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夏末余温 > 渐行渐远的距离

渐行渐远的距离

    高三开学那天,明德中学的梧桐树叶裹着夏末最后一点热气往下掉,叶片边缘已经泛了黄,打着旋儿落在被晒得发烫的水泥地上,又被一阵忽来的秋风卷着,贴在教室蒙着薄尘的窗玻璃上,留下一道浅淡的印子。宋知夏背着洗得有些变形的帆布书包走进教室时,最先撞进眼里的,是黑板右上角那块红底白字的高考倒计时牌——“278天”,加粗的数字像根被拉到极致的弦,绷得人胸口发紧,连空气里都飘着紧张的味道。

    她的座位还在第三排靠窗,桌肚里堆着比书包还高的试卷,最上面是刚发的语文古诗文默写专项,纸页边缘被手指磨得发毛;中间夹着数学老师印的函数压轴题汇编,封面上用红笔写着“每日两题,限时训练”;最底下压着文综的时政热点手册,里面夹着她前一晚整理的错题便签。这些书和试卷叠得整整齐齐,却像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得她坐下时,椅腿都轻轻响了一声。

    早读课的铃声刚响,教室里瞬间炸开了此起彼伏的背诵声,有人扯着嗓子背英语作文模板,有人小声念着历史年表,还有人在默写政治大题要点,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混在一起,成了高三清晨最熟悉的背景音。宋知夏翻开历史课本,指尖划过“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那行黑体字,目光却忍不住往窗外飘——斜对面那栋是理科班的教学楼,沈亦舟的座位应该也在靠窗的位置,不知道他现在是在背物理公式,还是在刷竞赛题?她甚至能想象出他的样子:眉头微蹙,笔尖在草稿纸上飞快演算,袖口卷到小臂,露出腕骨处淡青色的血管,和初一第一次见面时一模一样。

    高三的日子像被人按下了快进键,连呼吸都带着急促的节奏。每天清晨五点半,宿舍楼的灯刚亮成一片暖黄,宋知夏就摸黑爬起来,套上校服外套,拿着英语单词本蹲在走廊的窗户边背。秋天的风已经带了凉意,吹得她指尖发凉,她却不敢回宿舍拿手套——怕浪费哪怕一分钟。中午食堂里挤满了人,队伍从窗口排到门口,她总是随便买一份番茄炒蛋盖饭,端着饭盒往教室跑,坐在座位上一边扒饭,一边刷文综选择题,米粒偶尔掉在试卷上,她也只是随手拂掉,眼睛始终盯着选项。晚自习要到十一点才结束,教室里的人走得差不多了,她还会留在座位上,把当天做错的题抄在错题本上,用红笔标注错误原因,直到保安大叔拿着手电筒在门口催“同学,该锁门了”,才收拾好书包,背着沉甸甸的书本往宿舍走。

    她把所有精力都砸在学习上,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考上北大。高一那年,他们在图书馆复习,阳光落在摊开的物理课本上,沈亦舟突然抬头跟她说“我想考北大,以后在同一个城市上学”,那句话像颗饱满的种子,悄悄埋在她心里。哪怕后来他们分了文理,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这颗种子也没停止生长,反而随着高考的临近,长得越来越茂盛。可每次月考后,理科年级排名榜贴在教学楼前的公告栏上,她挤在人群里找自己名字的同时,总会先看到“沈亦舟”三个字稳稳地挂在第一的位置,红色的排名序号像根细针,轻轻扎在她心上,让她一阵抽痛——他离北大越来越近,而她和他之间的路,却像两条岔开的线,越来越偏。

    沈亦舟比她更忙。物理竞赛的集训占了他大半课余时间,每天下午放学后,别人都往食堂跑,他却抱着厚厚的竞赛教材往实验室走,直到天完全黑透,实验室的灯才会熄灭。林薇总是陪着他,早上七点就会去实验室帮他占好靠窗的位置,把他常用的草稿纸、计算器放在桌上;中午会从食堂打两份饭,用保温盒装好送到实验室,看着他吃完才离开;晚上会等他一起走,手里提着装满竞赛资料的文件夹,里面还夹着她帮他整理的错题集,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了易错点。

    宋知夏见过他们一起走的样子。有次她整理错题到很晚,走出教学楼时,已经快十二点了。校门口的路灯昏昏黄黄,把路面照得忽明忽暗,她刚走下台阶,就看到沈亦舟和林薇并肩走在前面,林薇手里拿着个旧手电筒,光束斜斜地落在两人脚边,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几乎叠在一起。林薇正低头说着什么,手指在空中比划着物理题的受力分析,眉头微微皱着,像在纠结某个步骤;沈亦舟侧耳听着,偶尔点点头,嘴角带着她很少见的温柔笑意,甚至会伸手帮林薇把被风吹到脸上的碎发别到耳后。风卷起林薇的马尾辫,也吹起沈亦舟校服的衣角,两人的身影在昏黄的路灯下,显得格外般配,像一幅安静的画,容不下第三个人。

    宋知夏赶紧躲到旁边的梧桐树后,树皮粗糙的触感硌着她的后背,她却没心思在意。直到他们的背影消失在拐角,她才敢从树后慢慢走出来。那晚的风有点凉,吹得她眼睛发涩,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却用力眨了眨,把眼泪逼了回去。她攥着书包带,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一步步往宿舍走,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连呼吸都觉得疼,连路边的虫鸣声都显得格外刺耳。

