很多。
终于坚持到这电影拍完,剧组完美收官,分道扬镳。
又过了一年,这片子没有任何宣传就上映了,像一块石头击入一口平静无波的井水,荡起层层涟漪,好评如潮,以至后来场场满座,还增加了排片。
甚至在国外拿了奖。
又是一个暑天,夏桑接了封峥的电话,整个团队一起去国外领奖。
夏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她穿着封峥给她带的一件白色礼服裙,是她从前一整年都赚不来的花销。
轮到她领奖的时候,镁光灯像几轮烈日一样打在她身上,她控制不住地发着抖,没有能讲出话来,泪眼朦胧,只鞠了一个躬,也不知道是向谁。
同剧组的几个获奖演员也是,说得很少,都是感谢。
夏桑这时候才想到,她应该感谢封峥,感谢整个剧组,感谢那几个月度过的所有时光。
后来她也写了几个剧本,也得了奖,也跟过剧组,也在剧组发过脾气,却再也没有那时的心境。
夏桑没有签公司,只要封峥伸手问她要本子,她一定会给。
这一次的本子与之前她一贯的沉郁风格不太一样。背景定在较早的九十年代,时间线也拉得很长,讲了几个主人公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又有了下一代的一段生命路程。
夏桑将他们四个人的故事讲得很琐碎,很日常,很写实,属于温馨的家庭剧。
夏桑本来写这个本子是为了出书的,写到一半被封峥要去看,他竟然想拍成电视剧。夏桑就改了剧本。
忆事公司门口,封峥的一个小助理已经等在那里了,夏桑一走近她就迎上来:“是夏老师?”
夏桑点点头,小助理便引着夏桑进门,夏桑虽然把房子买在附近,却从没来过。
忆事公司内部多用木结构和玻璃窗,整体风格简约明亮,在这里工作,封峥心情应该不会那么坏,夏桑默默想。
他们来到一个小会议室,会议室里布置得像一个小教室,朝南是大片落地窗,阳光直直地洒下来,北面白墙上贴了一块白板,白板下放了一条长桌,像一个讲台,讲台上放了一个摄像仪,这个摄像仪对准了房间正中的一个小课桌。
封峥已然坐在长桌正中的位置,他看见夏桑,朝自己旁边的唯一一个位置点了点下巴。
两人算起来也有一年没见面了。
封峥在业内有个绰号,叫做拼命三郎,大家都知道他工作起来很不要命,而且手上有忙不完的项目。
自第一次合作电影颁奖宴过后,封峥又约过她两次,那时她还在H市,封峥正好在H市有项目,知道她住在H市,就约她出来吃饭。
那两次封峥倒没有提工作,只是像朋友一样聊了些各自的近况,封峥签在忆事,也想让夏桑考虑一下忆事,夏桑没有回应,封峥就没有再提。
夏桑在N市看房子的时候,也思考过,其中是否有封峥约她签忆事的缘故。
夏桑很习惯工作时封峥冷脸的样子,她在他点头的那个位置坐下,像个封峥的副手。
两人也没有寒暄,小助理拿了一个厚厚的本子和一张打分表给到夏桑面前,就在门边的小板凳上坐下了。
“一会有问答的环节,这你写的本子,你想问什么就问。”封峥说。
“行。”夏桑点头。
封峥朝门口的小助理招了招手。
小助理跑出去,估计是去叫试戏的演员了。
“就我们两个?”夏桑问封峥。
封峥看了她一眼,莫名奇妙:“还要有谁。”
“哦。”夏桑心里腹诽封峥的专制,又佩服他有这样的魄力。
一般电视剧选角第一梯队是出品方,第二梯队才是导演,看封峥这样子,估计只发了剧本邀约。
这小教室里只有夏桑和封峥两个人,可能因为环境温馨舒适,封峥看着心情还不错。
演员试戏也比夏桑想象的要轻松。
演员一个接一个进来,坐在那张小课桌上,先自我介绍,接着封峥挑选一些剧本里的台词让演员演绎。
夏桑和封峥就看摄像机里演员的表现。
面对面观察,的确能有更直观的感受,谁的台词功力更深厚,谁的表演更具感染力,放在一起对比非常明显。
比如四个主角中唯一的一个女生,夏桑喜欢一个叫魏沁心的女孩子的演绎,她长相比较寡淡,面部线条干净,身材微胖,不是现代人偏好的审美,但是她念台词时有种通达的意味,质朴且热忱,很有朝气。非常符合女主出生平凡,在一个充满爱意的家庭中长大的设定。
对比一个在荧幕上较为脸熟的小花旦,外形出众反而衬不出女主的内在品质,而太刻意去演绎与自己气质不符的角色,看起来有种失真感。
再比如男二这个角色,有两个现在比较当红的小生都很符合这个角色家境优渥,养尊处优的二代形象。但是对比来看,科班出身那位男演员表现出来的样子有点刻板,动作台词浮于表面,选秀出身那位表演则多了点自己的理解,层次丰富,让人觉得这个角色还有很多可挖掘的余地。
中场休息,夏桑跟做笔记的封峥打了个假,说要出去站站。
封峥停下笔,从镜片上方看夏桑,皱起眉露出不赞同的神色:“还没戒?”
夏桑笑一笑,明明封峥也没多大,拍的戏都很前卫,工作以外的生活却很自律,不光自己滴酒不沾,也不喜欢看别人抽烟。
“在戒了。”夏桑老实答道。
封峥知道她就是敷衍一说,甩了甩手。
夏桑出门,到走廊尽头去抽烟。
这里是三楼,从落地窗外望出去,可以看见忆事对面那幢楼前的一个小广场,广场周边种了一圈梧桐树,梧桐树下有石凳子,一些常年蹲守的狗仔和粉丝零零散散地坐在上面。
夏桑眯着眼看自己吐出的烟圈,从玻璃窗的反光中看到一个高挑的人影走到自己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