    后来班里的同学经常聊起沈亦舟和林薇,语气里满是“天造地设”的感慨。午休时,同桌趴在桌上跟她八卦:“你看沈亦舟,以前对谁都冷冰冰的,连跟女生说话都少,唯独对林薇不一样。上次林薇感冒发烧,他还特意去医务室给她拿药,甚至跟老师请假,帮林薇补了一下午的物理课呢。”旁边另一个女生也凑过来:“林薇也厉害啊,物理成绩跟沈亦舟不相上下,上次月考还跟他并列理科第一呢。我觉得他俩肯定能一起考去北京,一个北大一个清华,多配啊!”宋知夏坐在旁边,手里转着笔,假装在刷数学题,耳朵却把每句话都听进了心里,笔尖在草稿纸上划出一道又一道歪歪扭扭的线,把原本工整的解题步骤都划乱了。

    11月的物理竞赛省赛成绩出来那天,公告栏前围满了人,里三层外三层,连隔壁班的学生都跑来了。宋知夏挤在人群外,踮着脚尖往里面看,视线越过密密麻麻的人头,终于在最上面看到了“沈亦舟”三个字,后面跟着一行醒目的字——“全省一等奖,获得北京大学保送资格”。那一刻,她的心脏像被人狠狠攥紧了,连指尖都在发凉,脑子里一片空白。她想起高一那个下午,沈亦舟趴在图书馆的桌子上做物理题,阳光落在他的笔上,反射出细碎的光,他抬头跟她说“以后想考北大”时,眼里闪着的光,比阳光还要亮;想起初三下雨天,她没带伞,他把黑色的旧伞塞给她,自己冲进雨里,黑色的伞在雨幕里翻卷,他的校服很快就被雨水打湿;想起他在草稿纸上画的星星,说“解不出题时,看一眼星星就有思路了”,那些星星画得小小的,却很认真。

    那些画面像电影片段一样在她脑海里闪过,清晰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可现在,他的梦想实现了,身边却有了别人,那个会陪他在实验室待到深夜、会帮他整理错题集、会让他露出温柔笑意的女生,不是她。

    宋知夏再也没勇气看下去,转身想走,却迎面撞上了一个人。她抬头一看,是林薇。林薇手里拿着刚从打印店打出来的竞赛成绩表,纸页还带着温热,她脸上满是雀跃,眼睛亮晶晶的,像藏了星星:“知夏,你看到了吗?沈亦舟得了全省一等奖,能保送北大了!”她的语气里满是骄傲,像在说自己的喜事,甚至还轻轻晃了晃手里的成绩表,生怕宋知夏没看清。

    宋知夏扯了扯嘴角,想说“恭喜”,可喉咙却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半天只挤出一个模糊的“嗯”字。林薇没注意到她的异样,又笑着说:“我也要更努力才行,争取下次模拟考能再进步一点,考上清华,以后跟他在一个城市上学,还能经常见面。”说完,她把成绩表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书包里,脚步轻快得像踩在云朵上,往理科班的方向跑了,马尾辫在身后一甩一甩的,满是期待。

    宋知夏站在原地,看着林薇的背影慢慢消失在教学楼门口,心里空荡荡的,像被人掏空了一样。秋风又吹了过来,卷起地上的梧桐叶,落在她的脚边,她却没心思去捡。她知道,从沈亦舟拿到保送资格的那一刻起,她和他之间的距离,就再也无法拉近了。他的未来里,已经规划好了林薇的位置,而她,只是一个渐渐被遗忘的过去。

    高考结束那天,考场外挤满了家长和学生,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却又透着松了口气的轻松。宋知夏走出考场时,正午的阳光晃得她睁不开眼,她抬手挡了挡,才发现手里攥着的准考证已经被汗水浸湿了一角,边缘都有些发皱。她下意识地往人群里看,目光扫过一张张陌生的脸,心里还存着一丝微弱的期待,想找沈亦舟的身影。

    可很快,她就在不远处的树荫下看到了他——沈亦舟穿着件白色的T恤,手里拿着两瓶冰汽水,正低头拧开其中一瓶的瓶盖,递给身边的林薇。林薇接过汽水,仰起头喝了一口,然后笑着说了句什么,沈亦舟低头听着,眼里满是温柔,甚至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动作自然又亲昵。

    他们站在树荫下,身边是喧闹的人群,有家长在问孩子考得怎么样,有学生在讨论考题,可两人之间却像有一道无形的屏障,把所有的嘈杂都隔绝在外,只剩下彼此。宋知夏看着他们,突然觉得很陌生——那个曾经跟她抢“年级第一”、在草稿纸上画星星、把伞让给她的男孩,那个她偷偷喜欢了好几年的男孩,已经成了别人的风景,再也不属于她的青春了。

    沈亦舟好像察觉到了她的目光,抬头往这边看了过来。四目相对的瞬间,宋知夏的心脏猛地一跳,赶紧低下头,攥紧了手里的准考证,转身往校门口走。她能感觉到沈亦舟的目光落在她背上,带着迟疑和犹豫,甚至能想象出他可能想喊住她,可她没有回头——她怕自己一回头,眼泪就会忍不住掉下来,怕自己的狼狈被他看到。

    走出校门时,宋知夏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明德中学的教学楼,梧桐树叶还在往下掉,一片片落在地上,像在为这段匆匆结束的青春送行。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和她初一时第一次走进这所学校时看到的场景,慢慢重叠在一起。

    她知道,她和沈亦舟的故事,从这一刻起,就真的结束了。那些没说出口的喜欢,那些藏在“较劲”里的心动,那些小心翼翼的期待,那些关于“同一个城市”的约定,都将随着这个夏天的结束,被埋在记忆里,像被秋风卷走的梧桐叶,再也不会提起。

新书推荐: 原来我TM才是官配?! 京都湘水行 穿越发现没有金手指怎么办?在线等非常急!!! GB:上将怀孕后要我负责怎么办? 战神今天又在当小可怜 咸鱼女主修仙养成方法 陶溪的悠闲生活 本宫把皇帝养成了纸片人 写下我们的全世界 风拂过的十七岁